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瑟·米勒剧作的生态意蕴

2015-03-17王艳玲

关键词:米勒人类生态

王艳玲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美国戏剧文学的历史较短,但却创造了令世界剧坛震惊的成绩,为世界剧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出现了多位戏剧大师,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剧作。阿瑟·米勒(1915—2005年)就是美国剧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书写着美国戏剧的辉煌。作为一位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他以《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等批判现实主义剧作获得了国际声誉。在这些剧作里,米勒推崇理智和人性,对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尽的嘲讽。他立足于美国社会现实,把上世纪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环境、道德、人性、婚姻、家庭、政治生活、宗教等)搬上舞台。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剧作家,认为戏剧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这项事业“使人类或应当使人类更加富有人性……应当表达整个社会的愿望,应当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崇高至上的意义”[1]29。米勒一生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戏剧,为此,他被美国著名剧评家马丁哥特弗里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2]45。米勒的许多作品贯穿着他对社会和人生强烈执着的探索精神。正因为米勒对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精神,他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米勒一生获奖无数,与中国戏剧的交往甚密。他曾两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还在北京亲自执导了他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一、生态批评理论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文学批评是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挖掘其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思,从而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为缓解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参照和理论启示。……生态文学应致力于文明批判,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及思想文化根源[3]37。二十一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在人类面临着全面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大背景下,文学研究开始注重作品中所隐含的以及作家本人通过作品表露出来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关系。但在美国戏剧领域,生态研究却显得无声无息,这与当下全球普遍的生态关怀背道而驰。对阿瑟·米勒本人及其作品的生态研究更是少有人论及。仔细研读米勒的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浓厚的生态思想,而这一点尚未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角度挖掘米勒剧作中的生态意蕴,旨在展现米勒对社会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深切关注、尊重并善待自然的独到的人文关怀以及期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崇高理想,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然回归,同时也给当代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重塑人文精神以启示。

二、阿瑟·米勒剧作的生态意蕴

米勒生活在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高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至上、超前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了美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显然,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地违背自然规律,控制改造生态自然,奴役自然,迫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过程。在一个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愈演愈烈的时代,米勒在作品中一方面表达出对城市之外的乡村风光的无比眷恋,另一方面也对人类当前的生活模式表达出了本能的担忧。米勒的一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的重建、越南战争、美国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美国及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他对战争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物质社会中人的精神的物化和异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担忧都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他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态思想、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倡导建设精神生态、主张精神文明与自然文明良性互动的作家。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关怀

米勒对工业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揭露和批判了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工具性掠夺和严重污染、工业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问题。如剧本《推销员之死》《不合时宜的人》《美国时钟》等。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使得人类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存在,人类开始工具性地利用自然,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掠夺必然带来自然的污染,加速生态危机,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

在剧本《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米勒再现了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导致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惩罚:昔日绿色的原野被喷吐着黑烟的工厂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所取代;昔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一去不复返;文明的进步和物质的充裕没有给人带来幸福感的提升,相反,却使人心力交瘁,精神萎靡。在剧中,推销员威利·洛曼时常回忆自己年轻时跑生意的途中看到的茂密的林场、芳香的鲜花,如今树林和鲜花都被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人们把一个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给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见阳光的摩天大楼。人们虽然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摩天大楼里,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幸福感,感到连一口新鲜空气都呼吸不到,对以洛曼为代表的、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合时宜的人》(The Misfits)描述了盖和基多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去泡吧、泡女人,多次去群山之中套野马和野牛,然后拉到城镇上去卖钱。他们已经套了一千多匹野马,致使大山里的野马几乎灭绝了。而每次他们使用的工具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飞机和汽车。代表工业文明的飞机和汽车与风景优美、环境秀丽的内华达群山显得多么不和谐啊!这是米勒对人类文明对乡野自然环境侵略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美国时钟》(The American Clock)是一部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社会问题剧。剧本再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灾难到来时美国社会的悲惨景象。剧本中出现的股票市场交易、黄金买卖、钻石与珍珠饰品、汽车与游艇、公寓楼等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过度消费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人口猛增,一座座公寓大楼拔地而起,成千上万加仑的牛奶被白白倒掉,仓库里堆满了小山似的滞销商品,大街上垃圾成山,并且散发着恶臭。这一切都说明了城市文明所倡导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对大自然的无止境索取,从而造成生态失衡。城市容量的过度增加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已超出生态平衡的极限。人本应与自然进行平衡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处在生态平衡的生存状态。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短短一个世纪就毁坏了人类千百年来栖息的自然家园,使人远离了本真自然。剧中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爸爸到了布鲁克林,又有什么可干的呢?他一向不喜欢乡下。”“如今布鲁克林的西红柿没那么多了……人家现在正开始盖公寓大楼呐;几乎一点儿都不像乡下了。有些街道简直连一棵树都没有了……”[2]634-635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物质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将使人类无家可归;自然对人类也没有了昔日的慷慨,因为自然已经筋疲力尽,无力满足人类的需要。大自然的无奈,人类的可怜、可气,寥寥数语便跃然纸上。看到这一幕,恐怕没有哪一个有良知的观众不为之动容,不为人类对自然的盲目索取而扼腕!这里米勒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担忧,更有对人类未来的深深思索。鲁枢元教授的话可能最能表达米勒在该剧中企图表达的思想。他说:“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性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原本质朴的心。”[4]235

