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哲学何为的分析与回答

2015-03-17崔治忠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青海西宁810008

理论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学学科

□崔治忠(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青海 西宁 810008)

对哲学何为的分析与回答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青海 西宁 810008)

通常,人们把哲学何为理解为哲学有何用,实际上,它有两层涵义:哲学缘何为与哲学如何为。前者询问哲学的价值和功能,后者包含如何学习哲学和如何研究哲学。对于不同的提问者,哲学缘何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承认哲学能训练人们的思维。然而,研究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训练思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哲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哲学论证能力为根本目的,研究哲学应该以论证为基本形式,以包括哲学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为思想资源,分析并解答真正的哲学问题。

哲学;效用;学习;研究

类似于何谓哲学,哲学何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哲学问题。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哲学学习者的学业与前途,而且影响着哲学研究的质量与哲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哲学何为是每一个热爱哲学和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要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实际上,许多学者基于自己对哲学的理解给出了回答。然而,在笔者看来,绝大多数学者并未很好地解答哲学何为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他们将哲学何为仅仅理解为哲学有什么用,忽视了对如何学习哲学和研究哲学的思考。二是许多学者持有的哲学定义并不准确,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哲学何为的回答。在本文当中,笔者将首先澄清哲学何为的涵义,接着对学术界关于哲学何为的回答展开分析,最后对哲学何为给出自己的回答。

1 哲学何为的涵义

哲学何为有两层含义:哲学有什么用与哲学如何为。前者询问哲学的作用和功能,后一问题可以细分为如何学习哲学与如何研究哲学。问哲学有什么用实际上就是问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哲学,或者说,哲学缘何为。问哲学如何为就是问如何为哲学。哲学缘何为与哲学如何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前者是对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价值考察,突显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活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同时也是哲学学科自我反思的外在表现。对哲学如何为的具体回答就决定了哲学的意义与价值。无论如何,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有价值的,但价值有量的大小、质的高低。通过询问哲学何为,就是要寻找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哲学的价值与功能。

其实,哲学何为常常与何谓哲学联系在一起。人们一般首先问哲学是什么,然后才会问哲学有什么用。大家通常认为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能弄清楚哲学的本质,由此可见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从逻辑关系来说,对哲学何为的回答就蕴涵了对何谓哲学的回答,因为搞清楚了哲学的意义与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方法就意味着理解了哲学的定义。反过来,回答了何谓哲学虽然不能说已经回答了哲学何为,但深刻影响着对哲学何为的回答。因为站在不同哲学定义的角度可以对哲学何为给出不同的回答。尽管如此,如同哲学缘何为不同于哲学如何为,哲学何为也不同于何谓哲学。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活动的反思。

但是在现实层面,许多学者将哲学何为理解为哲学有什么用,忽视了对哲学如何为的解答。实际上,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对哲学如何为的回答决定着我们以什么对象作为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内容,决定着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方法,最后决定着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意义与价值。哲学缘何为与哲学如何为是两个一般性问题,如果把它们还原到问题提出的具体场景当中,它们的具体涵义也就极为不同。

具体来说,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哲学缘何为就是指学习哲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学习哲学能不能帮助他们继续深造,能不能帮助他们找到好工作。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思考哲学有什么用就是对自己的学术工作进行反思,分析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价值。对非哲学专业但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询问哲学有什么用就是对自己的兴趣对象进行审视。对不了解哲学或批评哲学的人来说,问哲学有什么用实际上就是想了解或质疑哲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笔者来说,非哲学专业的人士怎么看待哲学缘何为并不是考察的重点,重点在于学习哲学和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如何看待,因为这将决定他们怎样学习哲学和从事哲学研究。进一步来说,这将会影响哲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由哲学缘何为可以引出一个问题,即哲学是一门存在了近三千多年的学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追问哲学的价值和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哲学起作用的领域往往是思想理论层面,哲学发挥作用的途径不是很明显,哲学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突出,这就使许多人感到哲学似乎没有用处。二是大家对当前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的现状表示不满。就我国来说,哲学从业人员众多,发表和出版的成果也不少,但哲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很不完善,学术交流活动还很不规范。许多人甚至连哲学是什么,中国哲学存不存在,哲学与哲学史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在现实层面,哲学成了入学入职门槛最低的学科之一,许多学习成绩一般和高考滑档的学生成为哲学本科学生的主体。哲学专业研究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学习成绩优良、立志哲学事业的学生,但也有许多考不上名校和好专业但又想在学历学位上镀金的学生。由于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哲学专业的招生情况不佳,许多学校不得不降低要求录取。在哲学研究层面,只要是能与哲学沾上边的成果都被视为哲学作品,再加上许多哲学研究人员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努力不够,还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研究成果又有什么样的学术价值,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许多人不禁发出哲学有何用的感叹。

