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新变化、根源与对策研究

2015-03-19任奕繁陈明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美出口贸易

任奕繁,陈明宇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一、中美贸易失衡状况的新变化

(一)中美贸易额进一步增长

自2005年至今,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贸易额从2005年的2 115亿美元到2009年的2 982亿美元再到2012年的4 846亿美元。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有小幅下降,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的2009—2012年这3年间中美贸易额的增幅达到了50%,而2005—2012年间中美贸易额的增幅竟达到了100%。

图1 2005—2012年中美贸易数据

(二)人民币升值并未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自2003年到近年,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出口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江浙一带大量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很大部分上就来源于人民币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我国自实行浮动的汇率政策至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6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1比8的比例。在2008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1:7的比例,而且这个趋势仍在继续。可以说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在图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汇率的下降并没有带来中国对美国净出口量的下降,与理想模型相悖。人民币的升值并未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图2 中国对美国净出口总额与汇率变化趋势

(三)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伴随着中美间贸易的发展,在贸易额节节攀升的同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迅速增加的贸易逆差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事件也越来越多。根据美国商务部从1994年起和中国商务部从2000年起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逆差已经达到美国总逆差的45.1%,是排在第二日本的4.05倍。

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美国贸易差额的来源国中始终处于第一位。在经济危机前的2007年,中美贸易差额达到256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总差额的32.2%。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中美贸易差额在2009年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4.83%。但随着2009年后世界经济的回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又出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图3 美国贸易差额主要来源(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四)中美贸易商品中劳动技能和技术含量的变化

图4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分类以及价值变化(1995—2012年)

图5 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分类以及价值变化(1995—2012年)

1995—2012年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与中等劳动技能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中最主要的则为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至今,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各类产品均平稳快速增加,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最主要的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快速下降,在金融危机过后增速也逐渐减缓,并在2011年被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取代,成为美国向中国出口量第一的产品类目。

图6 美国向中国与向世界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占总产品比重的对比(1995—2012)

在图6美国对世界的产品出口比重中,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以美国向世界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为基准呈现上下浮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低于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

(五)中美贸易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贸易模式在2011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11年以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的总价值和价格同时上涨。而在2011年以后,虽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值依然快速攀升,但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下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总数量快速上升。

图7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总值(单位:1000美元)

图8 世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以及价格

在上两图中,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各类大宗商品总值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而大宗商品中的食品、农业原材料、矿物矿石和金属、原油的价格在2011年后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正说明了中国在2011年之后进口的大宗商品数量相较于2011年前快速增大,贸易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内对有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相关文章和数据的搜集,我们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为了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直接原因

1.中美双方的统计方法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美国当局总将一些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及其附加值计算入中国的总体出口中。实际的情况是,虽然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中国,但是这一部分关于香港的附加值应该单独计入香港地区的进出口额中,因为这一部分附加值并非由中国大陆享有,而是由香港地区自由支配。因此,如果我们在近年的贸易统计中将香港部分这一重要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值做单独统计的话,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将会大幅度缩小。

2.美国政策干预导致贸易结构失衡

从中美双方现在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说,中国自身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现在我们大多生产并且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美国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所以从理论上讲应该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相关产品。但现实情况却违反了这一经济规律,美国在大量自由进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不断限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美国的比较优势受到了限制,同时凸显了中国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失衡,也就形成了中美贸易间的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从美国公布的限制出口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新型的高科技技术全部属于美国的禁止出口项目。这也表明美国已经破坏了正常经济规律作用下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以在这种美国抑制出口却放宽进口的条件下,所谓贸易额上的失衡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3.消费结构差异

美国公民的过度消费和中国公民的传统储蓄习惯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又一原因。具体的作用路径是美国因为极低的储蓄率所导致投资和产出不足,使得国内的产品很难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民总产出N=C+I+G+M,由于过度消费所致的C的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N固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投资I不足的现象,继而形成供需间的矛盾。所以,为了解决这一国内矛盾,美国方面就不得不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产品,以保证不会因为需求过旺而产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现象。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储蓄习惯使更多的钱能够用来投资,因此,国内的生产本来就极度旺盛,加之以中国人民的消费力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刺激,继而在国内市场上就堆积了更多的产品以用来出口。因此,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美贸易间的失衡。

