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野先生》文本教学“新味谈”

2015-03-19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第一中学校孙晓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3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恩师文本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第一中学校 孙晓霞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一文中谈到语文教师处理教材之“味”时讲到:“看一个老师处理教材,有如看‘解牛’。水平之高下,技艺之精疏,动刀则现。一是看他如何下手,如何选点,如何切入,是‘以神遇’还是‘以目视’;二是看他如何运刀,是东砍西剁,鸡零狗碎,还是‘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另一方面还要看他如何教人学习。如何教,亦有‘味’可辨,是指指点点,硬塞结论,还是创造情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使其心动,使其情生,使其智启,使其自悟……”细细解读这段文字,感觉开文切入如“以神遇”,学生则目光炯炯、心领神会、静读文本、专心致志。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如“因其固然”,学生就会因势利导,开渠引水,追根溯源,交谈热烈。最终可以收到老师无讲,学生自知;老师微拨,学生深挖的教学情境。以此颇有教师给学生一片绿叶,学生送老师一个春天的感觉。

一位语文老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可谓再熟悉不过,每一届学生都要教授一次,老师对文中内容熟悉到段落、细节,不用看文本就可以滔滔不绝,洋洋洒洒讲三节课、四节课、甚至五节课,并且感叹鲁迅的文章长且难懂,讲也讲不完,生怕学生不明白文中青年鲁迅为什么离东京去仙台,弃医学而从文,又惜别恩师回转祖国,还怕学生不明白“标致极了”是反语,有讽刺意义。总之,文无巨细全要讲解,对学生是一百个放不下。其结果一节课下来,两节课下来,三节课下来,五节课下来,老师越讲越多,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烦,越听越没有耐心;课堂纪律越来越乱,越乱越难以维持。最终教师感叹学生不懂事,不认真听讲,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则无奈摇头为什么文中有的内容明白如话老师还讲个不停,难道尝不够出力不讨好的滋味吗?可厌可叹。这种“受死骆驼累死马,驮之物货全丢啦”的教授方法正是犯了黄厚江老师所说的“以目视”之弊。

另一位语文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学生通过预习文本,可以知道七分;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明白两分;剩下一分老师点拨、引导,共同合作、探究可以解决。结果课堂教学组织有序,学生学习紧张兴奋,课堂氛围活跃宽松,小组抢答此起彼伏,教学效果可叹可赞。这位语文老师如此设计、处理文本,同学们请看课文前面导读彩框中最后一句话“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请把这句话的“往事”前面加一道横线变成“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然后开始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寻找课文线索,思考课文思想情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特殊年代”“感人至深”和“发人深省”的丰富内涵。老师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用幻灯打出来,组织同学们细读课文十分钟,小组讨论问题六分钟,课堂展示二十分钟。老师提醒同学们课堂展示回答上面填空横线问题时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或结合所查资料、时代背景补充依据,又提醒所填答案可以不一样,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小组依规则抢答,精彩加分,优胜出局,最后全体同学为优胜小组起立鼓掌,以表示对他们研读文本、积极思考和精彩表达的赞赏。结果课堂上学生可谓活也,答案可谓多也,思考可谓深也,情感可谓真也,老师可谓清闲也,思维可谓开阔也……举几个答案分享:“青年鲁迅日本学医的往事”“寻求救国之路的往事”“回忆恩师的往事”,“弃医学文的往事”“为尊严进行抗争的往事”“痛伤国民不觉悟的往事”“爱国奋斗的往事”“和恩师惜别的往事”“深切怀念恩师的往事”……课堂上学生回答时都能在文本和资料中找到相应依据,二十分钟展示时间还不够用呢。学生的能量和潜力真大,他们说出了许多老师意料之外的精彩语句。

因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不管处理教材、设计问题、还是创设情境,都要从学生出发,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舞台,把文本变成学生学习、思考、运用和发展的材料和资源。这样,教师处理教材、使用文本定可品到“新味”,课堂教学定能引出“活水”。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恩师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追思恩师黄晓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藤野先生》人物叙述视角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