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联理论视阈看《雷雨》英译本Thunderstorm

2015-03-21林海霞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英译本雷雨译者

林海霞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从关联理论视阈看《雷雨》英译本Thunderstorm

林海霞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翻译行为,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实现原作品的再创作(即将原著用目的语向读者再现)过程,对语言合适的理解和恰当的翻译,取决于找到文本和推论之间的联系。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可以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关联理论能很好地指导译者在翻译中的正确推论过程逻辑,从而更好地产生目的语语用等效。本研究结合曹禺作品《雷雨》王佐良译本Thunderstorm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指导作用。

戏剧翻译 关联理论 《雷雨》 语用等效

一、引言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翻译行为。文学翻译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替换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同时还会涉及一些异域的文化 (如特有事物等)和语言变异现象(如文字游戏、双关语等修辞手法)等难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类型。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戏剧翻译尤其需要译者洞悉戏剧的文体特征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戏剧的舞台效果在翻译中显得更重要。多数为了舞台演出的剧本翻译,译者一般没有加注的可能。“译本无注性”特点为戏剧台词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1]。这样,我们应该从关联的角度研究翻译。

关联理论用于《雷雨》英译本Thunderstorm[2]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从《雷雨》英译本看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的解释力”(1999)[3]、“关联理论视角下《雷雨》英译本的对比研究”(2012)[4],主要论证的思想为:关联理论,作为交际双方明示—推理的过程,对《雷雨》中涉及的文化语境的翻译过程所起的推理演绎作用,有助于发现原文与目的语读者或观众中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导出最佳翻译成果。“关联顺应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分析(2009)”[5]研究作者指出,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需要,顺应译文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产出合理译文。

动态的文本是翻译中最重要的成分,这也可以被称作是在人们的流畅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境假设。在所有翻译中,语境都是最重要的因素[6]。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交际过程中涉及的文化观念、历史知识、宗教信仰、科学假设、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认识,都属于语境的范围。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项,所以他们将语境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起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在关联理论中,交际受体在交际者明说(explicitness)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知识(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做出语境假设。笔者的研究虽然也是基于关联理论,但与前人不同的是,此研究着重于语境假设基于的三种信息为研究着力点寻找翻译的关联,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两年来笔者细细品味王佐良译本,收集了很多台词翻译的范例,经过认真仔细的总结和归纳,从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学信息三个方面对《雷雨》英译本进行分类研究,以此例证关联理论对《雷雨》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雷雨》翻译中的“逻辑信息”寻找关联

逻辑推理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的逻辑思维模式帮助译者导向目标语言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帮助导出恰当翻译。

例如《雷雨》①剧幕:

鲁侍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第二幕,P106)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同上)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1.You a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What right do you have to hit my son?

2.I’m your-your victim’s mother.

交流是说话者的明示—推理过程,交流者通过听者的认知和谈话背景来传达信息。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找到表达方式之间的联系,解释三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译者—特定目标读者。以上两个双关语成功地译出,英文读者能通过从上下文语境足够的假设去欣赏语言的变体或双关语的内涵。鲁妈的“你是萍—”译成“You are my—”,“儿子”二字被卡住了。译者使用了双关语,将英文中的“mighty”和“my”关联了谐音的“萍”和“凭”,有效地表达出了鲁妈心里的复杂情绪。这和周萍问道“你是谁?”的回答“I’m your——”相似。没有一丝犹豫,她几乎脱口而出:“我是你的母亲。”但是她又敏感地停下了,并且改说成“I’m your victim’s mother.”成功地避免了由说溜了嘴而引起的尴尬和麻烦。同时给了读者更多的心理空间思考那个年代特有的中国文化背景,这个翻译可以被称为是最佳关联。

鲁大海:你死就死了,你算老几1!(第三幕,P116)

鲁贵…现在你手下方便,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吗?(第一幕,P32)

鲁贵:这可一句瞎话都没有。(第一幕,P32)

1.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2.a little loan of seven or eight dollars!

3.That`s the truth,every word of it.

翻译家王佐良是一位能够进行逻辑信息推理的优秀社会学家,若没有足够的推理能力,则绝不能够将中国俚语翻译得如此精确到位。画线处有几个相似的表达,“你算老几?”你是“老大?”因此,这最好被翻译成“你认为你是老大嘛?!”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通过一个反问句表达出了对方对鲁贵的不屑和鄙视;在中国民间,常用习语“匀”就是“借”的意思,从某人那儿借或者贷一些钱,因此这里的句子翻译成“一点贷款”是合适的。最后一句,“没有一句瞎话”即句句属实、字字为真,所以翻译成:“That’s the truth,every word of it.”生动形象。逻辑思想的努力过程都显示出逻辑信息对正确翻译结果的导向,逻辑信息指导下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此段几个例子是最好的例证。

三、《雷雨》翻译中的“百科信息”寻找关联

交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发话人根据交流对方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者示意或传达自己的观点。听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知识,对发话人传达的信息进行推理演绎,试图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在英译文《雷雨》中,对百科信息的关联理论观点翻译的更多相似的例子如下:

例如《雷雨》序幕:

周朴园:哦,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点的普洱茶来。(P31)

1.Yunnan tea

画线处的翻译必须兼顾译者及读者的认知背景,即生活的百科知识。百科知识各种包括文本、原型、观念、个人经验的元素,这些都解释了意义的形成过程。普洱茶是一种茶,百科知识里,茶可以分为很多类,比如龙井茶、乌龙、碧螺春、铁观音等。此外,还有玫瑰花茶、百合花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一些茶产在一些历史名胜的地方,人们以茶的产地的名字给其命名,比如福建白茶、武夷岩茶、台湾高山茶、云南普洱茶等。这里的云南普洱茶属于提到的第三类茶,被翻译成云南普洱茶,简称云南茶。云南,作为历史名胜之地,更为世界所熟知,这更容易激活读者的认知思维过程。

再如《雷雨》剧幕:

鲁贵:我一肚子的冤屈,一肚子的火……可是这又怪谁?你把人家骂了,人家一气,当然把我们辞了。这么大年纪,要跟着你饿死,我问问你,我要是这样死了?

再如《雷雨》剧幕: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第二幕,P95)

1.matches

……小圆桌上放着一盏洋油灯,上面罩着一个鲜红美丽的纸灯罩。(第三幕,P114)

2.oil lamp

中文里,“洋”即“外国”或者“国外”。一些外国人使用的、极好的、极其昂贵的并且只有中国发达城市的富人才有。因此,洋人、洋油、洋火、洋话、洋装等,都意味着从西方国家出口到中国的先进的东西,并且在过去只有富人才能够买得起,这些事物在英语中简称为foreign people,oil lamp,matches,foreign languages,foreign clothes等。百科信息的认知能力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始文本,由此达到原著对目的语观众的话用等效。

四、《雷雨》翻译中的“词汇信息”寻找关联

费尔默(Fillmore)认为框架语义学研究是“任何与现场情景相关的语言学选择的体系,其中最简单的即是词和词汇的集合,但同样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学范畴的选择”。对词汇信息的分析是基于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使用的词汇内涵意义进行的词汇选择。

例《雷雨》剧幕:

鲁贵:你看你这点穷骨头。老爷说不见就不见,下下房再等等算什么? 我跟你走,这么大院子,你别胡闯乱闯弄错了。(第一幕,P37)…

鲁贵:走,走,你让他走,这孩子就这点穷骨头。(第三幕,P117)

鲁大海:他们三个就骗了我,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把矿上的工人给卖了。(第二幕,P105)

1.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2.Cocky young whipper-snapper!

3.…the spineless rats…

“骨头”一词在中文表达中,有许多种古话,比如懒骨头、软骨头、穷骨头、轻骨头、贱骨头等,在英语中,相关的表达例如“lazy bones”经常被使用,其他中文表达在英文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翻译。“没骨头”的意思也是“没骨气”,在中文中,不自尊、自重、自律的人通常被叫做“没骨气”或者“没骨头”。1/2两句根据上下文语境,成功地译出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下人—口中的“穷骨头”在不同的场景下所包括的内涵。我们着重分析第三句,“rat”有“鼠”的意思,在中文中,也有一些古话,例如 “胆小如鼠”、“贼眉鼠眼”、“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翻译家王佐良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他充分考虑了作者的认知背景,将“没骨头的东西”翻译成“spineless rats.”这儿的“东西”,“rat”一词生动地表现出鲁大海对三个工友的鄙视。这种词汇信息的强调是基于特定语言的词汇选择,并通过上下文信息表达原文话语所包括的内涵。

五、结语

关联理论能有效地在指导《雷雨》翻译过程中加强译者对交际双方的推理演绎行为,通过寻找最佳关联产出最佳译文。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加强语言,就要通过语境寻找关联,要靠推理。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所谓最佳关联,就是指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7]。意义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8]。根据关联理论,对语言意义合适的理解和恰当的翻译取决于找到文本和推论之间的联系。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语用翻译研究,可以解释三价的翻译进程,这包含了对原始资料语言的书写,对目标语言的翻译和阅读。以这种方式,翻译家能够很好地确定读者对目标语言的认知程度,从而获得翻译中的语用等效。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可以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关联理论能很好地指导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用等效,有效地帮助译者在《雷雨》翻译尤其是台词翻译过程中,通过推理交际双方的认知背景寻找最佳关联,坚持动态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导致翻译的最佳关联产生,顺利完成翻译任务,实现文学巨著《雷雨》在西方舞台上的再创作。

注释:

①本文《雷雨》的中文引用均出自: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Cao Yu.Thunderstorm.(Wang Zuoliang Trans.)Beij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2]Sperber,D.&Wilson 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4]谭文慧.关联理论视角下《雷雨》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现代交际,2012,(7).

[5]陈静.关联顺应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分析.优秀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9.

[6]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8]Bell,R.T,王克非著.[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B616)。

猜你喜欢

英译本雷雨译者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雷雨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雷雨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雷雨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