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娱乐新闻的社会价值

2015-03-20徐铭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明星娱乐受众

徐铭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12)

娱乐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对文化、娱乐等产业信息的需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闻种类。娱乐新闻天然地具有信息的趣味性、多元性等特征,并以轻松、生动的风格和及时、深入的内容广受欢迎,成为当下传媒界不可或缺的新闻品种,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尽管我国娱乐新闻还存在着一些弊病,但其无疑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娱乐新闻映射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娱乐新闻在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产生并不断演进,它的发展过程可以映射出不同时期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可以说,娱乐新闻顺应着时代变迁的脚步,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文化新闻还带有政治宣传的性质。1956年,《解放日报》转载越剧演员范瑞娟的《我的丈夫,我的蜜月》一文,一时掀起轩然大波,有些读者甚至认为《解放日报》出了大问题。这件事情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却间接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政治环境。1957年新华社刊载的文化新闻《“梁山伯”结婚了》,报道了越剧“梁祝”中两位主角分别结婚的消息,通过描述文艺工作者在解放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来褒扬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价值。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娱乐新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早期的娱乐新闻带有一种稳重、传统的气息,如《中国“第一嫂”的家庭生活——银幕下的王馥荔》《他们在“路漫漫”中相爱——金鑫与黄梅莹的故事》。这些标题不温不火,不像现在的娱乐新闻以惊爆式的字眼来夺人眼球。

进入90年代后,娱乐新闻向多元化发展。新闻的报道范畴开始扩大,除了正常的艺界活动报道和明星生活外,娱乐新闻开始走向“细节化”和“隐私化”,明星的琐事和隐私越来越成为媒体的“宠儿”,同时新闻的表现开始偏向独特、悬念、煽情,尽可能以“不一般”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如《林志玲师妹白歆惠与“篮球帅哥”交往》《我的亡友康晋荣:男人劈吧劈吧不是罪》等。

这种演进是中国政治、经济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的反映。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高强度的社会政治色彩开始淡化,经济逐步发展,社会走向开放。大众文化在此时飞速发展,与媒体形成依存关系。娱乐新闻的开放和演进契合了社会经济和心理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信息、消遣和缓解压力的需要。

二、娱乐新闻满足了受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一)满足受众获取娱乐信息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媒体进行信息传递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娱乐新闻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满足受众对娱乐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的整体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趣味,大众文化工业的崛起唤醒了人们对娱乐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严肃的,它更多地具有娱乐、消遣的味道,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乐趣。

CBS(美国哥伦毕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如此描述这种趣味性的信息需求:设想在一天结束时,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会讨论的话题,是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还是中东战争,亦或是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拉瑟认为,皇太子的消息毫无疑问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他称之为“后院篱笆原则”,意即更能引起广泛兴趣的是没有政治、战争等内容的软新闻。

远在英国的皇太子也许并不能引起我国人民太大的关注,但代表了大众文化主体的明星成为人们闲暇之余关注的焦点。人们渴望知道明星们的一举一动,意图籍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为自己增加社交话题。这种需求是浅显的,不需要媒体作更多的深入采访,也无需在语言表述上下太大功夫。只要实现最快速、最直观的了解,便可以达到传播效果。很明显,娱乐新闻完全符合受众的这一需求倾向。它以活泼、轻松的语言风格、涉猎庞杂的报道内容为受众提供了一道又一道及时可口的信息大餐。

(二)实现自我幻想与自我满足

心理学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会使人们的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并在互相比较中产生自卑或者不满情绪。不论现实生活如何,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着强烈的遗憾感和缺失感,并企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自我幻想与自我满足)去弥补这种缺憾,以达到内心的安慰和满足,作为自己诠释社会角色、显示社会地位的资本和依靠。

对于大众而言,公众人物尤其是文化娱乐明星具有显而易见的被认知度,即使他们与受众有着巨大的空间和身份上的差异,即使他们可能永远不会与普通受众产生任何生活上的交集,在大众的心目里,他们仍是最为亲近的,比政治、经济领域的公众人物有着更加触手可及的亲切感。这样的心理背景为受众对明星生活的想象和虚拟介入提供了基础。而娱乐新闻主体本身的独特性使其在实现受众的自我幻想和自我满足方面具有微妙且不可忽视的力量。娱乐新闻比任何其他种类的新闻都更能够频繁、亲密地接触明星,因此娱乐新闻无意却必然地实现了受众更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

1.实现受众的自我幻想

受众青睐明星,渴望贴近明星,甚至希望与他们成为朋友、恋人或亲人。然而由于身份的悬殊、距离的遥远,这样的期待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无异于镜花水月,因此依靠自我幻想来寻求心理满足就成为“追星族”最常用的方法。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是受众实现自我幻想的信息基础。媒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报道,在受众心中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相对符合受众期待值的娱乐界的虚拟环境,受众从中获取明星的信息,并以此信息为线索进行自我幻想的营造。受众对明星的崇拜、爱恋情感虽然有些遥不可及,并且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偶像的诞生而结束,但它充分满足了普通人对完美爱情、耀眼生活的渴望,分散了人们对结构不平等和无意义生存等痛苦事实的注意力,填补了现实生活的空虚,这种精神的力量是其他任何一种新闻都无法赋予的。

2.实现受众的自我满足

有学者指出,媒体的力量不断深入渗透,可分为三个层次:外部信息服务于受众的认知层面,它唤起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知识量储备并改变知识结构;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当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进一步演进并形成价值观念的改变时,媒体的力量便会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形成行动层面的效果。

