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制约瓶颈的分析思考

2015-03-19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王昭颖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用工融资企业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 王昭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概括为“三期叠加”,即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用“九个趋势性”变化总结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征。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如何适应,面临哪些困难,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现以东部经济发达县市——荣成市为例,深入部分企业了解发展存在困难,并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整体情况看,宏观层面的政策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政策”组合以及深化改革将带来更大的发展“红利”,荣成近年来在新一轮转型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城铁、荣文高速通车以及中韩自贸区年内启动都对该市带来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和发展机遇。

此次调研中小企业76家,其中500人以上4家,100-500人14家,50-100人15家,50人以下43家。从行业类别看,装备制造类32家,海洋食品加工类21家,电子信息类9家,商贸物流服务类8家,新能源新材料类6家。从主营收入看,过1000万元12家,过500万元18家,100-500万元24家,100万元以下22家。从税收贡献看,过100万元11家,50-100万元32家,50万元以下33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融资渠道过窄,周转资金短缺。从调研情况看,54家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占71%,渠道不畅是造成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有的企业土地、房屋“两证”未办理,无法办理抵押融资。同时,依靠生产设备融资门槛较高,贷款额仅占设备价值的20%-30%,而且特种设备无法抵押融资,调研发现仅有1家企业通过生产设备融资900万元。

二是缺乏自主产权,受市场影响订单下滑。大部分企业处于无品牌、无技术、无市场的“三无”境地,高端产品研发和终端市场开拓“两端”都不在自己手里,只处于价值链低端,依靠外接订单代工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16家企业中,只有6家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余10家虽然也有自己的产品,但产品质量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也较为薄弱。

三是薪酬管理失范,用工缺口增大。从了解情况看,部分企业用工合同不规范,对员工缺乏必要约束,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企业,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务工人员即来即走,流动性和缺口都比较大,同时工资支付方式不规范,也让一些务工人员望而却步。海洋食品加工类企业,为了防止职工中途离职,既不对工时进行公开,又存在工资“月支部分、年底集中结算”的问题,损害了职工权益。76家企业中,有21家存在人员紧缺问题,占27.6%;用工缺口1500人,其中海洋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最大,用工缺口占总数的96.7%。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在融资上,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两证”办理问题,便于抵押贷款,同时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为科技型、专利型、研发型等有潜力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要加快推进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新的财政投入方式,学习借鉴好运用基金工作和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为加快全市产业转型、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搭建更好的创新平台,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公平的市场秩序。另外,依托征信体系建设,把诚信建设与金融信贷结合起来,协调金融部门开发诚信金融产品,对信用等级高的诚信示范户、诚信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把支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挥财政政策资金作用,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转型调整,为增创荣成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结合科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对全市科研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公共实验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也能降低研发成本。二是通过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各类省级特色园区,使园区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向上申报蓝区项目,争取专项补助资金,扶持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加速膨胀发展。三是继续加大对企业创牌、营销网点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这一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申报各类专利,加速品牌创建。四是广泛开展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评选活动,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对评选为创新示范企业的,在银行贷款、推荐名牌产品和商标、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支持,并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三)强化监督服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一方面是解决招工难的问题。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三类员工紧缺的企业,通过组织求职意向人员现场参观、刊登招工信息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同时,深入挖掘园区拓展、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对于一些没有培训条件的企业,由政府牵头组织培训,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用工保障的问题。重点强化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劳动年检等执法检查活动,要求企业必须与劳动者签订用工合同,严肃查处和曝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用工环境,既有利于企业留住员工,又可以避免因劳资争议引起上访等问题的发生。

猜你喜欢

用工融资企业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企业
企业
企业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资
融资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7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