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满洲国初期教师在职培养述评

2015-03-20孙浩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职员讲习所文教

孙浩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32)

针对伪满时教师的在职培养开展研究让人略觉陌生,若勉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此种培养的主要措施略可参照当下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理解。首先略述关于伪满教育研究的历史。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四零年代,当时分两个体系或说两方阵营,一是日伪话语体系,其中多有颠倒黑白的侵略、奴化宣传,以及卑躬屈膝的媚日、汉奸言论,同时也贯穿着伪满的意识形态渗透,如建国精神、忠君爱国、一德一心等措辞几乎无处不在。另一个则是日伪之外的话语体系,本方的价值在于对伪满奴化教育的揭露与声讨。后来我国的有关研究也是在这一脉上开展。50年代开始,日本方面对伪满历史包括教育的研究资料不断出现,其努力摆出一种客观口吻,言称是对这段历史的承认,甚而有害怕湮没伪满历史的表白,言外居然有莫名其妙的邀功意味在。相对的,解放后我们关于伪满教育的研究主要开始于80年代,系统性的成果来自姜念东、解学诗、武强、齐红深等先生,其中后二位撰有伪满教育专著,对人启发很大。对于伪满教育研究可开拓的方向是回到对原始资料的发掘与梳理,其中日伪方面留下的资料,实地情形与细节尚多,当然也更需辨识与批判。另外说明,进一步的研究若仍仅以奴化教育一概而论,难免会简单化,失去历史研究的鲜活与丰富,尤其是失却史鉴价值。重新面对伪满,审视、反思、明辨之,算是本研究的一点企望。本文所言的伪满初期大体是指1932年(伪大同元年)到1936年(伪康德三年)之间,1935年(伪康德二年)是个节点,此年前后伪满的相关改革次第展开,如帝制、省制改革等,而教育方面的改变也不小,如此年5月伪满第一任文教部总长也是第一任国务总理郑孝胥被迫退休。伪满时期,教师称作“教员”,在职培训称为“讲习所”“讲习会”等,本文所论在职培养包括培训与约束监督两个层面,另所涉省县等本应加“伪”字,为行文之便省去,先予说明。

一、伪满初期教师在职培训情况述评

伪满关注教师素质始自1934年(伪康德元年)8月20日公布的师范教育令,此令确定了伪满的师范教育方针(此中显系学习日本之结果),声明高等师范学校和师范学校统归国家设立,要求培养的教师能为国民之师表,其说炎炎。当年9月,以培养中等学校教员为目的的高等师范学校在吉林(今吉林市)开校,该校学制四年,每年招生人数约120名。据1936年初统计[1],当时伪满辖内还有省立及县立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师范讲习科等计101所,其中师范学校37所,初级师范学校15所,师范讲习科49所。以上是伪满的教师培养体系,相关在职培训也常依托这些学校。伪满初期的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教员讲习所,二是各种讲习会、传习班,三是教员赴日留学、参观。

首先是教员讲习所。该所是1933年4月由伪文教部设立的,在新京(今长春)南岭附近,培训对象以辖内小学教员为主。该讲习所每年开设2~4次,根据需要,针对不同学科教员开展培训,其科目也因针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初讲习所每次招100人,培训期三个月。1935年七月,伪文教部提出教员讲习所改良,“教授三人改为四人,助教授三人改为四人。”“一面延长其讲习期间,一面增加其教科目。”[2]随着教授力量的增强,到1936年培训人数也随之改为200人,时间延为六个月,培训学科也有扩充。对比历次的培训科目,前期以思想渗透教育为主,集中是建国精神、国内情形及国际关系、经学、教育等内容。后来的培训向专业素质方面拓展,1936年上半年讲习所开办到第十二次,其时增设了国文、日本语、地理历史、算术、理科、实业、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科目,且将所培训教员平均分成四个班,其中两班是日本语班,另外两个是图画班与音乐、体操班。[3]此中对日语培训的加强值得关注。其实,伪满文教部强调对日语的培训比设立教员讲习所更早,即所谓的语学讲习所,此所培训对象较广,兹不多述。

