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日用是中国新哲学建设的突破口

2015-03-17张春楼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安徽合肥230026

理论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日用轴心中华文化

□张春楼 ,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哲学部,安徽 合肥 230026)

百姓日用是中国新哲学建设的突破口

□张春楼 ,刘仲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哲学部,安徽 合肥 230026)

在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全球化背景下,新轴心时代的火炬已经点燃,矛盾、危机与和谐、觉醒共存,中国哲学再创造必要而紧迫,聚焦点在理论创新,落实点在百姓日用。哲学日用化或回归生活世界是新哲学建设关注的突破口。新思潮形成新哲学历程艰辛,困惑颇多。历代哲学人在理论与实践的接口彷徨、呐喊与挣扎,不断地进行哲学重建和理论践行。哲学的理论创建和大众普及在当下中国双双滞后,这是深化文化改革面临的两大挑战,需要坚持不懈地跨界探索和大众实践。

新轴心时代;中国新哲学;再创造;百姓日用;跨界亲证

意识回应存在,存在掀起思潮。社会发展的趋势呼唤新理论的指导,以避免政局混乱、生产率下降和生活质量的滑坡。全球发展的不均衡,不单是经济,也表现在哲学、宗教、科技、文化和艺术。哲学是回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最强音。中国的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科技进步和民众需求等都有其特殊性,中国新哲学所要回应和预见的必须是全球背景下的复杂国情。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思想跟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也钳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和平发展。而今,在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全球化背景下,新轴心时代的火炬已经点燃,各种矛盾、危机与觉醒接踵而至,中国哲学的再创造迫在眉睫。因而,哲学关注百姓日用、回归日常生活是当代哲学关注的焦点,也是建设中国新哲学务必重视的新方向。

1 哲学日用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知识不同样式的哲学、宗教、科技、文化、艺术都必将永远与人的生命和日常生活相随。因此,哲学不会消亡,只会新陈代谢,与时俱进。人类在新轴心时代所处的环境已大大不同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期”,两千多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其蕴含的矛盾仍然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问题,只是表现特征产生差异。哲学的每一次超越都历经危机、觉醒与再创造。伴随科技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冲击,20世纪发生了后形而上学转向,哲学开始深入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生存。人本主义哲学聚焦人类自身,倡导哲学“要回到日常生活”,把“此在”人类放在“日常性”中探讨人的存在、意义、情感和意志。卢卡奇、葛兰西、哈贝马斯等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试图让悬空的思辨哲学回归日常生活,他们把思维的半径延伸到漫不经心的日常行为、琐事生活,经高度理论化之后抛向社会。哲学家要关注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正确地走向生活的素朴性回归”。[1]从而,人们的潜力得以彰显,看到日常生活新形象,领略日常生活新价值、新方式,枯燥的哲学变得丰满,盲目而凌乱的生活变得系统。关于哲学回归人类自身和日常生活,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里突出哲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人们“学会生活”、呵护人性、关爱生命;萨特主张哲学要关注一切人和一切人的日常生活,忽视日常生活就是消灭个别性和世界的丰富性。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视域也开始紧跟时代步伐,投入日常生活,关注生命之美,身体的智慧潜能以及人类之爱。

在我国,哲学的日用化意识和程度很弱。中国哲学正沉浸于徘徊而彷徨的现状:学界“注经论史”的“经学式”研究铺天盖地,参考文献越列越长,原创性观点和著述却难以寻觅,“新理论”建设浅尝辄止,批判的多,建构的少,献媚和屈服权威的译介常常挤垮稚嫩的思想幼芽,指向“百姓日用”,适合大众化的更是寥寥无几。哲学不只是哲学家的专利,如果哲学的“文字只为极少数人掌握、运用,而绝大部分民众都不可能接受那怕是最低限度的教育,更不可能作任何深入思考、反省。显然‘哲学家’那种抽象的理性思维和论辩是不可能及于社会深层的”。[2]广大的民众“如果没有哲学那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都无法前进”。[3]哲学教育也面临生存危机,“大智慧”贴上“小学科”的标签,其生存与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学者到大众存在道道壁垒。当前哲学在民众中现实地位的下降也正反映他们对日用化哲学的需求,这是一种挑战,哲学工作者必须应战。事实上,当今学术界面对新轴心时代迎面而来的诸多现实问题,往往一筹莫展,即便拼凑成堆的理论材料,在现实面前常常屈服于权威与利益。归根究底,在于缺少驾驭现实的理论框架和展示思想的通畅舞台,缺少亲民、亲证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视阈。中国从来不缺少雕虫小技,缺的是画龙点睛的“大智慧”,而真正能解决此难题的关键是以创造为切入口跨界域、跨学科构建新哲学。

