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过度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2015-03-20黄也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过度受众信息

任 航,黄也平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传播过度问题的出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推动之下,媒介融合成为我国当前的传播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各种媒介如虎添冀,信息传播快捷迅猛,新闻从业者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竞争者以利为重,对其传播内容的人文伦理道德有所忽略。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用匿名的方式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并且复制和转发的操作十分简单便捷,使大量相同和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传播信息同质化、垃圾信息滋生、虚假信息泛滥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传播环境不断被污染,传播过度问题出现。传播过度是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播制度与体制不完善导致传播内容、观点、立场、情感的大量、重复、高频率、高密度的传播。受众在心理和生理上接受不了这种传播方式,从而不能高效快捷地获得有效、理想的认知结果[1]。

二、传播过度的危害

在传媒并不发达的年代,受众每天接受的信息来源少,受众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接受效果好;而在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受众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在这种环境下,受众的鉴别空间扩大,但媒体报道同质化、媒体观点偏激等问题,导致受众对媒体不信任,乃至反感和抵触[2]。

人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有价值的信息和没价值的信息混杂在一起;走在大街上,会随时看到各种广告传单;商铺门店大肆宣传自家的折扣降价活动。人们面对各种垃圾信息不是选择一一读完,而是直接选择将其屏蔽。

过度传播的新闻不仅滞留时间短,而且不能被人们完全吸收。人们在浏览各种新闻时,往往挑选吸引眼球的标题去点击,有些人更是只浏览一些有图片的新闻。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各家新闻媒体为了抢先一步发表独家新闻,往往重“快”不重“实”。而当突发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新闻媒体便将重心马上转移到另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之上,导致公众更多地关注媒体报道的表面情况,而对之后报道出的缘由及事件的后续处理缺乏关注[3]。如2015年5月2日下午在黑龙江庆安县发生的枪击事件中,农民徐纯合在庆安火车站因涉嫌暴力袭警,被执勤民警开枪击倒身亡。该事件一经披露,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媒体在新闻标题中冠以“警察”“枪支”“死亡”“弱势群体”等易引发舆论关切的字样以吸引公众眼球,致使公众在没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纷纷质疑“民警开枪是否合法”“一枪毙命有无必要”,舆情事件由此发生。之后,一方面是官方的回应欠缺,一方面是新闻报道当地官员慰问开枪民警的“火上浇油”,加之网友发布的与官方描述大相径庭的现场摄像片段的推波助澜,致使舆情更加激荡,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审视被推上风口浪尖。直至枪击事件发生10天后,新闻媒体才报道公安部已责成铁路公安机关全面展开调查。工作组和检察机关在调取大量证据之后,公布了完整版视频,证实民警属于依法开枪。至此,紧绷的舆情才开始有所缓解。由此可见,在面对类似的敏感事件时,媒体若进行过度报道却缺少及时迅速的后续报道,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过度传播最普遍的负面影响是信息焦虑症的出现。人们在接收过量繁杂的信息时,由于自身“消化不良”而导致的心理焦虑,以及产生的自我强迫和紧张情绪等一系列的负面反应称为信息焦虑症[4]。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应当被重视。在自然环境如“世外桃源”一样的日本筑波,人们并没有因为环境优美而心神愉悦,许多人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绝望,甚至走向绝路,这种怪异的情况被称为“筑波病”。“筑波病”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们每天接收的科学信息超负荷,大脑不能将这些信息良好消化,缺乏适应和承受的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如果传播过度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和解决,“筑波病”必将演变为全球性悲剧。

三、传播过度问题的有效措施

1.适度传播

新闻传播要遵守适度原则,对新闻信息资源价值进行升级和配置,使受众能够达到最好的认知效果。新闻媒体的报道如果不符合受众的需求,不仅不能达到媒体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传播内容要尽量生活化,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但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意味着要传播低俗和庸俗的内容。青年人是当下大众传播媒介争夺的主要对象,高亢、空洞的说辞不仅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平实、低调而亲近的话语系统才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2.有效传播

如何能让受众达到最理想的认知效果,已经成了当今大众传媒亟需解决的问题。传播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传播能引起受众最强烈的回应,从而不自觉地采用高刺激强度的传播方式,但受众的接收和处理信息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传播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5]。在增加传播量的做法行不通的情况下,大众传媒要做到有效传播,就要竭力使传播内容简单明了。这种传播方式是对信息本身的解放,能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信息。

3.科学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受者。传播过度问题不仅仅是由大众传媒造成的,受众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新闻从业者和公众都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素养,学会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公众不要过度依赖信息,不要有从众心理,不要散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和谣言。新闻从业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职业操守,利用自身的一切优势,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各种方式,为群众还原最真实的新闻。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媒介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为我们展现更加真实的信息,但也导致了传播过度问题的出现。面对传播过度造成的社会问题,信息发布者、媒体、受众要共同面对,营造绿色的传播环境。

[1]王昉.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过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2]李大敏.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J].新闻知识,2006(7).

[3]王玉华.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伦理失范与规制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4]程新峰,丁养斌.传播过度的危害及应对[J].编辑之友,2013(9).

[5]王昉.浅析传播过度问题[J].新闻传播,2013(7).

猜你喜欢

过度受众信息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