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叶散文创作艺术面面观

2015-03-17张凤梅

关键词:乔叶小女孩散文

张凤梅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乔叶,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小说作家。她创作二十余年,出版散文集十部,长篇小说两本,中短篇小说若干,获河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青年鼓励奖”,被评为“年度青年作家”“青春美文作家”等。乔叶的文字,总让人倍感清新自然,如沐春风。在一篇篇不长的散文中,作者通过简单但又意味深长的抒情,或是利用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启发读者,从中挖掘出一个深刻的哲理,给人留下无尽的哲思意味。《孤独的纸灯笼 》和《天使路过》两本散文集,前者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后者则是后来才出版的,两本书的出版时间相差十年之久,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所具有的一种哲思美。读乔叶的作品,就像在和自己的过去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着自己曾经经历过却又拙于表达的感受。下文将从乔叶的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和《天使路过》所体现出来的丰富哲理意蕴、浓厚的乡土气息等方面,分析乔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及其魅力所在。

一、富含哲理意蕴

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请别同情我》,之后,又在此发表了十几篇系列散文。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这部散文集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深刻的哲理,特别是写到了作者的童年经历、求学经历以及与自己的家人、同乡之间发生的事情,借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升华出尽人皆知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深刻哲理。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被这样的文字所启发、所感动的时候,总会用新的眼光和态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反思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乔叶散文通常是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信手拈来,在人们从未关注过的地方洞幽发微,别具深意,从中体现出引而不发的深刻哲理。作家乔叶总能用针一样的心去观察身边那些微如草芥甚至常被人忽视的小事、小感动,并能将这些星星一样的闪亮碎片,用精美朴实的语言一点一点地缝成可心的衣裙。这不是故意的描摹、故意的刻画,只因作者总能随心而写,随性而写,享受着生活,享受着文字,也享受着心灵里一切可以享受的东西。《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这篇散文初看题目以为是介绍名家小吃馅饼呢!可当沉吟其中才知道这是怀疑与信任的较量。作者去西部采风,来到了故城高昌,在这里遇见了一个卖饰物的维族小女孩哈提雅。

当小女孩亲切地叫我阿姨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要向我兜售东西,我不会买的。可小女孩依旧不依不饶地叫着阿姨,我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看着周围的事物,然而这样的冷漠并没有浇灭小女孩的热情,因此我决意买一个可以尽快摆脱小女孩的纠缠。当我准备付钱的时候小女孩却说不要钱送给你。身为一个外乡人自然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礼遇,出于避免麻烦的考虑,我还是坚持把钱塞给了小女孩。这一番美意居然玷污了小女孩对我的信任,她送我饰品竟是因为我像位老师,希望我可以带给她喜欢的书和文具。我突然陷入了沉思,是小女孩的天真善良衬托了我的戒备和冷漠,让我有了对于人生的新的思考,所以回去以后我买了一些书和文具寄往了小女孩的故乡,没多久我也收到了小女孩的来信,还有甜甜的新疆葡萄干,也才知道像我一样收到哈提雅饰品盒的游人已经有27个了,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她的前27个馅饼都已石沉大海,直到第28 个。[1]67

哈提雅收到了自己梦寐已久的学习用品,实现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也正是小女孩的坚定和执着以及对于善良的坚信,唤醒了那些早已沉睡于人内心深处的良知,让真诚与信任重新回到温暖的人间。