第二是讲习会、传习班,所谓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教育效果。相较于讲习所,讲习会时间短,层次多,举办频繁,其目的与内容也较丰富。讲习会时间一般在两日到一周之间,极少的会超过一个月。按主办方不同可分为文教部举办、部省联合、省县举办等层次。文教部举办的讲习会常设在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或教员讲习所。1934年十月至十二月间文教部在吉林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为期两个月的讲习会,目的是“对中等学校教员为实际的指导教授以及研究教材”,此次教学研究所涉科目广泛,包括“经学、国文、地理、数学、物理及化学、博物、体育、图画”。[4]文教部也会针对不同科目、面向特定人群、因为特定目的开设讲习会,如1935年六月“中等教员博物科讲习会”、1936年七月“学校体育卫生讲习会”“县视学讲习会”、十二月以“教科书编审趣旨”为内容的教育讲习会等。讲习会教授人员常以日本人居多,有时甚至全为日人,如1936年八月在吉林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中等学校教员讲习会”,不仅全用日人,且多为部内人员,“部办”色彩浓厚。

部省联办的讲习会一般出于扩大影响,需要向更多人及时灌输某种精神。如1935年初伪文教部在奉天法库、安东凤城、锦州朝阳、热河承德、吉林敦化、滨江宁安等地举办的系列讲习会,其对象是“小学校在职教员及小学校教育关系者”,每地要求五十名以上,目的是“彻底了解建国意义并涵养其指导精神。”[5]

省县办的讲习会、传习班更多。如1935年十二月,奉天省在四平街举办“乡土教育讲习会”,锦州省举办“农村教育讲习会”;1936年一月,三江省在桦川县举办教育讲习会、七八月间奉天省在奉天、海城、四平街、东丰连续举办“夏季小学教员讲习会”等。传习班一般时间较长,如1935年下半年吉林省扶余县组织小学校教职员日语传习班,为期半年。

讲习会的某些特殊形式值得注意。如1935、1936连续两年吉林省与宪兵队训练处开办“学校教练讲习会”,该会为期三周,面向辖内“各级学校体育教员或对于体育特长者”招收六十名,目的是“依军营生活以养成军队生活中规律,协同敏捷等长处,同时授以体育上之基础技能,藉资改善学校体育之训练。”[6]另外也有日本人“自办”的讲习会,如1936年五月,文教部分别在新京、奉天、哈尔滨召开“日本语教授及学校管理讲习会”,面向“全国中等学校以下省县市立学校在校日人教员并事务员”,每地两日,共招收266名。[7]

第三是派遣教员赴日留学、参观。选派中小学教员赴日始于1933年,每年一次,每届在日本相关学校进修一年。这种形式每年人数略有增加,如1936年选拔第五期是24名,但影响却不小,因多数被派者都是校长或骨干。另外派遣“日本教育观察团”也几成制度,每年一批,经朝鲜到日本作为期三周的考察,其所派遣者或教育局长,或如上述是骨干分子。此二种形式,人数虽少,但对伪满教育乃至文化的影响较大,具体容待后述。

二、伪满初期教师约束监督情况述评

约束监督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有作用。伪满的相关措施可分为制度约束、严格管理和学力检定等方面。首先是制度约束,伪满公布有不同层面的学校规程,如1935年伪文教部第一二七号训令公布有小学校规程。这种规程比法律具体,旨在落实与监管。摘选1935年《北满特别区学校教职员服务暂行规程》如下:

