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学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2015-03-18和丽芬柳叶青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模块专业

□和丽芬 柳叶青 郭 颖

专业实习是会计学科教学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的实践体验,提高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专业实习将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甚至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专业实习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会计学科专业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其实习模式进行创新,以提升其最终的实习教学效果。

一、会计学科专业实习存在问题及创新必要性

当前,会计学科专业实习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内模拟实习内容固化、形式单一;二是校外实习方法呆板、流于形式。

(一)校内实习内容固化、形式单一。会计学科校内专业实习的主要形式是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通常的做法是,学生购买一套模拟企业业务资料,按照模拟业务的要求处理某一会计期间内(一般为一个月)的相关财务会计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簿,出具主要财务报表,完成模拟实习内容。实习形式方面,通常是教师在学生处理模拟业务之前讲述注意事项,之后由学生自主处理,中途出现问题再随时提问和解答,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所有模拟业务资料成果,包括装订好的记账凭证、登记好的账簿、以及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资料为学生评分,完成整个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这种实习的内容基本是把《会计学》教材的业务内容重新整合,汇集成某一会计期间的业务,再配以相应凭证资料进行集中处理。业务表述偏于理想化,并未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教材的模拟业务大多相似,内容偏于固化。实习形式以校内自我练习为主,没有考虑企业与外部的联系、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形式上缺乏灵活和多样性。

(二)校外实习方法呆板、流于形式。会计学科专业实习的校外实习相较于校内实习其形式更丰富一些,但实习方法偏于呆板。当前,很多学校在安排校外专业实习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一小部分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或安排下入驻某个或某几个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在校学生,尤其是像会计这样的热门专业在校生的数量成数倍增长,校方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安排集中实习,只能集小散大。很多学生在分散实习中往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更有甚者,根本不参加实习,只在最后通过一定社会关系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某公司的公章,蒙混过关,使得实习流于形式。而集中实习的带队老师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往往不能针对实习学生做出事前预案,致使集中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前一头雾水、实习中懵懵懂懂,刚刚有点感觉的时候,实习已经结束。加之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大部分处于利益输送状态,本身缺乏积极性,很多公司财务资料不愿公开,致使学生很难学到真实的实践知识。众所周知,会计是专业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学环节必须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实践教学涵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校内、外专业实习是其中最主要的构成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专业实习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步骤,而且也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借助于专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对知识的需求,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当前高校会计学科专业实习存在的各种问题弱化了实习的预期作用,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实习模式进行思考,寻求会计学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以提升专业实习的最终效果。

二、会计学科校内专业模拟实习创新模式

会计学科校内专业模拟实习中,每个学生在模拟业务处理中都分别充当了企业的全部相关岗位角色: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是业务销售员又是仓库保管员,业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实习时间方面,从20~40 课时不等。一些学校采取集中模拟,将这些课时集中在一两周之内完成,有些学校则将其分散开来,断断续续持续一个或半个学期,每周2~3 课时。但无论哪种形式,模拟实验的实际时间都不超过两星期,时间短、任务繁琐,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而无遗漏地将某企业某一期间的会计业务生搬硬套,没有对现有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特殊业务因企业个体的特殊性夹杂其中,加上业务表述偏于理想化,造成模拟实习即会计作业翻版,使其缺乏真实感,学生对企业财务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缺乏动态、实际的思维,影响了会计模拟实习的预期目的。针对模拟实习的这些问题,应该在现有实习模式的基础之上对模拟实习分阶段、分岗位进行,增加银行、工商、税务等其他业务模块,并将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创新校内模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

(一)实施分阶段、分岗位的模拟业务实习。分阶段、分岗位实习是将会计模拟实习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阶段逐步展开,并在集中模拟阶段分岗位进行。首先,当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先进行第一阶段的业务模拟操作,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等;之后,当所有专业课程完结后,安排集中模拟实习,实习内容应选择至少两个企业的模拟资料,制造业与商品流通企业应包括在内,让学生分组、分岗位轮流完成包括从原始凭证至会计资料装订入档的全过程操作。

(二)增加银行、工商、税务等业务模块的模拟练习。在集中模拟阶段,除将学生分组,按出纳、成本、税务等不同的岗位让学生轮流完成之外,还应加入以往模拟业务资料中普遍缺乏的银行、工商、税务等企业专门业务模拟处理。让学生在模拟阶段就了解与企业财务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这些业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

(三)将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在模拟实习中,当学生完成手工实习的全部流程后,再要求他们使用财务软件对企业全部业务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建账、设岗、启用账套、设置科目、录入初期余额、输入凭证、审核、自动登账、自动生成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同时模拟库存商品进、销、存的计算统计编报、工资核算与编报。以保证模拟实习与实际工作的尽可能相近。