《母亲的纯净水》一文写到:“里面装的虽然是凉白开,价格低廉,她不得不在心里对自己说,母亲是对的。再说,喝凉白开、喝纯净水,对身体的确没什么区别。可是想到同学们一张张嘲笑的脸,她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可这里面融进的确实是无价的爱和关心体贴,比起昂贵的矿泉水、纯净水、各种香甜又可口的饮料,这母亲的凉白开竟成了无价的饮料。”[2]35文章对凉白开的解读正是对母爱的至情剖析。母爱如温暖的阳光,总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惬意。父爱则如巍峨的高山,深沉伟岸,站在旁边倍感压抑沉闷,然而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的爱和关怀全然不同于母爱,因为父亲的爱总是润物细无声,不像母爱总是温暖又直接。《父亲的请帖》一文最能体现出父爱的沉默无言以及父爱的润物无声。父亲嘴上严厉苛刻,内心则热情奔放,对子女那无声的爱和付出往往蕴藏在实际行动中。母爱若是细水长流,在家中绽放太阳的光芒,那么,父亲的爱就像高山流水,绵远悠长。生活中母爱是用来温暖人心的,而父爱则是供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品味的香茗,让我们学会品味每一个细枝末节和不易被察觉的爱和温暖,学会铭记每一个欢乐时刻,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学会珍惜。

二、浓重的乡土气息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地域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乡土民情。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而成长在那里的人也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即便成年以后离开故乡,也保留着年少时代耳濡目染的人情习俗。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如老舍的作品总带着浓浓的京味色彩,沈从文的作品总离不开从小生长的湘西世界,莫言的作品总有山东高密乡的民俗风情……[3]56当然,乔叶也总离不开她从小生长的家乡,在作品中总会彰显其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思念。这些眷恋与思念总是通过家乡的语言、风俗自然流露出来,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乔叶作品中的方言独具特色,有着浓浓的豫北方言味道。乔叶的故乡在河南焦作,这里北有太行山脉的庇护,南有黄河的环绕,被这样一个天然屏障保护着,使得方言的本土气息保存得非常完整。后来又有大批的山西移民到来,焦作的方言又融入了山西味道,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不同于河南其他地区的方言。乔叶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又为其作品的语言增色不少。下面就举几个例子,细细品味其中的特色。

(玉米)编好后就把这些金疙瘩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向阳的墙上,太阳一晒就瓷实了。(《玉米壁灯》)

淡泊的回忆诹是那样美。(《听雨》)

一位朋友告诉我有男孩追她,那男孩我也认识,极为优秀,边撺掇她。(《衣服与婚姻》)

伯母看起来是个很木讷的人,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忙活拾掇。(《有一种爱叫内补丁》)

你卖什么呀?桥头上一个脏兮兮的小女孩正在往河里扔土坷垃玩。(《人生定格记》)

乔叶作品中,这些方言词汇皆是在表情达意时的自然流露,给人清水出芙蓉的亲切感。文中的方言词“一嘟噜一嘟噜”“诹是”“撺掇”“拾掇”的使用,读来就像带着自己回到家乡与邻居老乡进行亲切的交谈,也许只有身为乔叶的同乡才会会心一笑,理解其中的深刻情谊,以及对家乡、对乡音的亲切怀恋。文中的“土坷垃”一词则是个使用比较广泛的北方方言词汇,没有具体的使用范围,意思为体积较小的土块。这一词语的使用也鲜明地表现出作家创作时受到家乡话的深刻影响。