第一章总则

……

第二条教职员对于职务应以忠实为本旨,不得有骄纵贪惰行为,以致有失师表之名誉。

第三条教职员对于职务应融合互助并应努力常加研究、调查,务期教育随时进步而得向上发展,不得有私结党派,互相排击情事。

第四条教职员关于自己之职务上无正当理由,不问直接间接,不得收受他人之金品馈赠。

第五条教职员非经所属长官之许可,除本职外,不得兼营任何业务。

第六条教职员非经所属长官之许可,不得擅离职守及其职务上之住所。

第二章服务

……

第七条教职员应于授课时间以前到校,散课时间以后退校,但事务员及办事员不问授课与否,应按照官厅之办公时间在校办公。

第八条教职员视校务之情形,遇有必要时虽于勤务时间外,亦须在校服务。

第九条教职员于出勤时须在出勤簿上盖章。

……[8]

上述规程中有对道德修养、政治廉洁、不得兼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提醒,也有恪尽职守甚至出勤加班的具体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执行可能,算是伪满文教史料中的有益成分。

其次是管理的严格。下述文件可视为伪满教育监管的一个细节:

本署二月九、十两日假县立师范学校大礼堂举行小学校教育讲习会,凡全境现任小学校教职员,除有特殊情形事先声明,经本署恃可者外,均须一律出席,不得参差,以示限制。校长王迺复、姜懋瑞,教员沈梅平、韩树阳、杨国材、韩行儒、郑广业、陈贵、韩钟山、田雨民、胡中宇、董柏申、陈维清,既不请假,复未到会,殊属非是,均应严予申斥。[9]

上述伪西安县举办小学校教育讲习会,县公署在事后对缺席人员做了通报批评,包括校长也一视同仁。

第三是学力检定。此项措施开始于1935年。下述为当年文教部训令第二号:

检定教员之目的在详审教员之学力思想性行健康状态及经历等次,对于资格相符者保证其身份,勉励其学德,资格缺欠者则加以督励,使其研究修养,俟再施行检定时,允其复试,庶几可使教员之素质向上,学校之内容充实,兹先就各省及特别区立之中等学校之现职教职员施行。

……

二对象:现正教授第三项所定学科目中止一或二科目以上者。

三科目:修身、经学、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及化学、博物、外国语(英语)。

……

六时间:康德二年二月二十五起至二十七日止。

七地点:奉天、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

……

十二结果:学力检定成绩优秀者由本部大臣授予证书。[10]

至于这项措施的效果可参照以下说法:

……本部在去年对于中等学校教员施行检定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在于唤起教员的自觉和自勉,虽然这还不过是过渡期中的一种参考的试验,而其结果大有实效。……[11]

具体结果不能偏信一面之词,但似乎有一个较好的初衷。

三、伪满初期教师在职培养综合评述

伪满当局重视教师培养用心良苦,其中渗透着顽固甚至恶劣的反动、封建、媚日主张。首先是其中用心叵测的政治意图。以“建国精神”的灌输为例,其对象明确,就是直指“满洲人”“满洲人教师”,具有强烈的奴化、毒化色彩。纵观伪满初期近五年的讲习会资料:

……

对中等学校教员,欲使其明了建国意义及我国教育者所应尽之使命,并各人所担任学科之教材与实际教授之研究,特开讲习会。

一科目:1共通科目:建国精神……[12]

……召开视学讲习会:为彻底实现国民教育精神并指导教育实际事项。

科目:建国精神、回銮训民诏书意义……[13]

对“建国精神”的强调比比皆是,再看同期日本人“自办”的讲习会:

……

兹得对于全国省县市立中等以下学校在职之日人教职员训示服务上之心得,暨彻底了解日本语教授及学校管理之理论并实际。

……科目:1服务心得。2日本语教科书之编纂趣旨及日本语教授上之注意点。3关于学校经营及管理事项。

讲习员:全国中等学校以下之省县市立学校日人校长及日人事务员……[14]

