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教学浅探

2015-03-18才让卓玛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介质媒介民族

才让卓玛

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教学浅探

才让卓玛

当今时代,媒介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事实。媒介融合不仅改变着传媒格局,还深刻影响着新闻教学工作,尤其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入手,梳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分析此种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媒介融合;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教学

[作者]才让卓玛,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当今时代,传播技术不断革新,新媒体介质层出不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传媒格局,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不仅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适应新形势,提高新的新闻采编技能,还要求新闻教育工作者号准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脉搏,领会其要旨,努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民族地区新闻事业中,媒体融合趋势还不十分明显,但受众的新闻接受方式已经随着当前整个国家的媒介融合背景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给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更深的挑战,给民族地区的新闻教学尤其是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学者对此颇有研究。美国西北大学李奇·高登教授对“媒介融合”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划分,他认为媒介融合有五种方式:(1)所有权融合,即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实现不同类型媒介之间新闻资源与内容共享。(2)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合作共享。(3)结构性融合,这种融合同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雇用一个团队制作多媒体的新闻产品,能够在不同类型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4)信息采集融合,即新闻从业者依靠当今的信息采集技术与传播技术,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5)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指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①张谦、梅雨婷:《传播业将迎来新的重组历程——对美国媒介融合观察所作的预判》,上海报协网2011年3月8日,http://www.shsby.com/baohai/201103/t20110308_759178.htm.对于具体的新闻生产者而言,媒介融合对其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李奇·高登所论的后两种融合方式,用通俗的话讲,即新闻生产者以全媒体记者的技能,用不同媒介介质受众所喜欢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新闻写作或表达。

观照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正在进行时态,以及各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介质的新闻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跨媒介性带来的同一新闻报道的多版本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传统媒体衍生出不同的媒体介质,于是出现了同一新闻报道在该媒体不同介质中的资源共享,但这种共享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不同的媒体介质以其自身性质和受众的不同有着独特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共享要求同一新闻内容要以不同表达方式呈现,这无疑对新闻生产者的生产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在《人民日报》评论版上呈现的精彩内容往往会出现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平台,但在不同介质上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曾获得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人民网评论《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2008年8月18日),在次日的《人民日报》评论版出现时标题被改为《刘翔依然是心目中的英雄》,内容也有部分删改,符合各自介质的定位。又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4月20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版本则在正文前以图片加文字形式提炼了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定义,更符合客户端受众的阅读方式。

其二,深度报道与碎片化报道方式并存。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除了语言和风格上更加贴近受众外,总体的新闻体裁选择并没有改变,很多报纸依然以深度报道取胜,如《南方周末》。但是,新媒体介质电子化、受众移动化的特征使得碎片化内容配大量图片的报道方式大行其道,受众也乐于接受。新媒体为了抢时间,很多新闻仅以一句话报道方式呈现,但这种抢时间也使新媒体介质成为假新闻高发区。

其三,职业记者非规范报道与公民记者的规范报道并存。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新闻采集和发布人员范围已经从职业传播者扩大到了非职业传播者范围,也就是公民记者。他们或为自媒体发布新闻,或为新闻机构的“众筹新闻”提供服务。这使职业记者的新闻资源被切分,使其在新闻采集方面遇到了很大挑战。公民记者的新闻报道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规范的新闻报道方式呈现,但却博取了一定数量的眼球。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教学遇到的难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接受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主要表现在青睐新媒体介质上,尤其是手机客户端。笔者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过简单调查,发现他们接受新闻只有两个渠道:手机客户端和当地一份都市报(该报为学校为班级订阅,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浏览),传统的广播电视以及大报已经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学生对新闻写作不感兴趣、不重视的原因所在。除此,民族地区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滞后也使我们的新闻写作教学遇到了一些难题。

其一,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学生对新闻写作表现出茫然态度。当前的大环境下,以报业为例,部分民族地区省级党报尚未组建报业集团,其网络媒体尚未发展成熟,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更显出发展的滞后性。这种传媒业态使得学生对外地尤其是发达地区新闻媒体的跨媒体报道和本地媒体的传统报道方式对比感强烈,产生了一定的茫然态度。

