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者研究

2015-03-18蒋正和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跟随者传播者领袖

蒋正和

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者研究

蒋正和

在网络虚假信息散布过程中,各类散布者担负何种传播角色?该文从传播学角度对散布者做出理想型分类,认为在虚假信息的传播流中共有五类散布者:早期响应者、早期意见领袖、早期跟随者、后期意见领袖、后期跟随者,并分析五种传播者的社会地位、传播动机和作用。

网络;虚假信息;散布者

[作者]蒋正和,传播学硕士,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一、研究对象

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将大众传播过程分为两块: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依据创新的接受状况和影响流向,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作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滞后者。虚假信息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创新——新颖“信息”。本文只分析在网络接受虚假信息并随后决定传播该信息的传播者,不考虑那些受网下人际传播影响而到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其原因一是前者居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者的多数;二是后者变量较多,难以分析比较。

二、虚假信息扩散中的散布者

网络上一条虚假信息从开始露面到最后被广泛传播和认知,许多网民参与这个传播流中的不同环节进行传播和扩散,在这个传播流中,本文把其中的传播者分为首先响应者、早期意见领袖、早期跟随者、后期意见领袖、后期跟随者。在本研究中,虚假信息的捏造者不作为传播者去分析,没有传播虚假信息的接受者也不作为考察对象,因其潜伏的网络行为很难将其与其他未接受者区分开来。

(一)首先响应者

首先响应者,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一般属于草根阶层,实际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现实的人际圈和信息圈较窄,但花较多的时间用于网络,对社会的许多认知和看法比较片面,对某些社会人物、事件和现象有较强烈的情绪。偏好选择是首先响应者的最大特点。他们对虚假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有强烈的兴趣,经常浏览与此相关的网站、论坛,关注相关博客、微博,并参加一些话题的讨论,积极评论、跟帖、转发。在选择性机制作用下,既有的心理偏好和认识观点促使其选择符合认知一致的信息,这种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情绪和认知,这种比较强烈的心理更易于发生投射反应。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和个人认知能力较低,存在较大的归因偏差,以致很难主动利用客观证据和理性思考,容易选择性忽略网络空间的差异信息,他们的表达更多地服从个人心理和情绪。当某一类的虚假信息开始在网络传播并与他们的心理切合时,他们通常会最先注意并会迅速开展传播。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根据个人偏执的心理和认知,夸大信息内容,使得信息增殖、极化。通过他们,虚假信息在网上微博、论坛、社会网络(SNS)、即时信息(IM)等空间开始第一波的扩散,在每个扩散的网络群体中,他们主要是基于投射心理传播信息,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较弱,扩散的主要形式是复制、转发和情绪性意见,这不一定能被所属空间的其他人信任,但使得虚假信息被更多人关注、了解和重视,其主要在同质心理人群中传播,总体扩散速度很慢。如经常浏览房地产信息的一些网民会认为高房价是当下中国人最重要和急迫的问题,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并为此焦虑不满,一旦有某人因高房价买不起房而跳楼的小道消息,会立刻关注和传播。

(二)早期意见领袖

早期意见领袖主要指各个网站或论坛的子版块、IM小群体(如QQ群)等组织者或核心活跃者,以及受众群有一定数量但整体偏小的普通自媒体人。他们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拥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不高,“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都为平凡之辈”①王传宝、李剑桥:《军事论坛意见领袖的行为特征及培养 ——以铁血网陆军论坛为例》,《青年记者》,2014年第1期。,仅在所属的网络空间扮演着群体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一般处于网络子群体的传播中心,能够把握该网络空间群体的心理情绪,并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同时有机会和能力获取网络群体之外更多的信息。

他们需要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或其粉丝互动,主要方式是网络信息传播。由于缺乏其他社会资源,为了保持网络地位,获得某网络空间群体的认同或关注,他们需要在网上特别努力,要主动搜寻网络最新的信息,不能错过热点话题,以免落在群体认知的后面。早期意见领袖多从首先响应者或其他早期意见领袖那里获得虚假信息,若预判该信息能引起群体关注,在缺乏有力印证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匆匆传播虚假信息。其中一些人还会将信息裁剪、添加、修饰,以迎合群体心理和偏好,吸引眼球,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果说虚假信息在首先响应者那里主要会有朝向响应者个人情绪和心理偏向上夸张的问题,在早期意见领袖环节,则是虚假信息主要会有朝向群体情绪和心理偏向上变异的可能。