在乔叶作品中,类似这样的方言词比比皆是,因此,作品的地方色彩变得更加浓厚。但体现其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的,远非这些方言的使用,作家还以更多的对家乡亲人和民风民俗的怀念,表达自己对故乡的追忆和向往。故乡情结早已有之,只因那是我们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早已随着光阴的流转渗入我们的骨髓。那里有我们热爱的亲友邻居,有我们从幼儿到成年的回忆,有太多不胜枚举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而乔叶作品中浓重的乡土气息与此也是不可分割的。她在《我是乔叶》一文中这样写道:“学业初成,我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回到了朴拙的乡村,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但我的目光总是跑到学校的围墙之外,我渴望从另一个高度来看自己。我深深知道,我来自于乡村又不能沉沦于乡村,迷醉过城市又必须超越城市。我得摒弃乡村的愚昧封闭陈旧狭隘和都市的轻薄浮漂浅劣虚荣,从而汲取最精华的素质,使自己有梦想而不狂妄,轻盈而有分量,清新而真实,纯净而丰富。我比谁都明白,我的成长需要很多人的血汗栽培,我的毁灭却只须我自己的轻轻一退。”[4]89所以,乔叶在创作中总能游刃有余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汲取精华,又能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亲亲土地》这篇文章能更清楚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乡村生活教会她最原始最质朴的生活原则,也给予了她最丰富最宽厚的幸福手册。因为正是家乡的这一片土地孕育了她,让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笨孩子扎根于此。乔叶在怀念故乡之时,更多的是对父亲母亲及其他亲人的思念而引发的对故乡风俗的追思。因为有了故乡的人、故乡的风俗,使得原本呆板的人变得活泼起来。家乡难舍不就是因为那里有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吗?作为乔叶的读者,她的同乡,她写到的关于故乡的每一个微妙瞬间都能深深地为之感动,进而触动心灵最深处的爱和隐忧。

《有那样一个下午》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贵人家让女儿一掷千金,小康门户让女儿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拙词讷言的农妇,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母,对我最常见的溺爱就是那个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清凉绿荫。如果是一位从小生长在城里的孩子读到这句话也许会漠然地一掠而过,但对于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绿荫,这个再平凡不过的画面背后蕴藏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和深情。烈日当头,农人总要下地浇水,喷洒农药,这是种庄稼的必修课。父母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拔草施肥,甚至还要背负四五十斤重的、充满怪味的药桶在烈日之下喷洒农药,身为孩子的我们却可以安静地坐在田间井旁清凉绿荫下看井。可是,这最轻松、最舒适的农活在父母眼里依旧是那样的沉重,他们总会忽略自己被烈日暴晒着的感觉,努力地为孩子找个可以躲避烈日的浓浓绿荫,而此刻他们却全然不顾自己已经汗流浃背晒得皮肤发红[5]117。这样一个简短而动人的画面看似仅仅在回忆母亲,回忆自己的童年,但这又何尝不是在怀念朴拙的乡村孕育出的淳朴、憨厚的人,在演绎乡村唯美伟大而又无私的亲情和爱。

《婚纱上的泪痕》记录了“我”出嫁时按当地风俗举行仪式的画面。嫁娘要在堂屋里一张铺着红布的椅子上坐一坐,吃上几个饺子,才能出门。这种风俗习惯是父母对女儿最大的祝福,因为从此刻起她就拥有自己的家,开始新的生活,能和未来的丈夫携手白头共度余生。但这种风俗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最大的残忍,因为从坐在椅子上再吃上几个饺子的那一刻起,女儿便不再是自己家的女儿,成了别人家的媳妇,再来了就是客人了,自家的闺床和饭菜就不再属于女儿,家里也不希望女孩再回来睡闺床。因为当地的风俗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再回娘家,就预示着被丈夫抛弃,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风俗,以表达父母对嫁出去女儿的绝决和祝愿。而乔叶作品中体现出的对故乡的留恋以及故乡风俗的反复咀嚼,不是故意拿着老掉牙的题材借题发挥,只因故乡的风俗民情早已融入了骨髓。

