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异议与抗拒美学

2015-03-18杨旦修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屌丝异议亚文化

杨旦修  赵 琦

网络亚文化、异议与抗拒美学

杨旦修 赵琦

网络亚文化群体,以“异议”解构主流价值,以“抵抗”诠释抗拒美学,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构建虚拟共同体与身份认同。

网络亚文化;异议;主流价值;抗拒美学

[作者]杨旦修,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琦,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的主要内容,受互联网发展深刻影响的亚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虚拟性和异质的特征,网络亚文化将现实生活中的“异议”转移到虚拟社区中,“迷”群以文本盗猎者的形象参与式创造亚文化的同时,试图通过“异议”解构权威主义,以“抵抗”诠释抗拒美学。

一、网民参与式创造网络亚文化

随着网络传播的深入发展,人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一种虚拟聚集空间的网络社区出现了。人们在网络社区以趣缘而聚集,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和信息。特别是网络社区为青年群体参与式创造新文化提供了新空间,他们往往就一个话题或现象,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甚至彼此之间针锋相对也要表明出自身的一种存在价值。同时,他们常常是以一种“迷”的身份聚集起来,参与创造,抵抗主流价值,塑造一种独特的话语风格或气质,形成一种属于网络亚文化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迷”通过参与式的沟通和互动创造亚文化。网络社区的大部分“迷”都会积极主动地互换信息、分享资讯,其实质是“迷”的参与式创造,这一参与式创造是基于一种“文化元文本”的再度发言与又一次积极诠释,形成一种社会化的新文本。同时,“迷”之间还会进行或浅或深地互动,对社会化的新文本进行评点或延伸,对社会化的新文本进行再一次的创造。在“迷”群的参与式创造和互动中,通过知识分享,实现了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网络社区这一虚拟空间中,共同创造、维护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飞地,并共同扭结成一种精神共同体。作为一种精神共同体,“迷”群可以在网络社区赢得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宿,虽然他们素昧平生,但依然因共同的兴趣而结缘,并在属于他们每一个人的虚拟社区内踊跃地进行文化实践。

另一方面,“迷”通过参与式的文化生产创造亚文化。每一个“迷”因其独特的趣味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往往在面对元文化现象时,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其他“迷”的理解或认同,即使是一些“拍砖”类的反对意见,“迷”也愿意参与争辩、求同存异。在现实生活中,“迷”在周围亲朋好友中,可能难以找到具有共同趣缘之人,难以找到抒发自己观点与情怀的去处。而网络社区的形成对他们提供了这一平台,使各种各样的文本生产获得更广阔的可见范围。如“筷子兄弟”迷群通过改编《小苹果》和将其制作成手机铃声,来表达对自己偶像的喜爱,这些“迷”对原始文本的改变通过网络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并激发了“迷”的参与热情。

二、网络亚文化以“异议”解构主流价值

“迷”群以网络语言亚文化解构权威主义。网络语言亚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出了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之间存在的意义联系,非常大地撼动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特别是网络语言亚文化部落与社群的联络”①李超民、李礼:《“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第13页。。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所说,“亚文化由意义体制、表现模式和生活方式组成,它反映了社会非主流群体渴望打破社会结构矛盾的尝试”②李礼:《网络亚文化的后现代逻辑——对“屌丝”现象的解读》,《青年研究》,2013年第2期,第69-70页。。在网络社区中,青年群体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他们积极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圈子的网络语言符号,在网络社区中构建属于他们自己圈子的话语体系和符号密码。他们运用这些符号密码,去解构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主流价值体系。在解构主流价值体系甚至是权威主义的过程中,这些网络亚文化群体积极构建群体认同,以抵抗的姿态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标识。