哲学如何为主要关注如何做哲学研究,进一步往前延伸就是如何学习哲学。就如何学习哲学而言,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是问题考察的两个重要部分。提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有哲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断反思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试图寻找更为合适合理的学习模式。当然,之所以会提出如何学习哲学这一问题,是因为当前的哲学教育存在问题,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同样,如何研究哲学问题的提出也是对当前研究现状不满的产物。换句话说,如果我国的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现状优良,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当人们不断提出哲学缘何为与哲学如何为的问题,就需要注意当下的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现状是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哲学是一门自觉的理性思维学科,需要时不时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展开反思,这是保持哲学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学术界对哲学何为的回答以及对其的分析

对于哲学的功能和作用,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哲学是对实际生活和工作毫无帮助的“无用之学”,它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人们闲暇时候的玄思,是一种精神奢侈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哲学虽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但它能为解决许多困难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哲学可以指导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可谓有“无用之大用”。

张东荪曾经感到哲学不能为抗战发挥现实作用,建议学校取消哲学课程。但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后来,他感到哲学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哲学可以训练人们的头脑,“使他有很快的联想力与分别心”,“使学习的人们训练成了一幅敏锐的脑筋,能够自己运思,又能够发现古人思想中联络处与间隙点。久而久之,把自己的运思积成了固定的思路”。[1]

张东荪认为哲学可以训练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种认识是有道理的,但其他学科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尤其是逻辑学,更是以研究有效推理形式和训练推理能力为根本目标。如此一来,哲学就与这些学科区别不开了。至于“联想力”“分别心”“联络处”与“间隙点”等说法,其含义本身就很模糊,更谈不上与哲学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干春松认为,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它关注的是诸如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等事物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和原则。哲学要求人们认识自己的无知,并突破这种无知状态去追求对根本性问题的解答。但在日用层面,哲学没有什么用处,不能给求学者提供就业岗位。[2]

要对这种观点展开分析,首先需要反思他给哲学下的定义。什么是智慧之学?进一步来讲,何谓智慧?在佛教当中有“转识成智”的说法,现代哲学家冯契在其“智慧说三篇”中更是将转识成智视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冯契那里,智慧是指圆融通达的知识境界。那么,什么是圆融通达?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对智慧的解答将会陷入不可言说之境。既然不可言说,那就不是哲学。哲学需要讲得清、道得明。至于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现在就不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对世界的本源,自然科学已经给出了比哲学更具说服力的解答。至于人生的意义,这更是一个极其宏大且极具主观性的题目,哲学不可能给出圆满的解答。还不如将其分解为何谓幸福、死亡意味着什么、死刑的存废、堕胎的合理性、教育的本质等议题,并分别交给伦理学、法学、宗教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去研究。至于哲学要求人们认知自己的无知,那更不是哲学的特有作用。实际上,任何学科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往往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尤其是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至于哲学能使人们突破无知状态去追求对根本性问题的解答,这只能是部分哲学工作者自负的表现。在现实层面,哲学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哲学在日用层面没有用处。实际上,哲学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哲学的定义方面,陈修斋主张“哲学无定论”。至于哲学的作用,他认为有三个:一是哲学能够锻炼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哲学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通过对哲学学说是非对错优劣的比较分析就能够帮助自己确立较为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心灵的枷锁,通达自由的精神境界。通过哲学训练,就可以从世界和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有利于我们脱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的世俗观点,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3]

陈修斋讲到哲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锻炼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哲学如何锻炼以及在哪些方面锻炼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至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帮助人们通达自由的精神境界,这只能是哲学的附带作用。实际上,有些人通过学习和研究哲学接受了一些偏激甚至邪恶的观点,并为其观点提供振振有辞的辩护。有些人在哲学的园地里变得精神更加不自由,甚至利用哲学训练好的头脑干起钻营的勾当。

