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5-03-19广西大学赖渲文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人口

广西大学 赖渲文

一、引言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从1978年开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处于急速上升加速时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出现不协调等问题。我国城市如要稳步迈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崛起战略。

二、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严格来讲,属于舶来品范畴,最早于1867年出现在西班牙A.Serda所编撰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文中,英文名为“Urbanization”。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我国国内《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在199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朝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大类。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重要发展环境。只有四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镇化真正健康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或人口朝向城镇集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原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开发利用,逐渐转变为城镇土地。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朝向城市集中,这一活动过程中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及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人们朝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生产方式同样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关系、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土地资源的扩展,将农业区纳入到城镇开发范围,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城市集约土地资源及城市空间配置和土地结构形式的改变。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最终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城镇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人口资源得到补充、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土地产出增加,土地投资水平的提高,正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

三、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低于本地人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普遍表现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居住条件较差,通常从事低端服务业或体力劳动。外来人口多半以同业或同乡为群,居住在单位住房或城乡结合地区。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仅仅给予城市户籍并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求。欠缺较强的城市生活生存能力,导致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此外,由于外来人口所从事行业的盈利空间及社会贡献度通常较小,无法为现代城市发展增添巨大力量。为了实现城镇人口的完全市民化,必须要将城市雇佣工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重视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养成,采用帮扶措施,逐步提升外来人口城市生存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2、城市社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人口城镇化导致更多的就业人口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最早的个人变迁逐渐转变为举家迁移。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都随着劳动力居住地域变化而进入城镇。因此,城镇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必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政府需要更多资源来弥补人口激烈增加所带来的社会消耗,同时也要弥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支出。城市人口新增数量较大,需要提供更多住房保障、满足养老需求、增加教育资源,导致原本紧缺的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3、农业人口转移后缺乏城市归属感

目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却降低。城市流动人口缺乏同原有居民的交流,对城市社区政策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长期的政策排斥导致城市流动人口无法得到相应尊重,遭受就业歧视。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又受到排斥,加上缺乏维权意识,导致城市归属感较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活动主要局限于同单位或同乡之间的交流,很少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进行互动,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生活中。如何实现流动人口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是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对于城镇经济的健康运转和城市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盲目扩张,耕地资源被占用

这种普遍存在的“接班困境”无疑是困扰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世界性难题。而像阿里这样体量的新兴企业,传承问题更是棘手。许多专家学者分析指出,马云的传承计划,证明了阿里巴巴在治理机制上的创新与成功。如果说阿里的传承和以往无数的企业传承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企业从2009年开始打造的独一无二的“合伙人制度”。本文就从马云筹谋十年的传承计划管中窥豹,探讨阿里为有效解决企业传承问题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并从制度设计,人才储备以及战略规划三个方面分析阿里独特的“合伙人制度”如何解决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代际交替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矛盾处理不当,一味地将土地扩展方式设置为从中心朝向外围蔓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周边的优质农田和耕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城市建设速度过快,缺乏长期规范,建设随意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导致大量耕地流失,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城市房地产过分重视发展黄金地段的土地资源,而缺乏对城市周边及城乡结合区域的开发,导致土地经济发展失衡。大量耕地受到破坏,城市盲目扩张,导致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城市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2、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朝向城镇发展,更多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工作。城市人口的就业范围多半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大量农民搬迁到城市后,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即便是城市周边的耕种土地都被闲置,这无疑增加了土地闲置率。城市扩展过程中,需要纳入周边土地资源,而待拆迁区域对于各类土地通常都是闲置状态,不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多的城市土地资源被闲置浪费,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导致城市经济发展阻碍重重。

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口及土地资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速度往往超过于人口城镇化进程。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较为分散、用地粗放、技术水平低,这都是我国众多中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城镇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近几年来,部分城市开始盲目建设、一味扩大城镇土地范围,大搞大广场、主题公园建设,对城市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各地随意开发建设工业区、开发区,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降低。

4、征地拆迁矛盾突出

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以补偿。”在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征地拆迁问题一直是饱受关注的重要话题。同时,一系列征地拆迁矛盾及冲突事件时常发生,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中,而土地资源则以低廉的价格被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农民得到征地拆迁经济补偿后,在城市形成数量庞大的“贫民窟”,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和气候迥异,作为多民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失衡,大城市人口过于聚集,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较为典型的差距。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府行为及地缘关系,同时也存在人们思想观念及文化素质差异,在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整体发展、整体提升。

四、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再教育

城镇化是人口朝向城市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人,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城镇要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帮扶更多外来人口真正留在城市。此外,要充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鼓励外来农业人口专业技能、教育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爱岗敬业、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新市民。通过提升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专业人口再教育,提升城市人口综合能力素质,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二)引入社会资本逐步提升城市社会承载力

城镇现代化过程中表现的社会承载力降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留言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住房、教育、人口迁移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共事业建设、文化服务事业、福利事业和教育社会培训事业中。各类社会民间资本的融入,推动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既能提供更多就业职位,解决人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参与到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选择和我国城市国土资源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方式

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要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占地、减少不合理用地,降低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持同城镇化建设步伐、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加大城市土地整理力度,有效保护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化集约用地的优势,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充分开发,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稀缺性,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是重要载体。为了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让土地使用者拥有更多财产权。对于承包土地的抵押权、转让权、处置权等,要有的放矢。对城市布局合理规划的同时,要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率。在改建城中村等过程中,寻找管理实施的创新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朝向更高层次推进,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整理难题。此外,要破除强制性征地政策,要让农民成为交易的主体。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合理规划及科学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租赁、入股,从而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要消除或缩小城市征地规模,除了用于公共服务的道路、社会构筑物用地需要保留外,对于其他土地资源建设,应让农民成为交易主体,从而减少征地拆迁纠纷,达到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目的。如此一来,既能真正让城市人留在城市,同时也能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合理利用资源,均衡发展

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大小城镇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既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科学技术及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改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逐步弥补差距,实现共同发展。采用大帮小,对口扶持及互相帮扶的政策,促进经济发达区域帮助提升欠发达区域。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采用政策倾向,鼓励城市发展,利用大城镇现有资源进行补充,从而提升经济发展差距。

五、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实现土地城镇化,同时要重视人的城镇化。只有确保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必然增加,直接拉动城市内需总量增加;土地资源越发稀缺、对闲置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土地市场经济发生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

[1]刘法威,许恒周,王姝等.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8):7-11

[2]卢长安,游斌,郑丹等.论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4,(9):33-40

[3]朱学新,段进军.中国城市空间扩张与空间转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5):46-51

[4]宋洪远.推进“三化”面临挑战与选择[J].农村工作通讯,2012,(3):49-49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