同时,网络亚文化不再是以悄然遁世的边缘姿态去解构主流价值,他们往往更为积极地主动出击,以“恶搞”“山寨”的方式去嘲弄、戏谑一本正经的超稳定的主流价值规范和话语体系,并常常提出“异议”来解构社会主流话语权的宏大叙事。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最大特质,在于它的匿名性和隐蔽性,这就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个性表达和狂欢化的主体行动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释放的创造空间。在对网络语言符号的运用与体验中,传统、经典文本的权威不断被解构。自2010年起,以“屌丝”为核心词汇,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符号体系,在网络社区中广为流传,如“土肥圆”“高富帅”“白富美”“女神”“逆袭”等。“这套符号系统作为那些自称‘屌丝’者的共同创造和约定俗成,建构出了某种虚拟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它还成为一种通过特定的意义结构生产出来的特定隐喻,承载了这个群体关于社会的集体想象和价值观念。”①林品:《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第38页。因此,亚文化群体的“屌丝”“土肥圆”等的自嘲实际上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一种焦虑,亚文化群体将“屌丝”作为自己的个性化标签,通过自我降格和自我矮化,映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存在的一种等级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觉或者自发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消解和解构。

三、网络亚文化以“抵抗”诠释抗拒美学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抵抗不再以引人瞩目的风格化形式存在,而是融汇于日常的文化消费之中。在文化形式上,以反智的姿态对规范的文化形式进行全面改造。如在网络剧《带个皇帝回现代》中,情节模式的颠三倒四、画面构图的不规则、人物形象塑造的反常规以及声画错位等,以轻佻的方式去诠释文化内容,以表现自身对主流社会的反抗。“亚文化作为一种‘抗拒美学’,它以‘富有意味的形式’和‘异议’的形态,在支配文化和从属文化之间形成了张力,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不得不令支配文化紧张和恐惧”②胡疆锋:《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文化研究》,2013年第14期,第4-24页。。“抵抗”成为亚文化群体发出自己声音、表达自己观点、表述存在价值的关键所在。亚文化群体具有批判性、抗争性、边缘性等特点,他们主观意识形态边缘化,并游离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他们与社会的行为准则抗争,通过极端的行为方式体现自身的价值。亚文化群体在抵抗主流审美观的熏陶中,颠覆了“高大上”的主流审美形象,还原事物的本真,解放了社会大众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郁结情绪,给他们带来宣泄的快感,具有强烈的普世价值。

网络亚文化以另类文化符号对抗主流艺术表达形式。在视觉表达上,“以其独特的另类表达方式呈现出了其意义深远、发人深省的视觉特点,它区别于主流的一般表达,这就使其呈现的文化符号更具有艺术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其以隐射现实生活,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对抗主流艺术表达形式”。③曹艺、褚宏萍:《数字艺术的另类表达方式——解析非主流艺术短片的视觉诗意艺术短片的视觉诗意》,《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11期。如《屌丝男士》将猥琐男形象与“高富帅”形成鲜明对比,颠覆常规的拍摄手法与拍摄角度,舞台感十足,剧集之间没有剧情衔接,背景音乐与画面构图错位,用夸张荒谬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变形等反戏剧性的特点,对抗社会精英中习以为常的主流艺术表达,给社会大众带来宣泄的快感,纾解他们日常生活中郁结的情绪。可见,亚文化群体以消解社会内在秩序的狂欢立场,在艺术形式上诠释了抗拒美学。

四、结语

网络“迷”群借助于网络社区这一虚拟空间,尽情地参与式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从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两个方面去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以“异议”解构权威主义,以“抵抗”诠释抗拒美学,在网络社区寻求群体认同与文化身份。此外,他们与社会舆论相互作用,挑战主流文化中等级森严的权威体系,使那些貌似强大的正统说教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动员能力与权威。因此,网络亚文化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以独立的姿态、挑战的精神,在网络世界的一隅显示自身的存在意义。

猜你喜欢

屌丝异议亚文化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注销异议登记的实务探讨
异议登记只能破解善意取得
异议登记的效力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自我矮化症
欧专局改革异议程序,审结时间缩短至15个月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