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措施分析

2015-03-21秦绪丽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水土保持全县

秦绪丽

(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镇水利站,黑龙江 东宁157212)

东宁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与俄罗斯滨海边区交界。全县面积7 139 km2,总人口20.37 万人。境内山多林密,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素有黑龙江省“小江南”之称。由于开矿取土,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问题严重,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 919.72 hm2,占总面积的28.20%,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山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 提高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认识

东宁县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总的说是好的,但也遭到过破坏:①日伪时期日军沿中苏边境线中国一侧3 km内为军事区,人全部被赶走,树全被砍光,鸡犬不留;②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盲目毁林开荒、超坡开荒;③乱砍盗伐毁林开发,人们思想意识淡薄,造成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资源大量开发,工业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矛盾日益突出,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农业的任务迫在眉睫;明确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大业;明确生产的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明确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行各业、各部门要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共建。

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根据东宁县地貌类型、有效积温和植被、土壤等条件,将全县划分为3 种生态农业建设区。

2.1 东部盆地和农业生态区

有效积温2 500 ~3 000 ℃,无霜期140 ~150 d,有东宁、三岔口、大肚川3个镇。该区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耕地、水田分别占全县的59%、42%、94%。本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方向是:①大力发展地栽木耳,进一步扩大水稻、玉米面积,建设水稻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②建设以苹果梨、大榛子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③大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扩大植被覆盖率;④加强菜田管理,发展庭院经济,建成蔬菜、养鱼、养牛和农副业基地;⑤建立出口创汇基地。

2.2 中部丘陵冷凉多种经营生态区

有效积温2 300 ~2 500 ℃,无霜期110 ~120 d,有老黑山、道河、金厂3个乡镇的大部分和东宁、大肚川、三岔口的部分村屯,耕地占全县27.4%,林地4.83 万hm2,牧地7 000 hm2。本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方向是: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地栽木耳,适当发展经济作物、药材等种植面积,增加土地经济收益;②充分利用山区多种资源,建设多种经营基地;③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发展人参、木耳、养蚕等;④极积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2.3 西部高寒山地林牧生态区

有效积温2 300 ℃,无霜期100 ~120 d,包括绥阳、道河、老黑山乡镇的一部分。其中耕地1.23 万hm2,林地47.13 万hm2,荒地8 200 hm2,水域4 133 hm2。生态农业建设方向是:①搞好地栽木耳种植,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发展高、精作物种植,如高粱、水果玉米等;②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耳、参、养、加、采等多种经营生产,切实保护好资源;③建立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④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养鱼、灌溉。

3 治理方法和措施

根据生态农业三区,从治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入手,确定了重点治理区、监督区和保护区。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发展小流域经济与农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1)封育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这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一方面采取划定林界,发林权证、限额采伐;另一方面大搞植树造林,对15°以上耕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块,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现已退耕3 600 hm2,占应退耕的60%。

2)建立完善的截排水设施,减少地表冲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发动群众,以乡、村各自为战,大搞拦、蓄、截、引、灌等“五小”配套工程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3)控制坡长、发展梯田工程:全县坡岗地2.97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0%。对15°以上的耕地退耕还林还果,恢复植被;8° ~15°的耕地修坡式梯田;5° ~8°的耕地修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为了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以户、联动承包、拍卖等办法,现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万多公顷,占应治理面积的46%。

4)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利用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了“半分田上夺设计、九山半水开财源”的总体战略,发展林、果、牧、渔、耳、参和煤炭生产,变为以多种经营为主,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向导,依托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实施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建设;良种繁育,果树种植、粮油加工、矿产开采、畜禽饲养、林木加工,地栽木耳、水产养殖、山菜采育、烟草加工、瓜菜生产、医药制品等十二条龙腾飞战略。山区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①抓极积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新路,牛、羊、猪、禽存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31%、28%、12%和260%;②大力发展以苹果梨、大榛子为主的林业经济,现已建了果园80 多个,面积7 333 hm2,大榛子600 多公顷,已成为东宁县的特色产业;③抓庭院经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

4 治理成效显著

4.1 基础效益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 627.10 hm2,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3.73%,植被覆盖率由53.14%提高到55.01%,年减少泥沙下泄量10.15 万t,年均增加蓄水量612.9 万m3。项目建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

4.2 经济效益

通过治理开发,合理调整和利用水土资源,建设水保型生态农业,提高了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生产率和产出率,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8 754元增加到2014年的21 400元,增加了2.45 倍,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3 生态效益。

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退耕还林、修坡式梯田、修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的配套,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又全部披上了绿装,既保持水土、又成为绿色银行。增强了土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由“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基本上达到了10 ~20 a一遇洪水发生时,水不离坡,土不下山,沟不出槽,缓洪减沙效益日趋明显,大大减轻了水旱等自然灾害。

[1]吴以敩,略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问题[J]. 中国水土保持,1993(01):45 -47.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水土保持全县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水土保持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