与“建国精神”毫无关涉,可见所谓“日满不可分”只是当面的谎言,“一德一心”也只是对“满洲人”的约束或自我约束。

其二是派遣校长等留日、访日所收到的媚日、汉奸教育效果极其明显。以1938年教育局长为主的教育视察团报告为例。该团当年六月八日出发,三十日归国,历时二十三天,经历朝鲜、广岛、京都、安城、东京、日光、镰仓、山田、奈良、大阪、别府等处。视察团员以奉天省抚顺县教育局长冯焕章为团长,成员11人,另有伪文教部学务司三名引导、服务、翻译人员。略摘录部分感想如下。

谈到对于日本内地的印象,冯焕章讲:

日本人之信仰心,日本人为富于感情之民族信仰心极强,往各处神宫社寺参拜者络绎不绝,骤见之似属迷信,盖一尊崇真理正义之心理也,此种心理发之于神佛则为信仰,发之与君国则为忠义,日本之国民精神专以此信仰心维系之,实美德也。[15]

日本有其民族之长,但过分美化,以庸俗迷信为美,实不可思议。团员之一、伪间岛省珲春县公署总务科长兼务教育局长何庆善的视察感想是:

……

二今昔之朝鲜,余在二十年前充差于沙河税捐局(沙河即安东县)曾与友人数次过江赴朝鲜新义州各处旅行,视夫当时政治教育及农工商业等项尚有不及现在我满洲国者,但以此次视察观之,虽不能与日本内地相比伦,但就表面言之,与日本似亦无甚差异,若非日本之经营指导,曷可臻此。

……

五查日本国四面临海,且多山岭以故土地稀少,农耕地亩殊感缺乏,若非日本人善于农事,对于民食必不足用。兹复人烟稠密,异常拥挤。我满洲国地旷人稀,人民向无农业知识,余意应速将我满洲国安全地带择定若干处,将日本国人迁移若干户,在日本内地人民可免拥挤,在满洲国人民对于农业有所取法,实属两有裨益,倘能早日迁来,则行日满亲善,尤有密切关系,深望赶速实行为盼。[16]

为侵略者唱赞歌,甚至鼓吹让日本人移民东北,唯恐其不迅速,其见识、立场或用心,更令人不可解,难以理喻。到了后来,每次伪文教部派遣访日、留日团,都会令诸人在归国后尽快上交一份五千字的报告论文,可见其中以身说法、鲜活生动的代言效果。综上,伪满初期的教师在职培养,日伪双方都有用心,其细节上或有可取,但其本质具有奴化或自我奴化色彩,对于后者,尤其需正视和深思。

[1]陈叔达.我国文教的现状[J].文教月报,1936(9):49.

[2]伪文教部呈第二五号[J].文教月报,1935(1):50.

[3]伪文教部训令第一三0号[J].文教月报,1936(7):1.

[4]伪文教部训令第七七号[J].文教月报,1935(1):9.

[5]伪文教部训令第一0五号[J].文教月报,1935(1):15.

[6]伪吉林省公署训令第九四四之三 学字第六0号[J].文教月报,1936(12):43.

[7]伪康德三年五月份文教部工作简要[J].文教月报,1936(12):58.

[8]伪文教部本月工作纪要[J].文教月报,1935(2):32.

[9]伪西安县公署训令 西安教学第一二号之八[J].文教月报,1936(11):47.

[10]伪文教部训令第二号[J].文教月报,1935(1):19.

[11]陈叔达.我国文教的现状[J].文教月报,1936(9):49.

[12]伪文教部训令第六六号[J].文教月报,1935(1):40.

[13]伪文教部第四九号训令 文学总发第一九一号[J].文教月报,1936(12):22.

[14]伪文教部训令第三七号 文学总发第一五六号[J].文教月报,1936(11):10.

[15]冯焕章.赴日视察归来谈[J].文教月报,1935(2):35.

[16]何庆善.视察感想[J].文教月报,1935(4):65.

猜你喜欢

教职员讲习所文教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户外大型定制树屋
陶行知·师生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气神“习”出好日子
群众中的肃反与肃反中的群众——1955年顺义县小学教职员肃反运动的典型考察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