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研究

2015-03-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资助困难

左 宁

(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增长。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至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630万、660万、680万、699万、727万。另有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3%,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占学生总数的8.15%,并且这一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解决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家庭的生活状况,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外部因素

第一,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就业机会萎缩,整体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跻身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加之原本一直在寻求工作的城市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整体上的就业形势为供大于求。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多,有限的就业机会自然难以承担不断增加的人数。另外,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对接的现状,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寻求理想的工作机会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是在学生进入到大三甚至大四阶段才开设。缺乏就业概念的大学生只能盲目地完成学业,很多自制力薄弱的学生甚至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更注重对其经济资助,如助学贷款、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勤工俭学等,而忽视对其的心理辅导,针对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基本没有。背负沉重经济压力的困难学生不但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更无暇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初,缺乏社会资源的困难学生极易陷入就业艰难、盲目就业等被动境地。

第三,家庭经济负担沉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低收入家庭。以吉林省为例,据调查,一个拥有1公顷耕地的普通农民家庭,种植玉米每年的净利润是10000元左右,而这笔收入要负责日常开销、赡养老人、购买农资,甚至还要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一所普通大学学费每年4000元左右,生活费、寝室费及教材费等其他费用每年最少10000元,巨额的教育支出远远超出了一个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范围。困难学生在课堂与兼职中奔走,勉强养活自己,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参加对就业有利的培训考试。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很多困难学生就近择业、草率就业,失去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2.内部因素

第一,就业观念落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位和生活的艰辛,导致部分高校困难学生未能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念。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但部分困难学生仍不能放下架子,不愿意到平凡的岗位中工作。加之受到社会主流就业观念的影响,走出农村或者小城市的困难学生不愿意再回到穷困的基层,他们渴望利用知识改变命运,扎根大城市的愿望强烈。另有部分困难学生一味追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复习、考试,即使失败也不去变通,因此丢失了更多进入民营企业的就业机会。如此落后的就业观念,导致困难学生的就业面变窄、就业率降低。

第二,综合素质偏低。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并不逊色于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城乡贫富差距大,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来自偏远地区的困难学生在特长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视野开阔等方面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此外,来自贫困家庭的困难学生,因经济因素的制约,自小便根本无法得到课堂外的培养。“先天不足”已使困难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处于弱势,而升入大学后,赚取生活费用的任务更使其无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培训学习。综合素质偏低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精神贫困严重。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社会现状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升入高等院校,这足以说明他们有许多其他普通学生无法比拟的优秀品质。但长期的贫穷也导致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自卑与消极,人际上的孤独与封闭,就业上的迷茫与困惑。自卑心理作祟导致贫困生在就业中无法准确地定位自己,也无法自信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优势;人际关系寡淡导致困难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而缺乏人生规划直接导致困难学生就业目标模糊,就业能力不足。此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挫折与失败屡见不鲜,背负家庭希望的困难学生更易产生焦虑、紧张、气馁等消极心理。因此,精神贫困已然成为阻碍困难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的对策

1.宏观层面

第一,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多年来,为减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保障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党和政府出台了各类经济资助措施。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至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涵盖了“奖、贷、勤、补、免”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但由于困难学生数量多,资助名额和金额有限,现有的经济资助体系仍不能彻底地解决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因此,进一步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对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意义重大。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各慈善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困难学生成长,成立各类资助困难学生的专项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的设立,不但可以弥补助学金仅停留在“输血”层面上的不足,还可以鼓励困难学生自强不息,防止“等、靠、要”消极思想的滋生。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的工资水平,以此缓解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并引导困难学生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此外,为弥补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不足,高校可为困难学生开拓校外勤工助学的渠道,如家教、实习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应从学生个人安全的角度出发,与信誉良好的企业达成协议,时刻维护困难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多年来,就业歧视广泛存在于就业市场中。部分企业以性别、户籍、是否重点大学等条件作为选人、用人的先决条件,困难学生在求职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保障困难学生的就业权利,政府应积极为困难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一方面,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严格就业歧视的治理措施,加强监督,对存在就业歧视的企事业单位严厉惩处,让困难学生可以凭借真才实学平等参与竞争。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尤其重视关乎困难学生个人利益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领域的改革。同时,对于热心服务基层的困难学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生活补助,使困难学生无负担地实现人生价值。

2.微观层面

第一,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日益活跃。因此,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对困难学生开展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尚且不足,心理危机干预更无从谈起。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停留在辅导员、导师与学生简单沟通的层面上。其实,精神资助与经济资助对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同等重要。各高校应通过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一方面,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招聘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此机构不但要为走入咨询室的困难学生服务,还要建立网络平台,为不愿走入治疗室的困难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为弥补专业心理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以通过高校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吸纳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心理辅导工作助理。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及导师的作用,通过自学与培训的方式,补充辅导员及导师的心理学知识,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以加强对困难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第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困难学生往往远离集体的中心,置身于各项活动之外,失去了许多参与社团活动的机会。高校的社团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困难学生远离社团活动,相当于失去了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高校应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帮助有志困难学生成立协会,并支持困难学生参与社团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竞选。同时,尽可能丰富社团下属协会的种类,以满足困难学生的多种兴趣和需求。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困难学生不但可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增强实践能力,这对于困难学生未来的就业大有裨益。

第三,优化就业指导工作。与高中时期的紧张与忙碌相比,大学生活相对轻松与自由。能否如愿成为一名社会精英,完全取决于大学生个人能否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做有利于成长的事情。而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背负多种压力的困难学生更是如此。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国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不够专业,主要表现在:非专业行政人员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较晚、课程讲解不够系统深入等等。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突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地位,打造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尽早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困难学生搭建专门的就业信息平台,并为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三、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四方协同。政府不仅要努力发展经济,更要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财政投入;高校作为困难学生的成长基地,要注重对困难学生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资助;全社会都应关注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用人单位,应为困难学生敞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大门;困难学生自身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自己,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EB/OL].(2013-12-10)[2015-04-20].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

[2]王立志.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8).

[3]魏芹.浅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选择困难症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