高捍东等人指出,哲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已有理论体系和观念系统的研究与批判,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这两个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后者是前者的根本目标。对立志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哲学既是练兵场,又是施展才能、建构理论体系的工作坊。[4]

在笔者看来,如果把哲学的作用理解为研究与批判已有理论体系、创新与建构新理论体系,那就不能将哲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论学科区别开来。实际上,逻辑学、数学、理论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应该说,批判与创新是任何研究都要具备的特征。此外,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不应是已有的理论体系,而应该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来考虑要不要以及如何建构新理论体系。一般情况下,旧的理论体系很难被完全否定掉,哲学研究往往通过修改或限定适用范围来完善旧理论。

黄颂杰指出,对于哲学的作用,说法很多。例如,哲学具有教化功能,因为它可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增添各种知识;哲学具有整合知识的功能,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根本问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乃至不同民族的文化整合在一起;哲学还具有理性批判功能。他进一步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哲学具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对社会上现有的各种制度和体制展开分析论证,找出不完善、不合理的环节;二是立足变革转型的现实社会,确立人们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建立约束大家行为举止的规范体系;三是哲学应该与各具体学科交叉起来形成像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生物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等分门别类的实践哲学,为化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同时,实践哲学可以反过来审视各具体学科的发展,解决学科当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科健康发展。[5]

黄颂杰指出了哲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哲学对社会发展乃至人类进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从当前来看,哲学对社会发展发挥的具体作用不应是分析论证各种现有制度和体制,也难以为人们提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些具体的工作应该交给专门的学科或学科组去完成,例如,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哲学可以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但更多的是通过培养具有哲学修养的专门人才间接地参与这些工作。在学科方向日益细化和学科知识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哲学不可能解决其他学科的专业性问题。对此,从事哲学工作的人应该保持清醒头脑。

潘德荣认为,哲学具有四种功能:一是哲学能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他指出,学习和研究哲学不是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结论,而是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解决哲学问题的水平。二是哲学具有认识功能。在潘德荣看来,除了彻底的怀疑论观点、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诠释学以及受其影响的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外,哲学史上的大多数学派都肯定了哲学的认知功能。三是哲学思维具有创造性。理性思维具有创造性,哲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因此它也就具有创造性。潘德荣认为,哲学思辨过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起创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四是哲学能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和品德。[6]

但在笔者看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同样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至于哲学的认识功能、哲学思维的创造性,其他学科也同样具备。此外,哲学能不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其答案还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因此,潘德荣对哲学功能的分析还不精确、不到位。

3 对哲学何为的解答

在回答哲学何为之前,应先回答何谓哲学。在笔者看来,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问。哲学之所以古老,就在于人类文明出现不久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一路走到今天,还将继续走下去。哲学之所以充满活力,就在于人生和社会充满矛盾,对一部分困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同时,哲学是一门规范而严格的学科。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但可以像经济学、管理学一样成为更加规范、更具科学性的学问。[7]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不同,但研究方法必须科学规范,语言表达必须清楚明晰,论证过程必须完整有效。哲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的自说自话,而是要时刻关注本研究方向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继承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切实推进哲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学术活动。按照这样的哲学定义,就可以进一步回答哲学有什么用、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做哲学等问题。

3.1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有什么用有两层含义:学习哲学有什么用?研究哲学有什么用?学习既包括专业学习,又包括课外学习。本文中的学习哲学指的是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哲学有什么用?这是哲学专业新招录学生及其家长经常问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得到准确合理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没有得到清晰明确的答案,有些甚至到大学毕业也没搞清楚。显然,对这个问题仅仅用“无用之大用”“哲学能训练思维能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等美丽辞藻搪塞是不负责任的。学生有权利搞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和用处,也有权利放弃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培养单位不能用含糊其辞的方法掩盖自己的生存危机。在笔者看来,学习哲学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提供专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