米勒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典型地打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烙印。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描写大自然的多样性与主体性,米勒批评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非正常状态,并能设身处地从自身做起,寻找人类与自然关系异样的原因。他们是已经意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的代表,并希望人类能够从思想意识深处认识到人类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失当,希望从自身做起,重新审视和端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不合时宜的人》中,当洛丝琳看到三个男人基多、盖、普斯要去杀害野马、野牛时,心里痛苦万分,竭力阻止他们,最后拼命把盖逮到的野马放回了大自然。在这里,洛丝琳充当了自然保护神的角色,反映了米勒的生态保护思想,同时也流露出生态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做斗争时的无奈与艰辛,毕竟后者的存在已有千年,并且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石。所以,彻底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道路也必将和洛丝琳的故事一样充满了艰险。

(二)人与人关系、人与自身关系的生态关怀

米勒认为,在商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类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变成了一种冷漠的商品交换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疏远、人与人的疏离和人内心的精神危机。人类的盲目消费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无情地剥夺了后代人对资源消费的权利,人为地制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仔细阅读米勒的剧作就可以发现,米勒的生态意识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消费文化的反思方面。他不仅刻画了现代社会中消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也指出了消费所导致的人类精神空虚与幸福感的丧失。剧本《推销员之死》《代价》《两个星期一的回忆》《不合时宜的人》和《美国时钟》等刻画了对物质、金钱和爱情的过度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影响,批判了人放纵欲望所带来的危害。

在《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虽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是家里的各种大品牌电器一应俱全,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烤炉、燃气灶、雪佛兰轿车,等等。否则,他的家庭就有可能不被社会所接受,他推销的商品可能因为所驾驶汽车的廉价而无人问津,他的家庭也可能因为没有体面的电器而遭周围邻居的鄙视。为了生计,他必须冒充土豪,不断地购买这些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商品符号,以保证自己和家庭为社会和他人所接纳。所以,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推销员,他还是期待钱越多越好,希望两个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去实现他所未能实现的“美国梦”,将富有的邻居比下去。他总是期待能像他的哥哥本那样,一头钻进原始森林,找到钻石矿而一夜暴富。这样,就可以住上更好的公寓楼,买到更好的汽车,拥有更多漂亮的女人。他无止境地追求的“美国梦”成了奢侈消费和异化消费的象征。具有洛曼这种心理的人在现代社会不胜枚举,他们在为争取某种身份符号而活着,说到底,他们在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活着,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只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逐日增加,地位能够逐日提升。可见,很多现代人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消费的机器,曲解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与人性渐行渐远。这是对无所不能的人类一个莫大的讽刺。

米勒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担忧。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工具主义”与“金钱至上”的思想所笼罩,彼此间丧失了理解与关爱,甚至家庭亲情也是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米勒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普通人的家庭关系。米勒笔下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病态: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仿佛都存在着诸多矛盾。就拿家庭内部亲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彼此之间往往充满敌意。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爱的能力的丧失,又何尝不是社会生态失衡的表现呢?