2 新哲学建设的历程与研究困惑

新思潮形成新哲学都是历经艰辛,面临种种困惑。历代哲学人无不在理论与实践的接口彷徨、呐喊与挣扎。当下,瞩望新轴心时代,哲学人不断觉醒,继往开来,试图再创新哲学、普及新理论。我们回顾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选取代表性的哲学重建,几乎可以还原艰辛的重构历程和诸多困惑,也感受到当下再创中国新哲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哲学从先秦到魏晋,其重心主要专注于人生意义的社会伦常,后经过与佛学的长期激荡融合,实现了一次超越,以终极关怀价值系统为归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在宋明理学之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初现端倪,只是中国没有觉醒,“被全球化”的遭遇接踵而至。中国人仅仅依靠回望轴心期的思维积淀难以应战科学技术装备的世界变迁。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地主阶级改革派“尚变”、“重行”,资产阶级改良派夸大“心力”作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唯物主义 “知难行易”说等传统哲学不足以指导救国救民斗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迫使国人引进西方哲学,也为以后铺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哲学思想界不断论战,学术界或骂完祖宗骂洋人,或崇洋媚外、怀旧复古,在“抛弃”与“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极漩涡里挣扎,但新理论建设却为数不多。即使一些学者投身新理论探索,也常常陷入非主流或后继无人的青黄不接境地。上个世纪的两次论战都未能实现中国哲学“新范式”的重建。今天以科技为主动力的全球化世界,社会各方面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关系被拉断、撕裂,解构或建构的周期也急剧缩短,天地人之间的矛盾相互交错,多元化、跨界性、大众化特征日益彰显,各种危机此起彼伏,先知先觉者所建立的传统理论在跟进和超越现实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哲学试图以不同的身份或脸谱介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心灵深处,可是支点晃动、半径不足、刚柔不济,一次次蜻蜓点水或浅尝辄止。哲学共同体在扑捉、加工和创造新理论的隘口,局限在各自狭隘的研究圈子里挥霍品种单一的原材料,高傲地无视新轴心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思想暗流,习惯性地忽略流行语、校园困惑、视觉污染等看似琐细的变换,甚至绕开敏感地带。如此残缺、碎片化的世界观,注定凝练出一孔之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火焰和先锋。现实中我们常常将其简单换算成马后炮的“工作小结”或是亡羊补牢的忏悔。当代变革越发深刻剧烈,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问题恰恰是再现西方往事,也有不听祖宗话的悔恨。我们不能在指责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被编入部落主义的阵营。全球化时代,主动和被动的全球化,结果没有太大差异,但付出的代价却大相径庭。今日的世界不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而是文明可以共生,其条件是需要对话,跳出圈子进行文明地对话。跨越古今中外的思想栅栏,穿透科技与人文的壁垒,促成大众与学者的牵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本应是哲学的结构性需要,然而,我们所领略的是现象的无休止解读。当代新道家、新儒家的思想冲击波也曾一度振聋发聩,融会“中西马”、综创新哲学、关注日常生活的呼声也时常萦绕耳边,但是哲学天空仍旧不是晴空万里。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科技发展和思维革命,哲学界不能囿于一隅、固守传统,或只炒作热点,考辩琐细,“注经论史”,而要全景性地为新轴心时代指出危机的根源所在,提供实实在在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举措,教育民众,武装决策群体,回应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然而,当下问题扎堆,与日俱增,困惑接连不断。看教学:照本宣科、专业割据、博士不博;看科研:学阀林立、论文经济、八股文风;看管理:标签意识、学术干预、家长作风;看理论:自说自话,拼凑有余,建构不力;看实践:脱离群众、不越雷池、纸上谈兵。如此这般,需要我们全面觉醒,走出困惑。

3 日用化是建构新哲学的突破口

哲学思想的演进,集中反映和引领时代的变迁。其研究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发展至今,哲学已经发生过若干次转向。新轴心时代的哲学业已转向关注政局的波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人之生命质量的提高。人类处理矛盾与危机,探索走出困境的路径,反映在哲学上是开始研究人之世界与世界中人,把论证哲学日用化作为构建新哲学的突破点。哲学越来越把探寻百姓日用视为哲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对接点,百姓日用也是哲学发展的起点和归宿。

追溯新哲学建设的先哲夙愿,发现哲学是人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回望中国的哲学思想演进,我们不难发现利益群体的愿望和思想都不同程度地镶嵌、贯穿或覆盖于哲学。自从原始的神话思维,历经先秦的百家争鸣、汉唐的三教相继、宋明理学以及近现代救亡图存的理论探索,从未离开人的生存问题,差异就在人字的“大写”与“小写”。西方的哲学发展也是如此,只是发展的路径不同而已。