也许有人会讲,这种观点跟大多数人的观点一样,都在强调哲学的思维训练功能。但笔者认为,思维能力有很多种,关键在于哲学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东拉西扯、照搬照抄是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玩弄晦涩概念、建构终极理论体系以及诡辩更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但这些不是学习哲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哲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人会说,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给学生和家长一个通俗易懂的回答,他们可能会继续追问,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什么用?只有哲学才有这种功能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质疑是有道理的。的确,并不是哲学才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更强调批判性推理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数理化,有些学生对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抱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哲学教育将有助于自己本科之后的专业学习。[8]也许有人不打算攻读研究生学位,希望本科毕业之后找一份好工作。如果抱着这样的愿望,那他最好不要读哲学专业。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仅仅凭借本科学位就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那么,研究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研究什么以及如何研究哲学存在密切联系。在学科门类日益细化和专业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企图通过研究哲学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是哲学工作者的一厢情愿。因此,哲学工作者应该研究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例如,同一性问题,身心问题、认识论问题等,同时,要积极研究新出现的且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热点问题,例如,堕胎、安乐死、核技术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等。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根本性问题,诸如“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性与天道”“转识成智”等都是哲学家建构起来束缚自己的思想城堡。如果把这些构造物作为终身研究的对象,那么,取得的成果将无异于文字游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哲学研究仅仅是在罗列别人怎么说之后加上几句简单的评论,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将只能是教科书的翻版。[9]

哲学研究与其他所有学科的研究一样,都在化解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推进人们的认识进程。对此,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士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借助历史上哲学拥有的地位或一些故弄玄虚的说辞人为拔高哲学研究的地位或吹捧哲学研究的价值。哲学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关注的领域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完全一样。哲学研究一般采用纯粹理论推理的方法,对实验及其数据不太重视。但是,这种现象现在正在发生改变。

3.2哲学如何为

如何学习哲学与如何做哲学存在密切关系,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做哲学研究,而开展哲学研究需要通过学习哲学来奠定基础。关于如何学习哲学,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哲学定义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习方法。有些主张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有些主张学习经典原著来学习哲学,也有些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哲学。[10]那么,哪种方法最合理呢?这需要对上述观点进行逐一考察。

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是我国高校迄今为止普遍采用的方法。近年来,许多哲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指出这种方法的弊端,并反思其合理性。但仍有学者支持这一主张,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和武汉大学的赵林就认为,我们通过学习哲学史,就逐渐拥有了一种哲学素养。凭借这种哲学素养,我们能够迅速洞察一种陌生观点或思潮的要点和本质,并给出自己的评价。朱志方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承认学习哲学与研究哲学需要一些哲学史功底,但仅仅学好哲学史并不等于学好哲学。学习哲学史既不是学好哲学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因为学习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之外,还要学习逻辑学和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实际上,有些著名的哲学家并没有学过哲学史,例如,老子、泰勒斯、维特根斯坦等。[9]

对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进行反思的另一条路径就是对通史性教材的批评。以往学习哲学就是学习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外加一些哲学理论。而对哲学史的学习采用统一编撰的哲学史教材,这些教材将哲学原著当中的部分内容抽离出来,按照一定的编写体例编排在一起。原本以为通过学习这样的哲学史教材就能掌握哲学史上的主要内容,现在看来,这种学习方法脱离了哲学家研究哲学问题的历史语境,并对具体观点作了片面和孤立的解读。

因此,有人主张通过学习哲学原著来学习哲学史以及学习哲学家本人真正的思想。这种观点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但也有不同意见。徐英瑾认为,哲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多少哲学史知识,而在于掌握开展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方法。他不仅批评国内把哲学教育当作哲学史教育的做法,而且批评通过直接阅读经典原著来学习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做法。他把后者称作以“经典阅读为纲”的教育模式。他认为学生一开始学习哲学就直接接触经典原著有四大弊端:一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哲学专业在内的大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史知识比较欠缺;二是不能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三是不能给学生提供哲学训练的教育空间;四是不能满足哲学教育事业的各种社会需求。[10]

那么,到底如何学习哲学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取消中哲、西哲、马哲之间的分割,以哲学问题为纽带整合各学科的思想资源。其次,改变以哲学史加哲学原理通论的教材体系,引入国外主流大学通用的哲学教材。再次,打破哲学与伦理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界限,把形而上学、心灵哲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以及科技哲学统统融入整体的哲学框架之下,打造宽领域、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又次,废除原来以学习和掌握哲学史知识或哲学家本人思想为核心的学习目标,确立以哲学问题为纽带、以训练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学习目标。最后,学习哲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能读懂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而是学会做哲学研究,更进一步就需要了解并逐步参与哲学共同体的学术活动。

