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观教育功能论网络微电影的发展生态建构

2015-03-20赖雄麟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受众文化

赖雄麟 李 健

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不断催生新的大众传媒工具与载体,作为新生代网络强势传媒之一的网络微电影,近年来吸引了社会各大媒体、网站、商业机构及普通受众的瞩目。从影视文化作品与生俱来的艺术创作与价值观传播的本质属性来加以考量,网络微电影必须富于生存感悟和文学灵性,为自己划定一定的规则、技巧、理想与底限,才可能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平衡,在政府、商业机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与受众的共同创造和治理中,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一、 网络微电影概述

网络微电影以网络传播这种较平常但迅捷的方式快速融入现代人的消费生活领域,其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其自身拥有明晰的概念界定,其存在具有独特的视觉文化意义。

(一)网络微电影的产生背景

微电影《轻晃的流年》剧照

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的流行构成了网络微电影产生的文化基础。网络微电影恰恰契合了现代人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人们热衷于在较为琐碎,微小的时间以受众身份进行文化消费,体验网络微电影的魅力。互联网传播与数字科技发展是网络微电影产生的技术基础;数字拍摄技术与影像储存、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得相关设备得以实现小型化、简单化和普及化,普通网民开始尝试并热衷于网络微电影的创作、传播和观赏。商业资本的资金投入是网络微电影产生的经济基础。许多企业和广告商注意到了网络微电影所特有的简练、新颖、广泛的传播态势,以各种方式来支持网络微电影创造,并通过“广告植入”的方式来进行新型广告宣传,并取得了比传统广告更好的现实效果。

(二)网络微电影的概念界定

按照当前影视艺术、互联网技术、社会学和文学的综合定义,网络微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各类数字媒介平台上传播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与短时段休闲情况下观赏的,具有专门制作策划、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长”和“微投资”的视频影片。其蕴含各类叙事主题,既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而成剧。网络微电影具备传统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因此,笔者主张网络微电影是现代影视创作理论与技巧对传统电影继承与创新的产物,其本质上仍属于电影的一类特殊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

(三)网络微电影的视觉文化意义

网络微电影催生了新的视觉文化范式。现代传媒意义上的时代变迁在某种形态上可以表现为视觉文化的演变革新。网络微电影因特有互动化、个性化、广泛化、即时化的特征而成为当代感官文化中一个新兴的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其自身发挥出针对图像、视频、音频、广告等内容的独特传播优势,其在实质上已经为当代影视艺术创设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范式。普通人只要有兴趣和梦想,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实现自我的演艺天分和创作欲望,并有机会获取巨额的点击量和关注度。网络微电影将影视艺术导向大众创作的趋势,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因而被一些人戏称为“平民的盛宴”。

二、 网络微电影的发展生态困囿

(一)题材选择有泛娱乐化倾向

网络微电影是现代消费文化的产物,现代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娱乐效应,娱乐成为被消费的商品。网络微电影打造娱乐化风格,产生娱乐化效应,引领社会娱乐风向,本无可厚非。但娱乐并非没有“雅”和“俗”的分野。网络微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取适应大众口味的通俗形式而产生适宜的娱乐效果,但在娱乐所代表的深层文化意义上,必须坚持“雅”的品味,这样才能给人以优美、持久、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当前的一些网络微电影过份和夸张地追求极度娱乐化的效果,往往滥用“穿越”“混搭”“恶搞”“反串”“整蛊”等影视元素而达到对基本的道德、情感、规范、法律和常识于不顾的境地,这样带给受众的只能是一些低俗的笑料和笑点,受众对其反应也只可能是一笑而过,并不能激发受众产生那种欣赏优秀电影艺术而获取的深刻心灵体验和感悟。

(二)叙事方式呈泛碎片化倾向

与传统电影大多采取中长叙事的方式不同,网络微电影所采取的是“微叙事”的策略,聚焦于少数的几个主要人物中,用较短的时间和较精炼的故事线索,将影片的主旨传达给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较完整的叙事,以表达较准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既是网络微电影的自身特色也是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难题,对于创作团队的软硬条件也要求较高。受制于当前网络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水平,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往往出现泛碎片化的倾向,譬如主旨意义不明确、叙事线索不清晰、故事情节不完整或较凌乱、人物前后言行相互冲突等等,这些都使得网络微电影的艺术效果和感召力量大打折扣。

