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批判性思维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3-19赵玉枝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定势批判性事物

赵玉枝

赵玉枝/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山东烟台264000)。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其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高低。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思维方式对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具备敏锐的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薄弱,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紧密相关。要探究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其原意是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许多人理解批判性思维是将其视为“否定性思维”或者“没有情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现在被广为接受的是美国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提出的“批判性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批判性思维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数据的收集,信息的辨别,对现有系统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评估,探求解决方案等等。批判性思维不是盲目的批判与否定,而是批判这种“盲目”,它不是消极的批判,也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并不有意针对任何人和事。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反思,是对自身原有的观念和固有模式的一种反思,其目的在于促进观念的革新,以更好的观念来取代现有的观念。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世界公认,它是一个人明辨能力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它不迷信权威,只尊重真理,我们说的独立思考、判断力及洞察力都是对批判性思维的延伸,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批判性思维,没有批判,创造便无从谈起。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迫切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束缚。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非批判性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是深远而持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强调中庸和谐而忽视差别和对立;注重对伦理的探究而轻视科学;习惯采用直觉内省进行思考而忽视演绎逻辑方法;崇尚书本、先人和经验而缺乏批判性精神,所有这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非批判性的特性凸显。受这种文化特点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趋于保守,对于已有的东西往往不加怀疑;依靠直觉进行判断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在认识事物时局限于自身的感性范围内,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不利于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而不会有更为准确地把握,非批判性文化制约着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限制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前提,没有批判精神,人们容易沉溺于对原有经验的顶礼膜拜中,没有大胆的质疑,就不会有思考和创新。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束缚。教育是人格素质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特点。然而,尽管中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与应试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舞台上仍未完全退出。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课堂主要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则相对被动,其理论能力强于实践能力,视野和思维活动的范围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思维的活跃度不高,“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缺乏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其批判性思维方式匮乏和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三、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批判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究其根本是批判性思维的不足,那么,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批判性思维可以打破僵硬的定势思维格局,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容易对自身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形成所谓的定势思维,这种定势思维使人们对新事物缺乏敏锐性,在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中缺乏准确把握,往往将看似一样的事物理所应当地归为一类而对其本质不加区分。当然定势思维不是一无是处,但要对定势思维造成的从众、从权威的惯性加以摒弃,不管是从众还是从权威都会限制人们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对其行为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促使大学生对原有的定势思维进行自我批判,对自身惯有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放弃思维上的故步自封、一劳永逸,避免这种定势思维造成的认知误区。打破定势思维也就意味着帮助其形成发散的思维方式,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保持思维的灵活度。

第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们对现有的东西大胆质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科学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来说,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要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拥有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人们对原有的东西不会顶礼膜拜,意识到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思考,这往往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盲目的批判,批判的技巧和方法使人们具备理智的诚实和思想的开明,考虑更多的可能性,强调证据和事实的真相,不盲目地拒绝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清醒的认识,避免因为自身认知的偏见导致判断的失误,因而可以帮助人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创新的开始。

第三,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人们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是评价创新成果的标准。批判的目的在于创新,而所谓的创新是创新主体基于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有社会意义成果的首创活动,批判性思维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实践活动需要逻辑思维,经常涉及演绎逻辑、类比逻辑等等,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非形式逻辑的原则、方法,非形式逻辑包括演绎、类比、归纳逻辑,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为创新活动提供所需的逻辑思维。同时,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包括对现实生活中论证的研究和分析,一个严密的论证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是聚合思维和分散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批判性思维是获得真理、获取新知识的必经之路,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通过事物自身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完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否定之否定”本身也为人们认知事物提供了一种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会对事物有新的认识,获得更多的知识。

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必备的,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的今天,高校应该将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批判并不意味着盲目和消极的反对,正确地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理清批判性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关键所在。

[1]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罗仕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紧迫性和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134 -138.

[5]李培湘.论哲学思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3):35-39.

猜你喜欢

定势批判性事物
美好的事物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奇妙事物用心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其对策
浅论数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