基于以上对哲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学习哲学的回答,就比较容易解答如何做哲学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首先,做好哲学研究要选好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某某人的思想或学术渊源,也不应该是某本书的版本或学术价值等,更不应该是某些哲学家或学派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哲学问题,也就是具有哲学研究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好,但哲学解决不了,其他学科能很好地解答,那么就应该交给其他学科。有些问题是哲学问题,但历史上的哲学家已经给出了成功解答,现在就不能拿来继续做重复研究。真正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既包括哲学史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且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也包括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具体做研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与自己能力和成果形式相匹配的研究对象,切不可贪多求大。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许多这样的文章:要么通篇就是针对某研究对象,张三持有什么观点,李四是怎么讲的,最后加点作者自己的简单评论;要么就是张三在本体论方面有什么观点,在知识论方面有什么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什么贡献,最后强调张三的思想多么伟大、多么重要。显然,这样的文章不是在做哲学研究,而是开展思想史或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的文章必须采用论证的方法。在做哲学研究的时候,研究者要围绕某些哲学问题,分析各种观点及其论证过程。当有些观点和论证存在问题时,就找到了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反对或完善这些哲学观点的突破口。选好对象之后,研究者要找准原来论证的不足之处,设计更为完善或全新的论证方案来支撑自己的主张。此外,要设想不同立场的人会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提出什么样的批评意见,这是完善自己研究成果的最好机会,也是审视自己观点的重要环节。

再次,使用清楚明晰的叙述方式。试想如果一篇哲学论文,通篇是全新的术语和概念,作者的观点不突出,支持其观点的论证不存在,甚至还出现内容之间不一致或不融洽的现象,那么,这样的文章有人愿意看吗?学术界有些人为了突显自己的聪明和高深,写文章故意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词和长句子,试问这样的成果又有多少受众呢?因此,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也为了更多人能读懂自己,我们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用清楚明晰的叙述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国际通行的论文写作模式,把自己反对的观点和论证结构、自己主张的观点和新论证结构以及对潜在批评的回应分层次、一步一步说清楚。那么,如何衡量自己的文章是否通俗易懂呢?最简单方法就是把它交给非本专业的研究者,如果他们读懂了,就说明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是成功的。

最后,尊重国际哲学界公认的学术规范。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国哲学界对国际学术规范的理解还不到位、执行力度还不够,甚至还存在剽窃、抄袭、胡编乱造等恶劣现象。[11]我国哲学界要走向世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学术规范。具体来说,在论文的写作层面,主要观点要创新、语言表达要准确、逻辑论证要充分、学界动态要追踪、引用文献要恰当、引证标注要规范。在成果发表层面,应积极采取匿名评审,鼓励合情合理的学术批评活动。在学术管理方面,应强化学术团体的主体地位,完善管理学术研究和开展学术交流的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哲学研究活动健康发展。

[1]张东荪,左玉河.科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6.

[2]干春松.哲学是什么?[J/OL].http://www.aisixiang.com/ data/21222.html/2008-10-07.

[3]吴根友.简论陈修斋先生的“哲学无定论”[J].武汉大学学报,2011,(6):19-23.

[4]高捍东,高艳丰.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指向哲学本身的几点 “思”[J].湘潭大学学报,2008,(1):127-131.

[5]黄颂杰.现代社会中的哲学教育[N].文汇报,2007-02-11.

[6]潘德荣.何谓哲学?[J].哲学分析,2012,(2):146-158.

[7]黄枬森.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11,(5):5-9.

[8]The Study of Philosophy in Law Schools and Top Law Schools[J/OL].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http://www.philosophicalgourmet.com/lawsch. asp.

[9]朱志方.哲学不是哲学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3):104-108.

[10]徐英瑾.经典阅读,还是论证训练?——对中国的西方哲学教育的反思[J].学术月刊,2010,(6):35-42.

[11]俞吾金.一个虚假而有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解读[J].复旦学报,2004,(3):27-34.

责任编辑文嵘

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09

B014

A

1004-0544(2015)10-0050-06

崔治忠(1979-),男,甘肃临洮人,哲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学
“超学科”来啦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就是哲学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