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微信社交工具的传播特性与正负效应

2015-03-20付晓云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付晓云

分析微信社交工具的传播特性与正负效应

付晓云

[摘 要]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推崇。目前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4.38亿,其发展势头之猛令人瞠目。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工具中的佼佼者,微信在为我们提供社交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困扰,如现实交往的淡化、受众社会归属感的弱化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群效应等问题,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本文对微信这种社交工具传播特性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关键词]微信社交;传播特性;正负效应

[作 者]付晓云,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我国拥有14亿人口,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为移动互联时代应运而生的手机聊天软件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之下,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正式发布了微信软件,在此后的几年之中,微信软件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软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目前微信活跃账户数达4.38亿,成为时下最为时尚的移动社交方式。微信集合了QQ、微博、MSN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特点,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的方式传输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凭借其独有的扫一扫、朋友圈等功能受到了众多网民的青睐。同时,微信软件还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实现了“无缝拼接”,使移动终端取代计算机成为新的社交结点。

一、微信软件功能及特性分析

微信软件自2011年问世以来,经过40余次的升级和完善,发展成为时下三维立体的移动社交软件。微信这款三维立体的移动社交软件实现了以语音、图片、文字和视频为X坐标,以手机通讯录、QQ、微博、智能手机客户端和邮箱为Y坐标,以漂流瓶、二维码识别、摇一摇和LBS定位为Z坐标的三维立体沟通。全方位的沟通方式满足了用户的工作、生活的社交需求,较比于人人网、MSN等社交软件优势颇为明显。相对于2G时代的短信沟通方式,微信的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便捷化,并且信息承载量明显增大。传统短信的方式在沟通中,一条短信只能容纳70字符,彩信也只能容纳50K的内容。而微信则不同,沟通中没有字符的限制,最大特点是通过语音的形式传递信息,接收图片的清晰度更高。

显著的差距让更多用户选择了微信沟通,并且由于网络费用较之于短信费用来说低廉许多,这更是成为许多年轻用户选择微信沟通方式的原因。另外,微信是腾讯公司基于QQ平台开发出来的社交软件,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言而喻。此外在拓展用户方面,微信同样也借得了QQ软件不少的优势,用户在登录微信时,其QQ账号就会显示“微信在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微信的影响力,让很多原本不属于微信用户的QQ用户在好奇心的作用之下尝试使用微信软件,在这部分准用户认识并了解微信软件之后会由于其便利性和实用性而成为其忠实的拥趸。

二、微信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

(一)国内发展状况分析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为了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而开发出来的社交工具性软件,其最早于2010年10月正式立项启动,历经四个月的时间,于2011年1月针对苹果手机用户的第一版微信1.0测试版本正式面世,在此版本的软件中,即时通讯、照片分享以及头像更换等简单功能全部包括,并且用户可以通过QQ号导入现有联系人资料。此后腾讯公司又陆续推出了适用于安卓和塞班系统的版本,在功能上也进行了拓展,添加了多人会话、手机通讯录读取以及腾讯微博互通等功能。同年又陆续推出了两个版本,在功能上也逐步完善,在此后的各个版本中陆续添加了“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以及“漂流瓶”等功能。随着软件的逐步完善,用户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截止到2011年底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000万。此后腾讯公司再接再厉,截至2014年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10亿之多,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微信创造了如此的成绩,着实令人赞叹,对此腾讯公司也表示微信团队将再接再厉,不断完善微信软件,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国外发展状况分析

微信软件问世后的第三个月,腾讯公司将微信命名为WeChat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并在此后加快市场扩张步

伐,在全球范围内的100个国家实现短信注册,推出15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进入2013年,域名为wechat。com的网址成功并入腾讯公司旗下,用户登录网站之后可以自行选择语言种类,全球化的眼光也充分地显示出腾讯公司的全球性发展战略。对于微信在国际市场上的迅猛发展,《纽约时报》曾经评论“微信正在积极尝试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走向世界的命运”,评价之高令所有华人欣慰。截止到2013年8月15日,微信软件国际市场用户已经突破1亿,腾讯公司微信软件国际化的成功,为国内企业跨国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品牌建立通道,也为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微信社交软件传播特性分析

(一)私人平台性和对等关系性

1.私人平台特性。微信软件为用户的社交提供了一个私人的平台,用户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平台,用户之间需要通过身份的确认才能建立社交关系,这就将用户的社交设定在“相关人”的范围之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性地建立自己的社交群体。而在社交过程中会出现不得不建立的社交关系,对于此种情况微信软件也做了很好的处理,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中,通过“隐私设置”选项可以定向地设定社交内容权限,如观看照片、查看留言等,这种功能设置既帮助用户过滤掉垃圾信息,同时又让用户可以自行设定自己所发布的信息的可见范围,在这一点上微信软件充分体现了用户社交关系网是私人网络构建的基础。这较于时下另一种非常流行的微博社交软件,其自主性和私密性显得尤为突出。微博所搭建的社交平台具有开放性,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传播特性较微信更强。

