APP下载

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破冰

2015-03-26

农家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棉花大豆补贴

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

目标价格改革后,农民收益有何变化?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又将对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产生哪些影响?笔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改革亮点何在:“暗补”变“明补”,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集体呼吁下,今年国家开展棉花、大豆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二是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三是完善补贴方式,目标价格补贴额与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挂钩。

“简而言之,过去棉花、大豆的售价由政府统一决定。改革后,棉价、大豆价格都由收购企业说了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说。

据介绍,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重在“三变”。

首先,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相关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价格扭曲对整个产业链造成的损害非常大。特别是造成了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全面亏损,这种价格扭曲是不可持续的。”李国祥说,“要为全产业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必须扭转市场价格扭曲的情况,理顺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其次,补贴方式由“价补合一”变为“价补分离”,“暗补”变“明补”,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顾问刘登高坦言,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很多地区的农民连国家补贴的一半都得不到,一些投机的仓储或流通企业倒成了赢家,也出现了假报收储量等腐败现象。“现在探索目标价格改革,最大限度挤出中间环节的利益寻租,更有利于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最后,市场风险由政府独揽变利益相关方共担,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抗风险能力。

补贴怎么发放:补贴给试点地区种植者,良种补贴等依然执行

那么目标价格改革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怎么计算,政府补贴又如何发放呢?

试点阶段,目标价格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据发改委价格司工作人员介绍,目标价格在作物播种前公布,以引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试点阶段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变化及时调整。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大豆为每吨4800元。

与目标价格相对应的市场价格为采价期内全省(区)平均市场价格。其中,棉花的采价期为当年的9月至11月,大豆为当年的10月至次年3月。这两个采价期的棉花、大豆交易量分别达全年销售量的85%、80%左右,基本能够代表试点地区的实际出售价格。“目标价格补贴对象是试点地区的种植者,总原则是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该工作人员说,“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确保农民在补偿生产成本基础上获得一定收益,让农民种植棉花、大豆不吃亏。同时,原有的四项大豆补贴和棉花的良种补贴依然执行。”

尽管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但许多操作细则与配套措施仍待完善。

曽泽惠endprint

猜你喜欢

棉花大豆补贴
棉花是花吗?
图表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雪白的棉花堡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3 000万元支持海口灾后种植业 补种橡胶1亩补贴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