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

2015-03-20李俊杰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课艺术类思想

李俊杰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文化文艺产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文化创意领域应运而生,相关行业也因此大量需求艺术类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艺术教育事业较以往也有了长足发展,许多院校也顺势增设或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本科院校中有半数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在非艺术专业类院校中设立艺术类专业,能提升高校的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基于此,本文将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理想信念

艺术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不缺乏对当今社会的观察和对时事热点的了解,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却往往只停留于感情层面,关注的往往只是事物表象,缺乏对事物背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在如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思潮迅速涌入的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缺乏、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观念薄弱成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1]尤其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很好地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客观理清事情真相,将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极易受他人利用、控制,进而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二)个性鲜明但集体观念淡薄

艺术类学生生源相对复杂,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往届生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又重返校园的,有从私人培训机构考入大学的,等等。年龄跨度大和社会经历不同,使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多样化。此外,艺术类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通常更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多数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爱追求新鲜事物,喜爱表现自我,还有一部分虽不善言辞,但思想超前,显得孤傲另类或特立独行。个性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集体观念淡薄,而个体之间鲜明的个性差异往往容易使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致使艺术类学生宿舍舍友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矛盾较非艺术生更为突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艺术类学生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

(三)自我意识突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

目前,艺术教育的费用往往都比较昂贵,因而多数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家庭背景相对更为优越,其价值观相较而言更为现实和功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因而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认为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艺术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对规章制度、思想道德并不重视,这也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生活懒散,课堂纪律和宿舍文明情况相对较差。

(四)重视专业学习但文化基础薄弱

重视专业学习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现象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艺术类学生虽说在高考时同样参加了文化课考试,但最终决定其录取与否的主要是专业课成绩,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往往比非艺术类学生低很多。据了解,有半数以上艺术类学生在高中三年里有两年至三年的时间花在了专业学习上,而只用高考前的最后两三个月来突击文化课,重专业而轻文化的心理在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参加高考前就已形成。进入大学,这种学习观念仍在不断延续,因此他们不喜欢上文化课,甚至抵触,一方面使文化课考试通过率较低,另一方面也使自身文化修养不足,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人文精神。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成因分析

(一)艺术教育主张个性培养

大多数高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比较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想象力、情感体验等)能力。[2]但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对此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学习过程过中,分追求个性张扬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形成了脱离现实、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艺术类课程的授课方式较非艺术类课程更加独特,学习效果也突出个性化,使得学生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但也常常因此使学生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而产生个人主义思想。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自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艺术,而教师、长辈、同学的劝诫、指责和批评往往被他们理解为“不懂艺术”而不接受。

(二)家庭因素及教育功利性原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家长在子女身上的投入、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和期望值也高于其他家长,特别是那些为了高考而改行学习艺术的学生,其家长为了使孩子能成为大学生而不惜痛下血本,对子女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使得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知如何面对,最终只能选择逃避。应该说很大一部分艺术类学生都较为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行事偏激。

对那些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从而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后,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因为学习的内容还是以基本功为主,枯燥的专业学习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焦躁心理,想提高水平却又处在瓶颈阶段,一时难以实现,此时若不能及时调节好心态就容易自暴自弃。此外,那些为了应付高考半路出家的学生往往专业课、文化课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文化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三)思想教育形式单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

由于专业教育和教学效果的需求,因此艺术类课程通常为小班教学,故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其他师生更为密切。调查显示,将对艺术类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进行排序,专业教师排在首位。[3]这是因为艺术类课程的专业性强,且艺术类学生多是对专业兴趣浓厚而主动学习专业技能,专业教师是直接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体,学生与专业教师相处时间长,交流密切,因而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努力方向,他们乐意效仿自己的老师,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但目前艺术类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偏低,更多的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得多数专业教师较少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也没有过多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细致交流,种种原因导致专业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往往是脱离开来的,相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而原本大学里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并不适用于艺术类学生,无论是思想教育课程还是相关的学习交流会,单一的集体性地传授和灌输对他们来说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甚至让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一)提升教育主体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1.统一思想,全员教育

引导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全员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学校全体成员、学生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作用。专业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言传身教,行为示世范,将良好的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专业知识感召学生,避免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脱节,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同样要以育人为主,把日常管理和热情服务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使思想教育融入艺术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共同关心支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强大合力。

2.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水平和能力

“教师的品德操行、价值取向、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深厚而持久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4]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都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得到良好教育成效的前提。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进行思想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分析并掌握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在授课和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

要本着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健康成长的理念,定期不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很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表达出这样的意愿:渴望与学校教师多沟通,多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以此来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此外,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与鼓励,对他们的不足提出期望,也更能激发学生在校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二)因材施教,多方位加强学生管理

1.因势利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依照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约束和严加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这类学生的逆反行为。一次,辅导员应做到因势利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根据学生特点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环境。然而,发展学生个性不代表放任自由,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结合严格的日常管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2.教育方式情感化、艺术化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它用具体的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它是最具有实践性特征的。”[5]因而艺术类学生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他们更加感性,更愿意接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时,必须从其自身角度出发,了解其内心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

3.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

各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通常都比较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专业配套的硬件设施开销也很大,高投入势必使得他们对未来有高回报的期望,然而残酷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心理落差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偏差。[6]特别是对贫困生或家庭特殊的学生来说,较大的开销使得他们心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当理想受挫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偏激思想,导致心理失衡,进而直接影响学习、生活,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加强心理辅导,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4.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第一,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一方面,文化素质的低下直接导致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与一名大学生应有的水平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文化涵养不足也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第二,文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文化课与艺术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博采众长,积累艺术素材,提升文化品位,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

[1]张威.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5):194-195.

[2][3]刘荣.中等艺术学校美善相谐德育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高绪国.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学理论,2011,(4):215-216.

[5]魏衍军.从实际特点出发,增强美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 艺术研究,2006,(3):76-77.

[6]常海龙,刘佳.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12.

猜你喜欢

文化课艺术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