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本质学说综述

2015-03-19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户方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说生产力本质

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 户方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对教育一词做出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在西语中教育即“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有“引出”之意,意思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30年间,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在讨论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这些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看来,教育本质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

一、上层建筑说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教育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将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上层建筑。他们认为“教育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由反过来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教育的主要方面,如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策等,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上层建筑说把教育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认为教育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不属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而属于上层建筑。

事实上,依据上层建筑学派对教育本质的解说,并不能得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这一结论,“而只能得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的结论”,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旦有人举出能起相同作用的另一事物的例子,便无可辩驳了。

二、生产力说

关于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其论证都是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本质关系上出发的。该学说是针对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而提出来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首先,“教育的基本方面与生产力有着客观的本质联系”。其次,“教育的根本任务,他的内容和方法,使用什么样设备和手段等,归根到底要反映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也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再次,“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教育与生产实践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不仅是劳动力在横产的必要条件,也是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变为显示生产力的桥梁”。它是与我国所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但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这种观点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主流。最有代表性,最具广泛熟知的就是,以“知识改变命运”为代表的生产力说。

三、双重属性说

经过对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的探讨实践,这两种学说观点越来越为人所质疑,为了寻求合理性,有些人在这两种观点中寻求平衡点,将教育看作部分是上层建筑,部分是生产力,因此,双重属性说应运而生。

双重属性说由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同时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制约,同时具有两种社会职能,“即上层建筑属性和生产力属性同时都是教育的本子属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如教育思想、理论方针、制度等,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上层建筑特征,因而部分的属于上层建筑;而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教学的设备手段、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投资发展等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而部分的属于生产力。

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其本质上都是从教育外部的功能归属上对教育进行划分,并不是对教育本质的剖析。这种观点从教育与社会的外部联系入手,忽视了教育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内在联系。“根据教育功能,认为教育属于某一事物或分属于某一事物,即以功能来确定‘属’而不是‘种差’”。

此后,教育的本质学说又经历了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传递说等不同本质观。其最大突破就是终于从外部的功能属性判断上,转移到从教育内部的本质联系入手,揭示教育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四、培养人说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是当下最流行、最普遍的观点。该学说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地提了出来,“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中去探寻教育本质”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虽然教育培养人说成为人们最为推崇的教育本质理念,但这一学说也有其不合理之处,最为重要的是何为人。教育要培养的人的定义十分模糊,怎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成人”了呢?成人的标准各不相同,教育这种培养活动就无法定义准确。当然,培养人说也有其优势,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指明教育类属于活动范畴,这不同于以上所说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等模棱两可,不禁推敲的定义,为教育的种属关系找到了明确答案。

五、教育本质的反思

经过对教育本质的不断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日益详尽贴切。虽然教育的本质仍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却在不断进取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如今,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又有了新的定义,即“教”以行为或者语言为载体传述知识或者经验;“育”提高人的个人修养品德素质。

这让教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向多元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教不单单是单一的载体或者方面,而是一个立体的模式。大到出国留学、统一高考、传统体制考试一类,小到旅游攻略、百度经验,“教”乘着网络这个庞大的载体在以前所未有的爆炸性速度扩展而淡化其传统模式的一面。教也成为现代人吸取这个快速奔腾的时代最快速的信息收集方式。而“育”则从代指素养,修养提高变成人格魅力、个人气质、品德的传承与培养。“正能量”一词正是对于这种广泛认知下的衍生物。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本质的讨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教育观点,这些观点,也许无法说明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我觉得,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的本质,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教育的发展始终就没有停歇过。

猜你喜欢

学说生产力本质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