三、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创新模式

校外专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中关键性的教学环节,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校外专业实习的安排相对于校内模拟实习,可以说更为重要。校外专业实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获得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培养应用能力、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实习形式创新。当前,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一般包括暑假、寒假期间的专业调研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实习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且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集中安排的实习单位一般都是学院的实习基地,还有一部分是指导教师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源所联系的实习单位。可供集中实习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而高校会计专业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每年实习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学生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对稀缺资源的向往,更倾向于选择集中而非分散实习形式。这样,每次实习前指导教师或班主任都要进行集中实习学生的遴选。在缺乏遴选标准的情况下,那些班干部、院学生会人员更多地获取该种实习资源,一般同学则很难得到,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而那些未能获得集中实习资格的同学回家乡所在地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在指导教师监管忽略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实习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更有一部分同学因缺乏社会关系甚至不参加实习,只委托其他同学帮忙盖一个实习单位公章了事,实习形式化情况比较严重。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对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在形式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可以考虑在原有集中实习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二次集中,尽可能增加集中实习的人数与比例。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发掘各小组的特点和特长,改变传统的“实习是为实习单位增添麻烦”的现状,力争使各小组的实习能够变成“我们能为实习单位做什么?”。基于为实习单位服务的目的,鼓励各小组分头进行“实习营销”。社会上很多企业其实并非不缺人,他们缺乏的是人才。人才既包括专业技能,更包括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企业对高校实习的消极性缘于学生实习经常盲目去盲目回,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益处。如果学生在实习前先针对意向企业群,分析它们的财务现状与需求点,然后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小组特长,根据小组特长有针对性地一对一“销售”,则实习单位一方面看到学生实习的“诚意”,另一方面会看到学生主动联系的积极性,相信这些企业哪怕本着“万一有一个能成为我企业将来人才”的目的,也愿意给这几个同学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如此每个小组都能“营销”成功的话,则集中实习人数和比例会相应增加。而且,因为这种机会是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他们会更加珍惜且更加努力,实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二)实习内容创新。会计专业实习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其所涉及的财务信息涵盖企业商业机密,具有保密特征。企业对此非常谨慎,一般不愿意让非本企业的员工接触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故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这也是当前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存在的一大问题。因此,建议对学生校外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一是布置各小组在正式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先去与企业财务关系密切的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业务大厅,根据模拟实习模块所学得的该模块知识,亲身操作、体验企业工商登记、变更、纳税申报、银行电汇等基本业务的操作,熟悉这些常见的业务流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校外实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事前熟悉了这些业务的操作流程,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可以很顺手地帮助企业出纳处理相关业务,而非仅仅给企业增添麻烦。二是实习学生可以事前练习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整理粘贴原始票据、装订凭证。该项工作尽管在模拟实习阶段已经做过,但是,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模拟实习的凭证粘贴与装订都只是符合基本要求,距离“完美”要求还差很远。企业内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企业会计并未对该项工作予以重视,甚至一些企业装订好的凭证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竟然出现发票散落的情况,严重不符合财务资料保存的要求。如果学生将该项基本工作做好,帮助企业出纳整理粘贴票据,甚至重新整理过去年份的凭证票据,就可以深入捕捉企业原始凭证所涵盖的财务信息,比照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谋求自身业务进步以及与实践迅速接轨。以此基础上,再适当延伸实地实习的其他专业内容,诸如电算化处理、报表编制等。实习单位若真能从学生实习中获益,实习内容延伸会更加方便和容易,后续学生实习的阻力也会相应减小,有利于在校企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校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专业实习的实习效果。

(三)考核方法创新。会计学科校外专业实习的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总结以及企业盖章的实习鉴定表。这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实习的质量和其获取知识的程度。学生实习日记、实习总结杜撰甚至网上抄袭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鉴定评语也通常千篇一律,有失客观性。久而久之,学生对实习失去敬畏之心,主观上出现敷衍了事的心理动机,不利于专业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建议在校外专业实习中建立分模块、分指标考核体系,本着各模块相互独立、指标体系事前公布、以激励为主的考核原则,提升学生的实习兴趣和主动接触社会的能力。具体做法:可将实习考核模块分为校外专业实习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大模块。事前模块指校外专业实习前学生根据兴趣自动分组,各小组根据调研和实习区域拟定实习目标企业群,主动联系企业财务部门相关人员,自我获取实习机会。该模块考核指标包括小组的调研分析、实际联系企业数量以及最终确定实习机会的多少,根据各小组完成情况对组内同学的该实习模块打分,优秀组别成员可以获得“实践能力优秀奖”;事中模块包括两部分:一是进驻企业之前各小组针对企业日常涉及的工商、税务、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及总结;二是进驻企业之后学生所做的工作,并依此完成的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表。该模块指标体系包括小组工商、税务、银行业务实际操作情况、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表,优秀组别成员可分别获得“我是出纳好帮手”和“我是会计好帮手”奖励;事后模块是指校外专业实习结束后的相关内容,指标包括各小组实习情况的经验总结以及PPT 展示、学生根据自身实习情况的总结报告。优秀组别成员可获得“专业实习成果展示奖”。以上三个模块全部获奖组别成员可获得“会计学科专业实习优秀奖”。整个实习的奖励原则是让每一个认真实习的同学都有机会获得相应奖励,形式则以精神奖励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发掘自身实习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会计学科专业实习的教学目的和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1] 石恒贵.会计本科专业实习的困惑与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2] 吕能芳.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 王东升.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

[4] 李杨华.浅谈会计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4,35

[5] 邱希梅.浅谈会计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29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模块专业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