其二,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师资相对缺乏,而其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能提供的待遇水平使得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为困难。此外,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新闻从业经历,更无严格的新闻写作历练,对新闻写作这样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只能偏重理论层面进行教学。

其三,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都是最重要的新闻业务课程,学校安排的课时基本与新闻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一致,即每周3课时,每学期54课时。如此一来,讲完理论部分,实际操作几乎没有时间。此外,新闻写作课程为考试课,必须以试卷形式呈现,既无法调动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的应试动力,也很难考查学生真实的新闻写作水平。

其四,新闻写作教材以及讲课过程中民族地区地域特征不明显。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最终是为民族地区新闻事业输送人才,但是囿于教材、师资力量和本地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新闻写作教学的地域特色没有体现出来,即无论是教学案例还是教学方向都没有体现出教学层面的“三贴近”。

其五,学生的接受方式使其对新闻写作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热衷于接受浅短的文字,以及配大量图片或者视频的新闻报道,追求视觉冲击,而对笔头功夫不感兴趣,能接受便于阅读的“倒金字塔”模式的消息写作,但对深度报道写作等不感兴趣。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改进新闻写作教学的策略

媒介融合的今天,无论是新闻生产者还是新闻教学工作者,都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写作教学,绝不能再抱着陈旧的讲义,应当以变应变,在变动中保持不变,在不变中保持变动。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立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守,服务于受众的受众本位理念是永远不能变的,变动的仅仅是面对新闻传播方式和针对此的新闻写作方式的教学。

其一,以案例教学带动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有过新华社记者经历的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曾指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我们的课程不但要有理论高度,最重要的是向实践经验学习,让学生学到在实践中有用的技能”。①王平:《浅谈李希光的新新闻教育》,《新闻采编》,2005年第2期,第28页。在课堂学习中,向实践经验学习必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案例论证或佐证观点的举例法有着本质区别,主要是指以真实的新闻事件为基础的案例分析,分析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该事件情境之中,分析和讨论,而后进行新闻写作构思,列出框架甚至完成新闻报道。教师提供新闻事件情境,提出问题,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介质出发,自己去寻找最适合所在媒体介质的新闻写作方式。

其二,以本地区新闻资源为主,强化学生的实地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新闻写作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实践教学并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是整个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新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②丁柏铨:《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第62页。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写作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本地区新闻资源,深入挖掘本地新闻资源,要在身边看到特色鲜明的新闻资源,从而进行新闻写作实践;而不是受新媒体影响,或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奇、猎奇事件上,或将目光投向人口众多的城市。教师要通过大量的民族地区优秀新闻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欠发达的、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本身就是一座新闻资源的富矿;同时,教师还要身临其境,指导学生写出关于本地区的成熟的新闻作品。实地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大三大四阶段的实习,也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报刊等,还可以通过专为学生新闻实践而办的内部刊物和报纸以及其他媒体介质。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就有针对性的面向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行走者》刊物,主要刊登本科生的优秀新闻作品,这对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还要鼓励学生开通班级微信公共账号等,尝试新媒体写作。

其三,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历史机遇,鼓励教师亲自参加新闻实践。部校共建对新闻学教育而言是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目前民族地区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践。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教育厅、青海日报社、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新闻中心等共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根据共建实施意见,学校在请进业界优秀新闻采编人员进课堂讲授新闻写作技巧等的同时,应该鼓励教师去这些媒体单位挂职锻炼,尤其要鼓励其深入这些单位开通的新媒体一线,亲身体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写作。

其四,以课程和考试改革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新闻写作能力。为有效完成新闻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方式须做出调整。首先,要加大新闻写作课时量,保证教师有充分的课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实践;其次,要改革考试形式,如保持原定的考试课性质不变,将成绩比例调整为试卷成绩和平时的新闻写作实战成绩各占50%的形式,强迫学生重视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重试卷轻能力。

猜你喜欢

介质媒介民族
信息交流介质的演化与选择偏好
我们的民族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多元民族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