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理念下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2015-03-17董旭午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途径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资源。要融写法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融即境练笔于课文品析之中,融自主思辨于学后反思之中,融语言历练于课堂交流之中,融自主表达于学生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肯在“生活化”这三个字上多动脑筋,建构好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良性循环、循序提升的有机体系,自然就会发育和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思辨力、表达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08-03

【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作品都是作家生的“蛋”。所有那些称得上佳作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不是作者的真实心志和情感等的流露。陶行知先生早就强调“教学做要统一”,事物是怎么做的学生就怎么学,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同理,作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就应怎么教。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在的初中和高中学生,一上初一或高一就开始“被进行”所谓的中高考仿真作文写作训练。学校和教师根本就不顾学生是否真愿意写,不管他们是否有真实的心志和情感,也不考虑他们现有的思想素养和写作能力。毫不客气地讲,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早已经成了超越学生实际、几乎断绝“地气”、只为中高考作文那点儿分而逼迫学生胡乱应付的文字游戏了。这在本质上已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回归生活本源,走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应该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出路。

一、融写法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借教学课文来教学生学说话和写文章,不论什么体裁的课文教学都是如此,即使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等,也都必须为这个本务服务,不可喧宾夺主。为此,教师一定要最大化地利用好课文这个资源,教学生学懂悟透文章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奥秘,还要指导他们在课外长期坚持这样学和悟,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由语言文字切入,深入感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反过来再来感受、品味、辨析、欣赏和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进而深透领悟课文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奥秘。学生学习课文绝不仅仅是了解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等,还应真正领悟作者到底是怎样写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而掌握一些说话写文章的本领,去写自己的文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淀来体悟课文何以这样写,进而指导学生如何艺术地写好自己的作文,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情感。

如,“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引自邹韬奋《我的母亲》)这几句话中的“就”“才”和“没有一件”看似十分不起眼,实际上“就”和“才”更突出了作者的惋惜、悲伤及对母亲的深爱,而“没有一件”则突出了对母亲勤劳、慈爱的赞美之情,如果删掉“就”和“才”,把“没有一件”改为“每一件”,信息上虽没有什么变化,但表情达意的强度却大大削弱了。

再如“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引自韩少功《我心归去》)这几个句子,其中三个“法语”叠加,更加突出了作者旅居异国的孤独、烦厌之情,而“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时间由长到短,连续排列,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极度空虚和迷茫之情。假如删掉一两个“法语”,把“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删掉一二或打乱顺序讲,就会大大削弱这种情感的表现力,甚至会严重阻碍这种情感的宣泄。

又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引自朱自清《绿》)这几句,其中画线的比喻句完全可以删掉或者减少,并不影响语意的传达;但是作者那种特别喜爱、十分激动的情感和情绪恐怕就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了。课文中这种遣词造句、运招用技的实例太多了(包括论说类文本),都是为了强化表达作者的心志、情感、情绪和意图等的。这就是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教学课文时教师一定要一次次地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来深入感受,从而悟得语言运用的奥秘,不断发育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作品(包括论说类文本)的谋篇布局也与作者的心志、情感、情绪和意图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教学课文时也要高度重视,以使学生能够透悟课文谋篇布局之妙,学会根据自己的心志、情感、情绪和意图等来布局和结构自己的文章。

二、融即境练笔于课文品析之中

教学生深入课文,紧抓住课文中的某个契机点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即境进行祝福语、主持语、颁奖词、点评、发言稿、启事等的练笔。这样的写作契机就融在课文教学之中,即境开展这样的写作训练活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为学生课外的写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学生由课内到课外,对依文练笔养成习惯、形成自觉。

如,把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改写成800字的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把词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的“无言”扩写成不少于150字的夫妻对话;给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一个《于勒最后的日子》,仿写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补写出程海《三颗枸杞豆》的“后来,我很不乐意地被爸爸送进了学校,整天坐在窄小的木桌前盯着书上黑乎乎的汉字。我心里烦躁极了,就在桌子底下捣鬼,每每被那个尖眼睛的女老师发现,狠狠地批我一顿”这一段话里的“捣鬼”,等等。再如,给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杨绛《老王》中的老王等人物写挽联、颁奖词、祝福语、点评等。

三、融自主思辨于学后反思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内容或表达艺术上的可思辨点,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可思辨点,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辨,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反馈学生自主思辨的结果。要及时评价,要汇集优秀成果供集体分享,并且能坚持下去,做到师生一道成长。如,笔者十年前就曾引导学生对课文《项链》中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虚荣”进行过思辨,结果学生们的一些看法令我惊喜不已。他们或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很爱美且努力追求美的女性;或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女性;或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勇敢、坚强、刚毅的女性;或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位守诚信、讲尊严的女性;或认为,马蒂尔德守住了那颗金子般的心,这最为可贵。虽然这些看法似乎不大符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但是他们都言之有据,讲得很有道理——或者说更接近人物形象的真实品格。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可思辨点,或当堂思辨、探究,或留作课后思辨作业、随笔作业等。这不仅有益于在课堂内发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这样的自觉和习惯,进而由课内到课外,长期坚持这样的表达历练,循环往复、循序提升,则能发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新品质等。

四、融语言历练于课堂交流之中

现在的语文课堂,几乎见不到实实在在的口语和书面训练了。假如要探讨、总结一些问题,其结论也大多由教师利用投影仪等间接灌输了。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堂语言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内不抓住一切契机实打实地教学、训练口语和书面语,而是全都推到课外让学生去自悟或干脆转移到练习册上去漫无边际地考练,这是盲目、随意和极不靠谱的。学生课内没有真学真练,没有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并形成比较可靠的自觉和习惯,课外的自悟和考练也就失去了根基。鉴于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预设好问题和空间,一定要抓实句意、层意、段意、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好处等的总结、提炼和概括,要抓实师生对话交流环节,组织好语言规范表达和交流训练。课内打好基础,课外再自觉历练,课内外互哺共生,养成意识和习惯,势必会不断促进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语文课的本务是教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表现和表达艺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基本功。课堂上所有可以训练、培育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环节都必须切实抓住,有所作为。

五、融自主表达于学生生活之中

课内指导学生做实做好依据文境写作和口语书面语表达历练,课外再指导学生用心观察、阅读、感受、思辨、感悟,而后写好阅读和观察随笔。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通过上传班级“成长随笔”QQ群、“青春色彩”博客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随笔,以激励学生坚持写作;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和提高。不仅如此,教师和全体学生还可以对这些随笔进行点评,相互指导和帮助,这自然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融于学生课内外学习生活中的自主表达历练,既凸显了学生的自觉和自主,又强化了语用性、实践性、互动性、共享性,能够优化学生课外语言学习和表达历练的环境,最终建成生活化的语言和思维自主历练的“乐园”。不仅如此,这种自主历练形式还能够最自然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直接、最平等、最坦诚的交流,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语言规范和表达艺术的深度交流,也最强力地激发了学生之间比学的热情和劲头,甚至使语言学习和表达历练成为每个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终身历练,不断修养和提升。

作文能力就是这样教出来、悟出来、涵养出来的,当然也是一点点地历练出来的,绝不是急功近利地盯着中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风向“高仿真”地死练死考出来的。只要我们肯在“生活化”这三个字上多动脑筋,建构好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良性循环、循序提升的有机体系,自然就会发育和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思辨力、表达力。■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董旭午.生活化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01).

[3]董旭午.生活化背景下文学类课文教学设计的着意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4(10-1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