现当代关注哲学重建的呼声越来越响,早在1935年,张岱年先生就在《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一文中深刻指出:“现在中国人的思想,或则依傍古人,或则追随西哲,有独立的气魄的,实在太少了。但文化之重建,须先有思想之独立,而如欲思想独立,必须有哲学之创造”。[4]其实当我们这辈人拥有这个世界的时候,“下一辈的人已经在时间的子宫里形成”。[5]“中国能不能建立起新的伟大的哲学,是中国民族能不能再兴之确切的标示。而如想创造新的哲学,必须先认清现在中国所需要”。[6]张岱年先生还给出中国新哲学的四个要件:一是能融会中国先哲思想之精粹与西洋哲学之优长以为一大系统,二是能激励鼓舞国人的精神,三是能创发一个新的一贯大原则,四是能与现代科学知识相应合。即:融会中西—激励精神—创发原则—回应科学(简称“中国新哲学四要素)。

现实瞬息万变,当下构建中国新哲学不能囿于张岱年先生的四要素,要继承,更要发展。一要着力跨越时空,融会古今中西;二要怀揣阴柔之气,指向刚强精神,彰显“自强不息,生生日新”;三要跨界思维,找准连接基点,一以贯之;四是回应科技发展,瞻前顾后;五要知行合一,跨越理论与实践之界,跨越中外之界、古今之界、人文与科技之界、学者与大众之界,达至无界而界,思维互补。也就是说,在以创造之道为核心的动态过程中会通东西、现代传统、科技人文、大众精英,又在会通中立足于人之生存发展、日常生活,从而兴起中国哲学再创造。

哲学迫切需要从个别走向普遍,从书斋走向社会大众,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婢女成为精神向导。当今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全球意识观照之下的多元文化对话、学科相互渗透、精英哲学与大众哲学相结合的新时代。“中国哲学必须在发挥自身固有的内在精神的同时大力引进西方哲学,以便跟上当前世界哲学发展的总趋势而成为新轴心时代的哲学重镇”。[7]有史以来,人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完型,其本质的主体化和对象化过程具有双重意义:“它是主体持续客体化过程。同时,它也是个人借此被持续地再创造的过程。在无穷无尽的客观化过程中,个人被塑造与对象化”。[8]我们已经分享全球化的红利,但没有充分获取哲学思想的力量,人们往往急功近利、浮躁浅泛,关注物质和经济,遥望文化和精神。当面对问题,犹豫不决或束手无策,即便给予回应,也是驻足现象,忽视构成。着手中国新哲学建设务必瞄准百姓日用进行跨界研究,人们只有跨越画地为牢之界——其实世界本无界,方可大写“天地交而万物通”的日用化、实用化、普及化的“人”之哲学。

4 哲学理论走向百姓日用的实践探索①参考中华文化大学网(主页: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宣传资料。

哲学不是权贵或专家的专利,哲学走服务大众之路是人类长期的梦想与追求。苏格拉底将哲学从 “天上”拉回现实,倡导“认识你自己”;孔子曾周游列国,兜售思想、教化百姓;王艮也曾开创泰州学派,弘扬百姓日用之哲学,并身体力行,跨界传播。而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的学子与大众同修的 “中华文化大学”,可以说是哲学走向百姓日用亲证的一个新探索。

不同于一般进行泛泛讲座的论坛、讲堂等,“中华文化大学”的办学理念、宗旨、定位,特色鲜明、系统完善。中华文化大学的活动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中华文化大学堂、中华文化大学网、中华文化大学视频课程和中华文化大学QQ群。从活动团队的内在教学理念、传播方式和外在的力量支撑都一一蕴藏中华文化大学的巨大活力。“中华文化大学堂”秉承古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宗旨和自身“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的定位。中华文化大学的创办与发展,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联办;由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克立学部委员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中华文化大学有着灵活的传播方式,在四大活动平台上,形成基于“大学与社会结合、学子与大众同修”的“有形学院”与“无形学院”互补的新颖传播模式。如:既有每教学周三上午的中华文化基础课程,也有每月第三周日下午2点30分在中国科技大学水上报告厅举办的大型中华文化讲学与文化演出活动,更有中华文化的网络在线课堂以及QQ群的文化交流等。凭借这四大平台,中华文化大学惠及无数学子与大众,从十几岁少年到92岁的耄耋老人,从目不识丁的合肥市民到专业知识深厚的博士生。中式的通识文化大学与西式分学科的专业大学结合,这必将成为中西教育结合的一种富有深意的探索。