(三)早期跟随者

早期跟随者在现实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一般,主要是有较高网络参与热情的普通网民,如一上网即在某社区某版块浏览信息、参与讨论,或加入QQ群聊天,作为社区的积极呼应者,他们“密切关注社区的动态,对于社区发起的话题也非常积极,几乎对于所有话题都能发表一定的回复”①宫承波、齐立稳:《试析网络社区的角色扮演》,《新闻界》,2008年第2期。。又或上微信、微博浏览和发布信息,积极转发、评论所属网络圈的意见领袖的信息。早期跟随者网络参与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寻求群体认同或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选择的网络空间与他的兴趣或观点基本一致,并与其保持较大黏性,是其忠实的用户和积极的参与者。但他们缺乏主见,对话题的关注和看法易受早期意见领袖的影响。

虚假信息经由早期意见领袖的传播,即进入所在网络的话题议程。该网络子空间的信息环境越封闭和同质化,早期跟随者越缺乏差异化的信息源和理性能力去质疑,大多跟随早期意见领袖,扩散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的内容、观点与早期跟随者的情绪、兴趣、看法越相符越一致,被扩散得越迅猛。但早期跟随者不是一个领导者,缺乏能力和意愿去主动挑起话题,担心得不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认同,即使有首先响应者或其他干涉者将虚假信息传入该网络子空间,早期跟随者也要等到早期意见领袖的确认和传播,才跟随响应。随着响应者的增多,信息流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一旦一定量的人开始相信一则谣言,其他人也会相信”②[美]卡斯·R.桑坦斯:《谣言》,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5页。。这样,早期跟随者与早期意见领袖一起促成了虚假意见的群体气候。

(四)后期意见领袖

随着BBS、论坛、博客等受众不断减少,微博的用户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后期意见领袖的主要传播平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③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2-3。。“微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但从数量和质量来看,以传统精英为主”④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后期意见领袖主要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社会地位高、现实影响力大,他们可以将网下的信息资源、人脉资源或物质资源转化为网上的独特信息内容、人气吸引力和高信任度。与这种名人效应相伴而来的是,公众对后期意见领袖的媒介道德也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后期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同样转发虚假信息,大家对后期意见领袖的指责远超普通网民。与早期意见领袖不同的是,后期意见领袖的传播对象数量大、异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彼此及其与后期意见领袖之间极少人际交往,主要黏合剂是后期意见领袖的独特信息和人格信任。同时,后期意见领袖不存在网络匿名性效应,网上的言行直接影响网下的生活和社会形象。微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言论空间,后期意见领袖并不能控制微博平台,他们自己及其信息内容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中,这些都对后期意见领袖的言论形成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自己的信息传播活动。相比早期意见领袖,后期意见领袖有更多的资源去吸引粉丝,总体上不太关注信源不明、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在传播信息时,一般也会先考虑微博的形象和美誉,传播的动机主要是个人的兴趣、所长。在微博使用初期,后期意见领袖的网络媒介素养不够是其传播虚假信息的主要原因。

在虚假信息传播流中,后期意见领袖扮演类似大众媒介的角色,不管是因把关不慎还是主观有意,虚假信息通过后期意见领袖的传播后都将为很多社会公众所关注,逐渐浮出舆论的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议程。在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微博空间,关注越强烈,虚假信息被质疑的可能越大,愈能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差异信息的汇集,那些知道真相的人会立刻跟进回应。从这种角度上说,后期意见领袖的传播一方面可能促使虚假信息在全社会的扩散;另一方面也将促成“一个均衡的信息环境”⑤[美]卡斯·R.桑坦斯:《谣言》,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69页。,帮助真相加快到来。

(五)后期跟随者

跟随在一些知名自媒体之后传播虚假信息的即后期跟随者,一般是微博的活跃用户,他们积极参与微博平台的各种互动。他们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认同心理和表达需要而成为后期意见领袖的跟随者。他们传播信息比较谨慎,比较相信后期意见领袖,认同权威,把后期意见领袖的信息看作是传统媒体上的新闻。通过转发、评论知名的后期意见领袖微博,传播信息,传递观点,以满足自己的表达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后期意见领袖对他们有较大的信息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虚假信息一般是针对具体事件的捏造、歪曲,这种“具体议题”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易于被受众理解和感受,后期跟随者更易受议程设置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越大,也就越快促成一个均衡的信息环境。

三、结语

在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过程中,信息自身特点对扩散的速度、范围、人群都起着重要作用,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扩散也离不开传播时机、受众特质、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中的五种传播者在虚假信息传播流中的位置不是泾渭分明的;每种传播者的特点和内涵不是完全独有的,存在互相交叉,如首先响应者与早期跟随者,可能具有同样的从众心理,且在情感投射上也可能是相同的。这种分类是一种理想型分类,可以作为分析虚假信息传播者的一个框架,以明晰不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

猜你喜欢

跟随者传播者领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由城市台的“跟随者”到县域“三农”媒体的 “领导者”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 瓮福集团PPA项目成为搅动市场的“鲶鱼”
跟随者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