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LIL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本土化的路径

2015-03-18宋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摘 要】作为一个新的语言教学流派,“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CLIL)的优越性和应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这一“他山之石”有效地用来“攻”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这个“玉”,尚需要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加强对其本土化应用的实践性探索和研究。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应用CLIL组织教学的实例,探讨对其本土化应用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文本分析是对其应用的前提和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的观点。

【关键词】CLIL;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18-02

【作者简介】宋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0)教研员,英语教育硕士,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

一、引言

如果说“内容型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对“交际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和“全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CLIL”)则可以被看作是对CBI的又一发展。“CBI的特别贡献在于其综合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且常常是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Larsen-Freeman,2000)较之于CBI,CLIL最显著的发展在于其突破了“常常是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的学习范围的界定,主张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学习语言,这也就是其最为世人所知的“双聚焦”(Dual-focused)观点。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和我国中学外语教育实践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笔者没有理由不赞同CLIL的学术主张。但是,学习西方外语教育的新理念只是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办”的问题,外语教师还必须在西方外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方面下功夫,(龚海平,2005)否则“食而不化”甚至“水土不服”就很难避免了。尤其是,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现阶段尚无可能大面积地开展双语学科课程教育的情况下,探索 CLIL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路径很有必要。

二、CLIL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路径

本文即以笔者曾经执教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33 Out of Darkness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展开讨论。(教材原文略)

1.应用CLIL的可能性分析。

CLIL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而它强调CLIL课程是语言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激活,使课程内容的学习置于社会交往活动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Douglas,2004)

这个文本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晚上划船在海上遇险而掉落海中,经过努力,最终脱险的经历。虽然初中生极少有亲身体验,但是对类似的真实情节并不孤陋寡闻。因此,通过激活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运用CLIL组织教学是具备条件的。

2. 应用CLIL的实践路径。

在这个文本教学中,应用CLIL组织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通过“双聚焦”实现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双赢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三读文本,明确文本中的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各自的目标,制定文本教学中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综合的方案,而不是割裂的方案,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行进动态灵活实施。

据此,笔者对文本教学的主体阶段的教学流程与方法作了以下设计。

第一步:师生就下列问题进行互动交往,以激活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并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ea?(2)Is it dangerous to row a boat on the sea in the evening? What might happen?(3)If you rowed a boat on the sea and you were caught in a storm,what would you do?(4)If you wanted to swim back to the shore, how could you make sure where the shore was?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即完成了对coast,be caught in a storm,rock,shore,cliff等生词和词组的认知,体现了CLIL所倡导的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目的语词汇的主张。

第二步:教师板书“...out of”,鼓励学生说出已经为他们掌握的、含有“...out of”的短语。很快,学生说出了诸如go out of,come out of,swim out of,take out of等短语。这就不仅为破文本的题“Out of Darkness”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很自然地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了新旧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对内容学习中的文本主题的理解提供了语言支持。

第三步:教师通过PPT呈现以“swim out of darkness”为核心的空白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通过师生话语交往活动,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建构。(见下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自主获取了文本的主要信息,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同时又在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学习set out from the coast,high up on the cliff,spend the whole night in the water等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使得CLIL所强调的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原则得到了落实。

第四步:教师下达了“再读文本并Underline the ‘TIME in the story”的任务。学生很快就从文本中找出了直接或间接表达时间的One afternoon,Towards evening,Then,On arriving at the shore等词语。此过程中,学生把目的语中时间的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在具体时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学习有机统一了,实现了CLIL的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双赢的目标。

第五步:教师根据文本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时间上的顺序,通过PPT呈现表格(分when和what两栏。因版面所限,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作为“语言支架”(Language Scaffold)的表格来复述故事,以全面、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在这个复述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无疑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虽然个别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语音方面的问题和动词时态运用的错误,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目的语学习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学生的目的语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最终逐步得到解决。事实上,这也是CLIL的倡导者们早就指出的必然现象,而绝不能被理解成CLIL自身的缺陷或不足。

三、实践结论

笔者运用CLIL组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已一年有余。无论是考量平时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就这一节观摩示范课的质量而言,笔者似乎可以初步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在初中学科课程目前尚不具备大范围推进双语教育的条件下,英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CLIL所倡导的“内容与语言学习双聚焦”的要求展开教学,即CLIL应用于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是可行的。

第二,实践证明,CLIL的倡导者们(Dalton-Puffer,2011:190)所声称的CLIL能够使语言学习者更加投入对内容和目的语的学习,更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目的语的运用能力的论断是可信的。

第三,在CLIL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情形下,不仅学生的目的语表达的焦虑(foreign-language-speaking anxiety)确实大大降低了,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目的语的话语交际有了内容的依托,话语表达有了真实的语境,使得话语输出方式有效地走出程式化的怪圈,话语输出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加能够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龚海平. 关于西方外语教学法本土化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