自2010年创办以来,中华文化大学就植根 “中华”,重点不是分科知识学习(外学),而是人生境界的修行(内学),旨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华文化大学始终坚持“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的办学定位,在目标上“守明德悟道之向”,在理论上“走综合创新之路”,在实践上“行百姓日用之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彰显特色,如面向校园学子和社会大众免试免费开放的公益性,知行合一中华文化精髓的亲证性,“慢炖式”持续学修文化精髓要义的系统性,关注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创造性”,致力东方与西方、科技与人文、古代与现代、学者与大众的会通性,“讲”与“学”结合的互动性。

中华文化大学的创办富有新意,体现在网站的打造、徽标的设计、传播方式的优化。首先是富有新意网站的打造。新意的网站打开了全新大学的视窗,展示凡圣同修,百姓亲证,“先觉”觉“后觉”,找回被暗淡的理想,复燃熄灭的创造热情,弥补“分科知识”的单调,寻觅“安身立命”的大道。“中华文化大学网”开辟的网络课堂,是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普及为目的,向所有爱好中华文化的各界人士开放的新型学修家园。“看客”有感而发就成“参客”,“参客”同修就成了中华文化大学的“主人”。中华文化大学网会聚两大焦点:一是理论顶天:张岱年先生指出:哲学是天人之学,综合创新理论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二是实践立地:以大众参与为根本的中华文化普及新路探索,加强建制,学院认证和骨干培养。追求理论高度也着力实践深度,努力做到“天高地厚”。其次是完美徽标的设计,[9]可参见中华文化大学网主页: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从色彩内涵来看,徽标中用四种颜色象征中华文化悟道途径的“四大互补”:即社会人伦之道、天地自然之道、身心自性之道、生命创进之道的互补。亦象征中华新文化探寻的“四大会通”。从结构内涵来看,徽标中“四象”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旋转:向里旋转,“四象”会通于徽标核心处的小圆(象征道体);向外旋转,“四象”朝四个不同方向扩散(象征道用)。其意境取自《易传》,《易传》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中国古代哲人理解,道(太极)是万物之本,也是人生之至。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是知本达至,道通为一。按照《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即知本,“止于至善”即达至。中华文化大学秉承并发展古代“大学”崇高的宗旨,走综合创新之道,行百姓日用之学。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目标是:叩启真的心窗,探寻善的家园;追求美的境界,觉悟创的人生。

5 结语

哲学不能珍藏在象牙塔中,不能局限于学者专家的对话,哲学要走出校园、书斋到百姓日常生活中。迈不出这一步,哲学必将枯竭。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不断突出,系列危机日益凸显,人类也在全面觉醒,新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潮即将席卷全球。新轴心时代与公元前的轴心期有巨大差异,新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再孤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互开放,交错并存,人类面临的难题性质也在发生变化,精神生产从积累型的理性文化转向侧重消费的后现代主义,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别于雅斯贝尔斯概述的古典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再创造在以往阶段已多次坐失良机,如今必须抢抓机遇,其突破口就是理论创新与百姓日用结合,跨越各种人为界碑,融入多元化世界。这些方面的努力,汤一介对新轴心时代的呼唤,成中英对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呐喊,吹响了哲学理论创新的号角。再造中国新哲学,首要是哲学共同体要健全新轴心时代意识,才能理性建构。对于新轴心时代的呐喊系统研究,目前还不成熟,其中天主教神学家卡曾斯(Ewert Cousins)和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研究团队的成果具有启发性。在他们和其他一些思想家的基础上,我们整合了新轴心时代的意识特征,主要是:跨界与全球化意识、生态与生活化意识、女性与他者意识、非实在论意识。然而,即便意识不断增强,哲学的亲证之路也是艰难而漫长,需要动员民众、坚持不懈地跨界探索。跨界探索需要明确的目标、强大的跨越能力和满腔的激情,首要是群体性地相互跨越自我心灵的篱笆墙。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A].胡塞尔全集:第六卷[M].德文版,1976.59.

[2]陈方正.论“轴心时代”的“两种文化”现象[J].江海学刊,1999,(1):83-87.

[3]W·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

[4][6]张岱年.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J].国闻周报,1935,12(13):4-8.

[5]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8.61.

[7]汤一介.新轴心时代哲学走向的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4):1-4.

[8]A·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2.

[9]刘仲林.中华文化大学徽标解义[EB/OL].(2012-12-11)[2015-06-5].http://zhwhdx.ustc.edu.cn/ zhwhdx/news/detail_145592.htm.

责任编辑文嵘

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07

B262

A

1004-0544(2015)10-0039-04

贵州省贵阳孔学堂2015年度课题研究重大项目(kxtzd201501)。

张春楼(1973—),男,江苏沭阳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博士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副教授;刘仲林(1948—),男,河北乐亭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日用轴心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CFRP和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矩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以文化为轴心,睿智教文言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