2.对等关系特性。微信为用户搭建的社交平台具有双向性,用户之间通过微信软件可以实现双向的对话,这不仅体现在身份确认属性之上,同时也体现在沟通方式之上,用户使用微信软件发送一条文字、图片、照片或者是链接给其他用户,也可以发送视频、语音等,而其他用户在接到用户所发送的内容之后可以进行回复,这在用户方面就得到了反馈,能够形成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而微博则更像是一个信息的公布平台,是一个非对等的错落式沟通工具,其用户之间是关注的关系而非朋友的关系,并不需要身份的确认即可建立联系,这就决定了双方的身份并不一定是对等的,传播的信息也是错落式的,可能是一对多,也可能是多对一。例如很多明星的微博,关注的粉丝很多,但是很少会有明星会在微博中与关注的粉丝进行互动,更像是一个近期信息的公布平台,粉丝们只是通过关注而获知而已,根本没有互动性可言。

(二)内容和时间同步特性

1.信息内容私密性。微信是一种以用户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这就决定了其信息内容具有私密性特征,用户所公布的信息只在其朋友圈之中传播,也只有通过身份确认成为朋友的用户可以获知该用户所公布的信息,这就在空间上局限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并且由于信息内容的私密性,使得信息的质量大大的提升,用户朋友圈中的其他用户并不会因为其公布的信息内容而感到反感或者不适,反而会使得其他用户通过用户所公布的信息来了解用户的心情、处境等,提高用户朋友圈内的和谐氛围,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而微博中的内容则更像是瀑布,急转直下的向弱关系群体中传播。

2.信息传播同步性。由于微信软件是建立在对等关系之上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具有同步性特点,用户发送微信至其他用户,其他用户可以在同时或者是其他时间进行回复,这在信息的沟通上就构成了同步的关系,这与微博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微博用户所公布的信息由于很少出现反馈而缺乏信息的同步性,例如很多官方的微博或者是社会公共微博,其公布的信息都是过去的信息,其他用户在获得信息之后并不是及时回复或者是响应,不具备一对一的对等性,因此也就不具备同步性。

四、微信软件正负效应分析

(一)微信社交正效应分析

微信在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主要社交工具之后,许多政府部门也相应地开辟了政务微信,在网络上搭建问政平台,加强与公众的政务沟通,同时也改变了既往的社会舆论格局。也正因为微信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拥有了数亿用户,政府部门决定使用微信实现政民沟通,提高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另外,微信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纷纷投向微信这一新兴的品牌传播渠道,利用微信的影响力借力打力,进行品牌的建设,在微信上搭建官方平台,通过二维码、加关注等方式定向向用户群体发送品牌信息,提高品牌效力。

(二)微信社交负效应分析

1.现实交往的淡化。随着微信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其作为移动互联时代主要社交工具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是微信社交往往是一对一或者是熟人之间的群体聊天,通过文字、表情、视频、语音等方式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还包括肢体语言、手势、表情印象等,微信软件难以涵盖,而用户执着于通过微信建立社交,而淡化了对于现实社交方式的重视,导致很多用户现实社交技巧呈现弱化趋势,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交往。关于这方面日本学者中野牧曾在1980年出版的《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到,现代人成长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之中,其内心世界像容器一样处于一种孤立和封闭的状态,虽然其极愿意通过与他人的接触而脱离这种内心的

孤苦,但是却由于双方都不愿意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微信为用户搭建的虚拟社交平台本身就拉开了用户之间的现实距离,过于沉溺于此必然会导致其现实生活中朋友关系的生疏,甚至有的用户因为内心的孤独和现实社交技巧的弱化而惧怕或者逃避与现实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其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对于人格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受众群体社会归属感弱化。微信所搭建的虚拟社交平台具有半封闭、私密性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向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准朋友发出信息后,得到的信息反馈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用户处理不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过度混淆,则很容易造成因为在虚拟环境中某种情感得不到现实的满足而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落差的积累极容易弱化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社会归属感。例如用户在使用“漂流瓶”“查找附近的人”功能的时候,用户不定向地发送信息,希望能够寻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用户的自我需求和社会归属,但是如果用户难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和孤苦的话,则将会使其社会归属感更加弱化。

3.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群体效应。由于微信社交具有的私密性关系,用户之间通过现实社会的关系建立虚拟的社交群体,对此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就鞭长莫及,在这其中发生的事情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欺诈行为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微信“摇一摇”功能,用户通过该项功能搜索附近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接近感,进而放松了原有的警惕和戒备,这就给不法分子设下陷阱提供了便利。根据近年来关于微信的报道,朋友圈已经渐渐成了麻烦圈,集赞领奖、转发链接抽奖、发送购物信息等新型诈骗手段频频上演,网络安全部门对此苦恼不已;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钓鱼”的主要渠道,受害的用户也不断地增多,轻者受骗几百元,而严重的用户数额都在万元左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群体效应正在影响着微信的发展。

五、结语

微信是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工具软件中的佼佼者,自2011年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猛,用户已经突破6亿,国际用户也已突破1亿,在感叹微信过去三年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之余,我们也应该正视微信这种新兴的社交工具给予我们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要合理地使用微信软件,搭建健康的虚拟社交平台,使微信能够在移动互联时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3(7).

[2]李阳.微信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J].新闻世界,201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