(三)价值取向呈泛功利化倾向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载体,其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是通过视觉故事引发人的思考,触动人的心灵,让人从艺术中感悟“真、善、美”的内涵与力量。如果不能产生这样的深度,我们很难说其是一个成功的优秀作品。从电影所应具有的文化深度来审视网络微电影,如果丧失了自身本应具备的艺术价值与启示意义,而沦为广告道具和娱乐玩具,其结果必然是被大众快速消费后,又被快速抛弃和遗忘。反观当前的一些网络微电影,由于创作质量不高、拍摄环境不佳、创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作品往往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并且传播了负面的、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这些消极乃至错误的价值观念,极易扭曲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为个体人格的蜕变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埋下了隐患,也成为阻碍网络微电影长远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 网络微电影的良性发展生态建构

(一)内部良性发展生态建构

网络微电影需要确立传播“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和行为充斥其中。而电影传媒的艺术价值与存在意义,就是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让受众在故事中受到心灵的启迪,产生美的享受,知晓“真、善、美”的真谛,进而观照自我的现实生活,主动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作为新生而强有力的传媒载体,网络微电影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宣传科学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使命。网络微电影亟待摒弃功利性的、欲望性的描写方式和创作导向,努力给人以“雅”和“美”的精神感受,才能够逐步摆脱“低俗”“拜金”“色情”等负面评价,而激发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关注和兴趣。

网络微电影必须坚持文化艺术创作的核心立场。网络微电影在内核中具有电影的一切要素特征,在本质上也应继承电影本存的文化艺术气质。网络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坚持艺术创作的崇高宗旨,恰当的处理与商业广告元素的关系。当然,作为商业广告宣传的产物,网络微电影的存在离不开商业广告的资金支持。笔者所主张的并不是将广告元素完全剔除到网络微电影之外,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为商业广告元素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成其他影视作品所不具备的独特叙事方式与吸引力的成因。我们所要做的,是避免网络微电影充斥直白、简单、粗糙的广告词语和画面而成为“披着电影外衣的广告”,而是要将其打造为“具有创意广告元素的影视文化作品”。

网络微电影必须提高自身影视要素的质量。粗制滥造,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顽疾和大忌,这一点在网络微电影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网络微电影投资少、创作门槛低、制作团队具有专业人士又有非专业爱好者和普通大众,因而其当前质量也良莠不齐,这也是其被社会舆论所诟病为“低俗”的一个重要根源。网络微电影的发展方向,绝不是简单的随手一拍、灵机一动,或是靠“恶搞”“卖肉”来博人眼球,而是要摆脱浮躁和功利,真正地沉淀下来,深入探究网络微电影各要素间的功用及相互关联,创新各要素的表现形式,拓宽题材视野,精细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提升视觉效果,转变到以质量求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外部良性发展生态建构

首先要建立网络微电影的审查与监督机制。电影作为影响力广泛的公共传媒,其视觉文化的传播过程必然包含着生活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是政治观的传播。为确保电影所表达和传播的文化价值导向健康、正确,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和采用了电影审核放映制度,只有在作品被相关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确保其不存在也不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与消极后果,才能够上映和传播。我国虽然也建立有影视作品审核放映制度,但主要是以传统电影和电视节目为主,而针对网络微电影的审核机制才刚刚启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着力:一是设立网络微电影制作备案机制,只有经过管理部门备案,方可开始进行影视制作;二是健全网络微电影审核放映机制,作品制作完成后,必须通过管理部门审核,才准许在互联网放映和传播;三是建设网络微电影传播监督机制,对已经传播的作品,主管部门要及时进行后续监督,若有新发现的不当之处或放映后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应及时予以取缔或责令进行整改,尽快减少和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其次要普及网络微电影制作的基本技巧和职业素养。网络微电影的艺术进步必须以质量提升为生命线,而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作团队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水平,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推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应相互协作,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宣传方式向公众普及网络微电影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要领,致力于一定程度上缩小专业人员与普通大众间的技术差距,促使网络微电影往“微而精”和“微而巧”的方向发展。社会媒体要致力于弘扬积极健康的影视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操守,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审美能力和职业责任感,促使其树立诚信、敬业、求真、向善的优良职业品格。

最后要加强受众修养以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袭。许多网民受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追求感官享受和迷恋金钱财富,一些投资方和制作方利用网民的这些不良爱好,专门制作以“小三”“情人”“纵欲”“炫富”为噱头的网络微电影来博点击量和知名度。从这一点来看,没有受众的不良品味及背后支持,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网络微电影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市场。因此提升网络受众的道德修养,既有利于受众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益于网络微电影发展生态的优化。

猜你喜欢

受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