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經貿大格局,未來大疑問

2015-03-24明遠

澳门月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戰略產業台灣

受訪人:劉孟俊

整理人:明遠

自貿在大陸:

暫無議題,卻有定位

論及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貿格局,無疑自貿區戰略吸引了眾多關注,上海自貿區運營一年多來,便可以發現中國大陸設立自貿區並非一個政策優惠,而是在於催生推動制度改革的平臺。於過去而言,政策推動改革開放皆是由上而下,現在遭遇瓶頸,在新一輪的改革中面臨諸多困難,因而選擇採取由下而上的開放方式,將天津、福建、廣東都納入第二波的自貿區範疇,透過土地面積的擴大來強化改革,這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利益團體的部分阻礙。自貿區的改革表面是對外,更多是針對內部,在當前經濟放緩的新情勢下,面對高速發展之後的低速增長,更重要的就是內部調整,因此自貿區的推出是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優化內部資源分配和內部產業轉型升級,並研究如何更加開放地應對市場化,這也是自貿區的主要任務。

而2015春節過後將陸續掛牌的其他三大自貿區本身是自貿區戰略中的一環,但各自涉及的重點各有差異,在中國整體試點機制中,三大自貿區各有方向性,卻無特定題目限制,未來的規劃與發展更多地需要自身擬定,例如,天津自貿區直接訴求於北京、河北、天津區塊的融合,而福建自貿區則是意欲推動與台灣的經濟整合,廣東則立足與港澳在金融業、服務業上的對接;三者各有其任務,中央並沒有給出太精確的議題設定,足以給予地方自由主導權,發揮地方能量。

依靠地方也必然在內部產生挑戰,如何打破諸侯經濟,如何進行利益整合,這都是必須解決的難題,在當下,這些議題有必要去做,如果其中可以有所突破必然能改變中國,深化內部革新。但能不能突破很難評估,突破到何種程度也無法精準預測,只能預期將會出現部分調整。

自貿在兩岸:

制度銜接,成果共享

在大陸自貿區戰略中,經濟深度整合是必然趨勢,而任何一個經濟整合都會帶來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未來四大自貿區中,台灣更要在自貿區尤其是福建自貿區中找到自己的機遇。過去的兩年中,面對上海自貿區的異軍突起,台灣業界和政府對此都沒有產生出清楚的理解,大陸卻陸續通過廈門小三通與台灣的互動、平潭合作等先行步驟逐步瞭解台灣。當然因為台商長期聚集於珠三角、長三角兩地的原因,台灣過去對福建期許並不高,隨著近幾年福建經濟開始起步,台灣也逐漸增加關注。大陸設立福建自貿區拉攏台灣進行新一輪整合的意味濃厚,台灣在此中不難發現福建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將在大陸的對外戰略中扮演更多的角色,福建在對外和對台角色中的比重必會增加,台灣勢必需要重新審視福建的定位角色。從現行政策中,不難發現,福建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的服務貿易協議部分釋放了電子商務產業的誘因,未來台商可以在電子商務領域投資更高股權比重;在金融業上也進一步開放,讓台灣銀行業者進軍大陸投資,因而諸多的產業契機等待進一步整合,這也需要台灣與福建在制度上加速融合,這樣不僅吻合未來福建自貿區的運營需求,兩岸之間經貿制度上的一致化也更符合兩岸未來發展的需要。

自貿區與台灣勢必產生連接,也在兩岸的經濟整合上提出新的挑戰議題,但大陸自貿區與台灣“自經區”(自由經濟示範區)戰略卻並非外界認為的“一體兩面”,更要看到個中差別才能求同存異。大陸從79年改革開放後雖然有對外區域的試點,但幅度和區域都遠遠不夠,所以催生第二波的改革開放,大陸更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貿區的開放來倒逼內部行政改革。而台灣自經區也有改革開放的意味,透過進一步開放的試驗評估相關成果,待成功後再陸續推廣到全台,促進地方縣市發展,某種程度上也給予反對黨經濟發展的誘因,事實上台灣加入WTO後並沒有進一步市場開放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台灣的國際融合佈局。未來不僅是自經區,更有ECFA、TPP、RCEP等都要求台灣進一步市場開放,自經區只是進一步開放的前奏曲,讓台灣從中度開放到高度開放之間有緩衝區,這也是當下的一個策略做法。與此同時,台灣對大陸並沒有實現完全的貿易正常化,農業等領域仍然禁止大陸產品進口,因此兩岸經貿整合也面臨深度挑戰。

而這種挑戰在台灣2014年“九合一”大選後帶來的悲觀效應更加甚囂塵上,其實面對兩岸經貿發展與融合不需太過悲觀,悲觀對兩岸雙方都沒有好處,民進黨與反對人士未必反對與大陸合作,從整體觀察,大陸經濟成長對台灣是有益處的,在全球融合為一個地球村的處境下,其實無論哪一黨執政,都希望藉助大陸的發展來提升台灣,只不過國、民兩黨彼此的順序不同,國民黨希望透過大陸走向國際深度合作,民進黨則是期待透過國際連接大陸,本質都是連結大陸,均是階段性的選擇,因而只要大陸與藍綠多加溝通,多釋放善意,了解差異,必然能找出整合點,加速融合,兩岸間的合作更不會成為難事。

例如福建對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農業長期存在興趣,其中農業領域,台商早就去大陸投資農業園區,在福建等地建立不少農業基地,形成規模產業,在農業技術與推廣上形成彼此合作的長效機制。而隨著自貿區的深化,未來福建必然將目標轉向高新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兩岸之間的合作願景也可在其中找到軌跡。當前全球產業板塊移動,2008年以來歐美發生金融風暴,隨之產生新的產業戰略:“再工業化”,這其實對台灣與大陸產生不少衝擊,因為在全球分配價值鏈中歐美向來佔據更大比重,台、陸分配到的更少,未來如何獲取更高比重分配,就可依靠兩岸的合作實現,是不是在台灣海峽可以形成兩岸合作的產業群聚值得深思。未來台灣與大陸在供應鏈上的上下游合理分工,無論是對內增加市場需求還是對外拓展第三地市場,均是有益無害。不久之後在福建西部沿海便可做類似嘗試,從而連接自經區與自貿區,實現兩岸合作分工,制度銜接,成果共享。

猜你喜欢

戰略產業台灣
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战略的实施路径探析
洞見趨勢和未來戰略思維 企業家必備的格局
「九合一選舉」催生的台灣最大黨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美國的企圖是想「剪中國羊毛」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华商式国际生产网络的运行模式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
2014是「台勞」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