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快乐小班”教学模式促进课堂高效发展
——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巡礼之走进汉阳区弘桥小学

2015-03-21刘筱青

成才 2015年8期
关键词:汉阳区小班校本

■刘筱青

践行“快乐小班”教学模式促进课堂高效发展
——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巡礼之走进汉阳区弘桥小学

■刘筱青

一、回顾与梳理

2015年4月24日上午,武汉市教科院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学科)巡礼活动走进了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来自武汉市各区的小学教研室主任和语文教研员以及部分学校的校长参加了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和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主任李光杰,汉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卫平、汉阳区教育局卢朝东和韩传荣副局长以及湖北大学教授叶显发、湖北省特级教师汪飞等专家和领导。

在汉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卫平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之后,嘉宾们观看了弘桥小学“弘道养正,桥以育人”主题宣传片,观摩了由汉阳区优秀青年教师黄泽云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金色的草地》以及由汉阳区“十佳”班主任吴丽华执教的四年级校本课《走近斜拉桥》,还欣赏了大课间学生的校本特色活动——文艺演出,参观了学校特色活动场所“桥育文化厅”“桥趣空间”,最后湖北省特级教师汪飞、湖北大学教授叶显发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和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分别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正如特级教师汪飞所说,弘桥小学的课堂弘扬了“桥”文化的精神,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找到了开启儿童心智的钥匙,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让儿童快乐成长!

二、内涵与解读

该校于1954年创办,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创办之初是为了解除桥工的后顾之忧——子女入学问题。学校教育氛围宽松、和谐。随着企业办学的艰难,生源的萎缩,学校发展处于“瓶颈”,一度甚至出现生源不足的困境。为了打造更优质的教育,2000年学校开始组织教师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学习小班教育经验,并从24个教学班中选取2个班进行“小班化教育”试验。

2006~2008年学校经历了从企业办学剥离向政府办学的平稳过渡,与地方学校全面融合。此时正值“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的市级规划课堂,为学校“小班化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人力基础、物质基础。

2009年,秉承学校文化积淀,遵循学校发展规律,我们确立了“快乐学习”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实验。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市级专项课题《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策略研究》。研究中,我们提炼出“快乐了小班”教学模式。

三、探索与实践

(一)践行模式

因为秉承了学校文化积淀、遵循了学校的发展规律,依据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现代教育理论,所以推进“快乐小班”课堂教学模式,便顺利成章。

这就是我校“快乐小班”课堂教学模式图:

“快乐小班”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快乐入境——快乐探究——快乐互动——快乐构建——快乐延伸整个教学过程,由激乐、导乐、互乐、自乐到存乐体现了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我们通过三个转变——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课程理念促进课堂高效。

转变教师角色:

通过集中学习、教师培训、专家引领、师徒结对、争创名师等系列活动感悟教师角色。

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者。小魔术、小表演、小游戏等有趣的课中活动;小组围坐式、马蹄式、秧田式、自由组合式等灵活多样的座位形式都促进了师生之间和谐氛围的形成。

转变学习方式:

在“快乐小班”课堂,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合作式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上的“动”,是“动”在难点、重点和疑点上。“动”的过程是愉快的,“动”的结果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领会。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品尝着成功的快乐。

1.问题探究式策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师生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教学互动:快乐入境,抛出主题——快乐探究,思考讨论——快乐互动,寻找答案——快乐构建,归纳总结。

2.案例讨论式策略凸显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上老师呈现出精选的案例,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其流程为:案例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总结提升。

3.主题思辨式策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将主题思考方向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主题讨论,发散思维。通过围绕主题——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4.小组合作式策略促进学生沟通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形成结论的学习过程,沟通交流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率高起来了。

(二)转变课程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实施已转向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多元并举,这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展现。

1.课堂时空的开放,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多元化

校内的小小桥梁研究院、桥趣空间、桥育文化厅、桥育文化墙,校外的建桥社区、莲花湖公园、大桥局桥梁博物馆、建桥工地、护桥部队都是学校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在“快乐小班”课堂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内外资源,将课堂开在真实的自然里。

2.课堂角色的丰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多元化

请家长、来宾走进“快乐小班”课堂,成为教师团队中的一员,使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角色更加丰富多元。他们当中有护桥部队的军官、社区干部、有学校的家属、家长,更有大桥局的工程师、建设者甚至院士,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我们的校本课堂资源广博,激情四射。

3.课程的自主开发,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我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和活动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发展的亮丽名片。

特色校本课程:

秉承学校60年“桥育文化”底蕴优势,广泛吸纳大桥局社会资源,我校自主编撰了《桥之窗》《桥之韵》《桥之魂》系列校本课程文本共六册。这套校本教材获得全国文本竞赛一等奖,已全面投入到我校教学实践中。我校老师执教的校本课例也多次赴香港等地交流,获得一致好评。

活动校本课程:

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我校创造性地开发了活动校本课程。二胡、琵琶、长笛、吉他等器乐作为活动课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烘焙、茶艺等社团活动作为活动课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经过七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一种乐器,其他的学生也有围棋、绘画、工艺、体育等特长,真正实现了我七年前定下的“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教育梦想。

(三)办学成果

从曾经的生源不足,到现在的门庭若市,短短几年,我校在践行快乐小班模式,建设高效课堂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同时,我校教学质量一直稳居汉阳区前列,受到家长社会的普遍赞誉。各级各类荣誉也纷至沓来。这些奖牌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激励着我校师生继续奋发向上,快乐前行。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是我们全体师生的不断追求。我们将继续深入创新“快乐小班”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发展,共圆我们的弘桥梦、教育梦。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猜你喜欢

汉阳区小班校本
小雨滴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舵稳当奋楫 风劲好扬帆 汉阳区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为建国70周年献礼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做驱散孩子健康阴霾的“贴心人”——汉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纪实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