三、散文的小说化倾向

散文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定程度上正在于它能够“散”、可以“散”,“散”得恰到好处,能够容纳诗歌中常常删弃的细节和过程,令人感到充实逼真,富有生活情趣。乔叶的散文除了有这些特点,偶尔还带有小说化的倾向。乔叶创作小说之后的散文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依然富有诗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跃然纸上。这一点从《跟着爱情回家》中便可清楚地了解到。文中交待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她对他很好,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个好,他的那份早餐永远都是他喜欢的金灿灿的小米粥,电视开机的频道永远都是他习惯的中央五套,床上咳嗽时用的纸巾永远都放在他最顺手的那个位置。作者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将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镜头又到了他们睡觉的床上:他和她各偎一个被筒,她把自己这边的床头灯扭暗,他把自己这边的床头灯扭亮。他坐起来预感到已经兵临城下。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犹疑中营造着紧张但又恰当的氛围。就在这时他终于开口了,仅仅用一个“如果”开始对一向关心挚爱他的妻子发起进攻。他的提问步步紧逼,可她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显示出一丝一毫的畏惧和胆怯,更没有给他留下回旋的余地,并用自己对爱的阐释来回击他对曾经属于他们俩的爱情的亵渎,最后用理智和才情挽回了踏上迷途的丈夫。这种写作散文的手法,有起因、高潮、结局,似乎在写微型小说,但又没有微型小说那样复杂的纠葛,也没有小说那样惊心动魄的情节;像在写诗歌,但又没有诗歌那么简洁明了。这样的散文独具魅力,既融合了小说情节的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也抒发了情感,点明了道理,可以水到渠成地表达出内心的观点、文章的中心。

同时,乔叶散文中简单的对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话体结构,人物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揭示主题,升华主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样以《跟着爱情回家》一文为例。

他在兵临城下的时刻问她:“如果你是那个妻子,你会离婚吗?”她说:“他不爱他的妻子了。”回答:“是。”她又问:“一点都不爱了?”“应该是。”他犹豫了片刻:“或许。”[6]102

这简单的对话凸显出丈夫的绝决,他对妻子提出的问题妻子回答得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殊不知他的每一句话像针一样刺着妻子的心。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妻子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懦弱,或者用“假如”“如果”“或许”这样的语言去举例子来博取男人的同情,而是选择用勇敢坚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我会离婚。”她平静地说。男人沉默甚至有些吃惊,没想到会是如此的简单,要知道这么简单,他就把如果去掉了。然而少顷,他心里又不舒服起来,她为什么会这么干脆?难道有什么情况?男人在疑惑中终于忍不住发问:“为什么?”女人则说:“纠缠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没有意义。”“一丝挽留的念头都没有吗?”男人问。“心走了,留个躯壳干什么?再说,他若想留就不会提出离婚。”女人答道。紧接着男人又问:“孩子呢? 你要吗?”“当然。”女人说:“好事做到底,不给人家添麻烦。再说也不放心,都说有后娘就有后爹,那还是让孩子跟着亲娘保险些。”最后男人问道:“那他是不是可以常回来看他。”女人果敢地说:“当然,他永远是孩子的爸爸,这不会变。”于是,男人的愧疚越来越浓。[6]102

通过他们二人简单明了的对话,可以看出女人的坚韧、果敢、沉着、智慧、勇于面对现实,在丈夫威逼利诱、步步紧逼的时刻,依旧保持从容、优雅的大女子心态,并没有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败俗行为去恶战对婚姻厌烦的丈夫,而是用智慧和胆识以及大度去挽回丈夫,挽救这个濒临破败的家。这简单的对话为散文增色不少,同时这种对话体的散文格式别具新意,行文结构紧凑,与文章主题遥相呼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可否认,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在各个方面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浅至饮食习惯、行为举止,深至文化内核、群体心理。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关注焦点,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学风貌。乔叶就是这样一个作家,被誉为“一朵开在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吸收着充沛的焦作文化地气,于无声处觅弦音,向万千读者展现了其散文中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通过简单而又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以,乔叶的散文艺术可谓是丰富多彩的。

[1]乔叶.做一件终生后悔的事[J].出版参考,2005(2):52.

[2]乔叶.五颗樱桃[J].现代交际,2008(3):30.

[3]郭克秀.左手和右手的情谊——读乔叶《我的左手扶住你的右手》[J].中国职工教育,2012(5):28.

[4]乔叶.我们的翅膀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乔叶.迎着灰尘跳舞[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6]金立群.我站在桥上看风景——读乔叶的《最后的爆米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5):36.

猜你喜欢

乔叶小女孩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如果当年足够成熟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飞云江的云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