媒体对明星的宣传纵然是多元的,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报道对象必然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这个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媒体的报道重点。例如,刘德华的踏实勤奋、王菲的特立独行,都是经过媒体长年累月大篇幅的报道后形成的特定印象,这些特质未必能涵盖明星的全部特点,其他人身上也未必就不具有这些特质,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后,这些特点便成了特定对象独一无二的标识。受众出于对明星的喜爱和崇拜,把这些特质作为自身的目标,希望以此变得与明星同等,甚至希望以此实现追星的梦想。

世俗观念认为追星是年轻人肤浅而冲动的行为,而网络上随意摘抄的文字则显示专注于明星工作的新闻报道同样会对受众产生行为上的影响。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便是被新闻报道中明星对艺术创作的全情投入所感染,继而产生了同样的理想追求,投身于艺术领域。2005年通过《超级女声》而迅速走红乐坛的周笔畅坦言,自己正是因为对台湾艺人陶喆的崇拜,才萌生进入演艺圈的心态。而台湾当红歌手周杰伦小时候的偶像是李小龙,他在许多音乐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对偶像的尊敬和中国功夫的热爱,如《双截棍》《霍元甲》等。

由此可见,当娱乐新闻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多地关注明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时,来自于明星的导向力要比板着面孔的说教更有效。

3.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

由于新闻主体(明星)与受众心理的接近性,娱乐新闻在实现受众的自我满足之余,对其社会道德观念的构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媒体对明星参与慈善活动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其中当然有宣传的成分,但借助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来提倡社会公益,对呼唤大众道德、建立和谐社会裨益良多。媒体报道明星公益慈善活动,明星因此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获得更多受众的喜爱;受众因欣赏、爱慕明星而参与或效仿其行为,进而形成内心满足与认可,这一良性循环对媒体、明星、受众和社会都是有极大裨益的。

三、娱乐新闻促使媒体观念发生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期,媒体开始被推向市场,陆续转向企业化管理,这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因素之一,而娱乐新闻的发展加速了媒体市场化进程的脚步。通过对娱乐新闻这一新生新闻品种的实践,媒体逐渐认识到了信息产品的商品价值属性,明确了新闻产业的服务属性,发掘自身娱乐功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成为媒体首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许多传统理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重新看待传统新闻价值观

娱乐新闻的特殊性使媒体对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有所变化。依据传统的新闻学理念,作为事实的信息是否具备“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是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一个事实所具备的价值因素越多、分量越重,越容易成为新闻。因此,对于政治新闻而言,本国领导人在国内重工业基地的考察要比国外某政府官员的巡回公开演讲有机会登上报纸的头版;而对于社会新闻而言,当地小区里的连环盗窃事件也较外地城市的鲜花展览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

在媒体在处理娱乐新闻时,传统的新闻衡量标准被重新考量,趣味性被无限放大,成为娱乐新闻的首要选择标准。对于大众而言,明星自身也是一道充满魅力的彩虹,媒体不需费太大的力气便可以轻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受强烈的欲知心理驱使,人们更关心的不再是明星的工作,而是其生活信息。因此,媒体必须提供给受众一些令他们更具有心理接近感、更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趣味性的选择,也因此形成了娱乐新闻独特的价值标准。

(二)注重媒体的娱乐功能

在传播“三功能”说的基础之上,美国学者赖特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第四个社会功能:娱乐功能。他认为,大众传播的目的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的内容等。娱乐功能是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最为受众所接纳赏识的功能。

娱乐功能是媒体天然具有的功能,然而由于早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媒体的娱乐功能一直没能得到重视。我国娱乐新闻的演进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文化艺术创作,早就有人提出过“无害论”,即文艺作品不一定非要有益,只要无害就行。在把大众传媒作为宣传工具以及要求“寓教于乐”的年代,这种提法一直受到批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文娱产业具有存在的绝对合理性,是应该提倡、推广和保护的,媒介的职能必须要能够适应这种信息需求的不断深入和演变。娱乐新闻应运而生,并为这种合理性的享乐提供了依托。没有任何一种新闻品种能够像娱乐新闻这样正视大众世俗的社会生活,关注生活中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一面,并以通俗、生动的特点满足受众娱乐消遣的需求。

四、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娱乐新闻与生俱来地具备促进娱乐产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属性,并以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文化娱乐界是时尚的引路先锋,明星则是时尚的最好代言人。娱乐新闻关注明星,有意无意地通过生活习惯和细节的描写,传播与普通受众全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这种价值观的引领潜移默化地给明星的追慕者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认同明星的生活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享受时尚。

一篇细致入微、充满暗示的报道总是会引起人们对明星生活的向往和羡慕,明星推荐的食物、服饰等生活态度经过媒体的报道往往会成为生活指南式的观点,明星参与的影视剧、音乐、图书、代言的产品更成为Fans追捧的对象,在媒体“造星”“捧星”的工程中,与此相关的经济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各大城市广告投放排行中,娱乐产品总是名列前茅,充分印证了“明星效应”。

五、结语

娱乐新闻的存在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催生于受众对信息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兴盛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时代,体现着转型期民众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及生活态度的多元性、多变性。它对世俗生活的张扬,满足了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成为人们缓解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的途径;它提供感性的形象和即时的愉悦,这恰好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的直观感受相契合;它舒缓着现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压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与国外的娱乐产业相比,我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起步较晚,娱乐新闻也正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或许也经历了很多迷惘和挫折,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其存在的巨大社会价值。相信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下,娱乐新闻终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高杰.拟态环境下娱乐新闻的价值取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郝雨,宫文婷.近十年来我国娱乐新闻研究综述[J].当代传播,2009(6):10-14.

[3]王一岚.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娱乐新闻的价值导向[J].传媒,2014(1):42-43.

[4]阿尔伯特·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明星娱乐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娱乐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