剧本《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由诗意人生的追求转向对物质主义也就是“美国梦”的追求。这种对物质和名誉的过度追求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父子亲情冷淡。为了追求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在生意场上,人们恶性竞争,毫无人情可言,新老板霍华德·瓦格纳唯利是图,毫不顾念威利往日的功劳和现在的可怜处境,一脚把他踢出公司。威利认为人口膨胀是罪恶的根源:“就是人多了!这个国家就要毁在这上头!人口失去控制,竞争激烈得让人发疯。”[2]29

《撒勒姆的女巫》中的阿碧格为了得到有妇之夫普洛克托的爱情,满足自己的私欲,竟违背良心道德,造谣污蔑她的情敌伊丽莎白,让无辜的后者被捕入狱,受尽折磨。更可憎的是,她教唆和怂恿其他几个姑娘和她一起进行所谓的“驱巫”行动,而在这场骗局的背后则是富豪们对土地的吞并和掠夺,结果酿成萨勒姆镇的一场四百多人被关进监狱、七十二人被绞死的悲剧。通过这个剧本,米勒指出: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有些人心灵扭曲,故意颠倒黑白,歪曲事实,诬陷他人,造成了人心不和、社会不和谐的悲剧。

在《不合时宜的人》中,丈夫对婚姻、家庭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随意抛妻弃子,移情别恋于其他女人。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和压迫又让男人把自然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把自然视为敌人。剧中的三个男人基多、盖、普斯都被女主人公洛丝琳的美貌吸引,都想得到并占有她。当他们四个人来到内华达乡村的时候,看到大自然美妙的景色,三个男人内心的控制欲和征服欲骤然生出,想通过狩猎比赛来展示自己的男人魅力。他们杀死了成百上千只野马、野牛、野兔,这一残忍的杀生行为与人类文明是多么不和谐啊!剧中滥杀动物的行为、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夫妻间的背叛和不负责任终归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读者和观众乃至整个人类的深思。毕竟,夫妻爱情、家庭亲情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为亲近的感情,家庭乃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家庭成员的人格是否健全,决定着他们是否能顺利适应社会并很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两个星期一的回忆》真实展现了工业大生产时代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的下层工人的生命生存形态。该剧的故事发生在纽约市工业区一个汽车零件大货栈的发货室。工人们的生活被禁锢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发货室,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吃饭、上厕所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同时还要面临被资本家解雇的风险。他们的生活完全机械化了,没有了自由、幸福,甚至室外的阳光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他们整日机械劳作,活生生的人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这便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恶果。机械化大生产使他们疏离了自然,不得不以酗酒、泡妞、打情骂俏等无聊方式来排遣精神上的空虚和行为上的无能。无怪乎,最后肯尼思感叹:“(看起来好象诗不重要了)不行了,那些诗早忘光了,伯特。在这个使人忙得晕头转向的国家里,哪还有闲心想这种事。”[1]45在米勒看来,在人类生活被机器和高科技所控制的时代,人类将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类精神上的诗意会逐渐消失,人类的精神终究会陷入饥荒。

此外,米勒的《都是我的儿子》和《不合时宜的人》等剧本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与对人类精神带来的不和谐。

三、结语

阿瑟·米勒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而且也是一位关心社会和人类生态环境的社会学家。他作品中弥漫着的对人类社会生态关怀的思想给当前处于严重生态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有益启示。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商业化建设正飞速发展,中国经济也在腾飞。尽管这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沙尘暴、水土污染、疾病,等等。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些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假冒伪劣、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一些不良现象,诚信、关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些人淡忘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陷入了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而阿瑟·米勒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参考:要实现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建设人的精神生态,恢复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状态,治疗人的“精神”疾病。只有这样,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才能保持和谐,社会、文明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才能消灭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观,最终消除生态危机。

[1]Roudane M C.Death of a Salesman and the Poetics of Arthur Mill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阿瑟·米勒.外国当代剧作选(4)[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米勒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为什么接电话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