而在由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导致的需求结构不同方面则表现为中国现阶段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生活基本必需品;而美国由于比较优势的不同则大多出口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奢侈品。毋庸置疑,在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下能消费得起高科技含量产品和奢侈品的群体自然是在少数,这就造成了美国出口品在中国消费量不高的现象。同时,在美国,中国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则很受市场的欢迎,而这导致了美国产品一定程度上的滞销。虽然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屡掀热潮,但其整体购买比例较小,而且美国单一依靠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想改变其贸易逆差的现状并不合理,所以美国在产品出口的结构方面还是更应该考虑和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状况。Catherine L.Mann和 Katharina Plück(2007)也分析了这种消费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特点,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廉价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对价格弹性较低,不容易受到短期内经济波动和人民收入影响;与之对比的美国高价商品因为需求弹性较高,所以其销量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快速提升。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中美之间产品内分工的现有特殊格局。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一般存在着资本账户顺差和经常账户逆差的组合,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存在着资本、贸易项目双顺差的现象。而这种双顺差现象也造成了中美贸易的失衡。下面我们就将具体分析这两个账户异常的原因。

我们认为,产品内贸易的盛行,及其具有的产品内分工不平等现象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双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中美贸易中,美国企业通常会受中国廉价劳动资源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吸引,而将一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在中国完成;相反,在美国国内则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核心环节的制造。因此,大量的美国资本涌入了中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资本账户中的顺差增加。但当这些产品生产完成后,由于其是在中国最后制造完成的,所以这一类型产品的出口又被归类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最终导致了部分中国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在这个不平等的产品内分工中,美国企业由于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以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带给了美国企业比国内市场更丰厚的资本回报率,也使其在产品内分工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企业由于低下的技术含量和人员素质,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在产品内分工中只起到从属作用,享有很少部分的加工和劳动所得,在利润分配中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

这种不对等的产品内分工是与中国内在的经济结构和创新能力密切联系的。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政府的优待政策以及广阔的市场使得大量的美国企业选择向中国投资。但我国近年来高涨的物价以及巨量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在我国还有大量的资本未被充分利用,如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向了低息的美国国债。这时一对矛盾便产生了,我们拥有大量资本投向低息的美国国债,而美国企业却以其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将大量资金投向中国。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仅与政策偏向有关,更表明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成熟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

三、中美贸易失衡的对策分析

(一)减少对外资依赖,鼓励内资企业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引进外资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而是简单的成为外国企业的加工者,收益微薄。因为在中国设厂的外国公司的研发总部和战略制定中心均设在我国境外,这些公司的核心价值便在于此,同时美国在高新技术出口的问题上对中国留有出口限制,因此,外资的加入很难将外国高新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营模式输出到中国,而中国的企业想要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美国的高新技术则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年青一代,才能够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

(二)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1.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中国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健全的经济类法律体系,为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以专利制度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激励创新的根本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护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鼓励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

随着经济发展,在创新日益开放化的今天,合作创新在机遇和风险同时存在的领域已成为基本的战略手段,只有闭门创新是不行的。所以说不但要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同时还要支持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技术相关机构及所针对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创新,支持我国企业在技术研究、产品设计、技术进步、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合作。

[1] 卢峰.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

[2]孔瑞.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2006,(9).

[3] 田文.加工贸易的分配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7,(1).

[4]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J].经济学(季刊),2006,(2).

[5] 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006,(2).

[6]李坤望,宋立刚.中国的贸易扩张及其对亚太地区贸易增长的贡献[J].经济学(季刊),2006,(2).

[7]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4,(11).

[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J].国际经济研究中心,2005,(No.C2005005).

[9]卢峰.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理解中国近年经济增长特点与目前的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08,(12).

[10]李稻葵.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10).

[11]余淼杰.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中美贸易顺差吗?——基于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9,(No.C2009002).

[12]高洁,朱迦迪,徐凯.解析中美贸易间的贵买贱卖现象——兼论国际收支双顺差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08,(3).

[13]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

[14]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2009,(2).

[15]黄基伟.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16]余永定.全球不平衡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6,(1).

[17]刘遵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18]田巍.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12,(7).

[19]Catherine L.Mann,Katharina Plück,“Understandingthe U.S.Trade Deficit:ADisaggregated Perspective”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2007.

[20]MenzieD.Chinn,“Doomed toDeficitsAggregateU.S.TradeFlowsRe-Examined”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2003,(w9521).

[21]Yi-Bin Chiu,Chien-Chiang Lee,Chia-Hung Sun,“The U.S.trade imbalance and real exchangerate:An application of theheterogeneous panel cointegration method”Economic Modelling,2010.

[22]Dominick Salvatore,“U.S.trade deficits,structural imbalances,and global monetary stabilit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

[23]Yan Dong,John Whalley,“Gainsand lossesfrompotential bilateral US-China trade retaliation”Economic Modelling,2012.

[24]Michael Nelson Berger,B.A.,“China’scurrency manipulation and American job loss:How Did”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D.C.2010.

[25]HEJu-xiang,GONGXue,WANGShou-yang,“CausalityRelationshipbetweentheUS-ChinaTradeBalanceand theUSand Japan Direct Investmentin China”Online English edition of the Chineselanguagejournal,2009.

猜你喜欢

中美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全球化困境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给情绪找个出口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