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原创少儿科普出版之困和解困之道

2015-03-18李明颖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原创稿酬科普

李明颖

浅谈原创少儿科普出版之困和解困之道

李明颖

近年来,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在少儿图书整体市场上表现平淡,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和作者;作为重要销售阵地的网店,又完败于引进版图书,大多业绩惨淡。创新意识的欠缺、优秀作者的匮乏、“低预期—低稿酬—低品质—低销量”的恶性循环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要帮助原创少儿科普出版走出困境,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作者的培养和对科普阅读的推广、引导,还必须发掘自身优势,争取以特色取胜。

少儿;原创;科普出版;困境

[作者]李明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儿科普是我国童书市场的第三大板块,近年来以11%~14%的品种和码洋比重紧随少儿文学和卡通漫画。然而,在各大畅销书榜单上,我们却难觅少儿科普图书的踪影;在各大网上书店,排名靠前的少儿科普图书却又几乎都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总体而言,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在少儿图书整体市场上表现平淡,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和作者;在作为重要销售阵地的网店,又完败于引进版图书,大多业绩惨淡。让从业者汗颜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原创少儿科普图书,有相当部分只能通过各级政府采购和农家书屋项目消化库存,如果仅依靠市场销售,亏损将是一个普遍现象。

科普出版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侧面体现。在我国科技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原创少儿科普出版却陷入了低谷。问题出在哪里?哪些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出版水平、走出困境?本文将做粗浅的探讨。

一、出版水平影响市场表现

作品整体水平偏低是原创少儿科普出版陷入困境的根本症结。影响出版水平的因素很多,作品的同质化倾向、优秀作者匮乏、“低预期—低稿酬—低品质—低销量”的恶性循环是其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

(一)创新意识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

我国的原创少儿科普出版也曾创造过辉煌。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和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我国原创科普的两个经典品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硕果累累。它们不仅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还对国内的少儿科普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什么”和“大百科”成为原创少儿科普创作的两大基本模式,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成百上千形式雷同、内容接近的图书产品。但是,这些跟风之作多数仅学到了经典作品的外在形式,而没有学到其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因此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乏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凑出来的低劣之作。更有甚者,一些图书公司和工作室为了谋求最大利益,通过采用不同的书名、开本、定价的方式,用同样的书稿内容炮制出多个选题与不同出版社合作。这种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对出版社利益的侵害和对出版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读者的欺骗。这些不求创新、只求利益的风气在出版界不断蔓延,极大地拉低了原创少儿科普出版的整体水平。

(二)科普创做出现断层,优秀作者难觅

科普创作要求作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能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将知识内容化繁为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述。然而,文理兼通的作者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稀有。一方面,一些从事科普创作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对少儿图书和少儿读者的了解,创做出的作品艰深晦涩,不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喜好;另一方面,一些非专业出身的科普作者虽然具有不错的文字水平和一定的童书创作经验,但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作品活泼有余,严谨不足,往往错漏百出,经不起推敲。

在20世纪科普创作的高峰时期,我国曾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家,向社会贡献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科普作品。而现在,由于科普图书的社会关注度下降,对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从事科普创作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新老作家之间出现了断层。不断发展的时代对科普创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让对当代文化和科技发展更为熟悉的中青年作者尽快承担起科普创作的重任,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三)“低预期—低稿酬—低品质—低销量”的恶性循环

科普图书具有创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的特点,必须要实现足够的销量才能收回成本乃至赢利。外版少儿科普图书的高品质,缘自国外出版社在版税、装帧、印刷工艺等方面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建立在合理的书价体系和版权可进行多次售卖的基础上。而在我国,书价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科普图书的现实需求又不足,尚不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难以支持国内出版社向能支付起高额版税的发达国家输出版权……基于对市场销售的低预期,大部分出版社为了保本,只能在成本上进行压缩,稿酬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者。然而,低稿酬对创作者是一种伤害,长期后果是优秀作者流失,大量资质不良的写手成为科普“创作”的主力,科普创作的整体水平下降。低水平的出版物又如何能实现高销量呢?这个恶性循环是我国儿童科普出版领域一个亟待解开的结。

二、原创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困境的路径

要帮助原创少儿科普走出低谷,从政策层面来说,首先应重构对科普作品的社会评价体系,如把科普创作纳入科研成果的范畴,在各级图书评奖中增加科普作品所占的比重,对优秀的科普作品和科普作者进行重奖,降低甚至免征科普创作的稿酬收入个人所得税。此外,在出版社的层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对作者的培养

作者是科普创作的源头,是科普出版的第一生产力。建立起优秀的作者队伍,才能保证科普作品的高水准,促进科普出版的繁荣发展。出版社应与各级科研机构、科教部门、科普团体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多在科技、科普工作者中发现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亲密合作,共同策划选题。对一些具有潜质的青年作者,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进行培养,帮助其成长。不妨学习少儿文学图书的宣传经验,将对作者的营销和对产品的营销结合起来,以改变科普作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要想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加入科普创作者的队伍,应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其应有的回报。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不仅要体现在对著作权法的严格遵守上,还包括制定合理的稿酬标准。相比一次性稿酬,以版税的形式向作者支付报酬,把作者的收益与出版社的收益捆绑起来,能对作者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加强对科普阅读的推广和引导

学校和教师推荐是少儿科普图书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图书社会影响力和销量的提升都能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出版社应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对原创科普图书的推广力度。如举办针对教师的推介活动,帮助教师们了解优秀的原创科普图书,尤其要鼓励理科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向孩子们推荐原创科普图书,并引导孩子们阅读。

阅读推广人的角色缺失是我国原创科普出版的一个发展障碍。科普图书的阅读推广人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出版社可在科学家、科普作家、教师、社会名人中挑选、培养科普图书推广人,举办科普作品、作家进校园的活动,激发少年儿童阅读原创科普作品的热情。在这方面,接力出版社为著名极地科学家位梦华老先生的少年科学冒险小说“极地惊心大探险”系列所做的系列校园推广活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三)发扬自身优势,争取以特色取胜

发达国家的科普出版起步早,产业链成熟,在人才、资金、经验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出版水平远高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可能都要通过引进来弥补自身在科普创作和出版上的不足。引进的目的在于学习,往远了说,要谋求超越,但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与出版强国硬拼,绝非良策。当下,国内出版界不妨另辟蹊径,在图书选题上避开外版书的强项,向自己的优势领域倾斜,多策划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科普读物,以求在外版书纵横的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并争取向外输出版权。

如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遗产、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两个方向就有很多题材可供我们挖掘。笔者2009年曾策划出版了一套以中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儿童图画知识读物“漫眼看历史”丛书,5年来创造了近40万册的销售成绩,其中两册的英文版版权被成功输出到了美国。2013年,笔者所在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充分利用“大熊猫故乡”的地域优势,出版了由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谭楷老师创作的《我是大熊猫》一书,其英文版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项采购作为对外宣传用书,繁体版则由台湾乐果文化公司出版,在“走出去”方面实现了实体输出和版权输出的双丰收。这些成功经验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三、结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用优秀的科普作品对他们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与培养,是塑造高素质未来公民的重要手段。身为少儿科普图书编辑,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学习老一辈出版人的细致严谨,学习国外先进的出版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编创水平,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大量高品质、原汁原味的科普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原创稿酬科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关于支付《读书文摘》中摘文稿酬的启示
科普漫画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