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孝德教育

2015-03-17

关键词:孝德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李 萌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忽视传统孝德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也是我国各项事业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的成败,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开展,而加强传统孝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环节。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播,而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文化传统的民族,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简朴、勇敢和智慧,缔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一系列做人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上升到理念层面,便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我国,孝道伦理自古被认为是做人的根本,如《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圣治章》又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圣治章》里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不可否认,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一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久远的价值理念可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或显得不甚合理。古代孝道文化中有不少过时的东西,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愚孝现象,我国近代思想家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都曾对古代孝道的消极因素进行批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传统价值观的某些不足而全盘否定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许多积极因素。毫无疑问,“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最基本范畴,被看作是人的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千百年来,其在调整我国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方面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主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1]244

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直面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缺失,而孝道观念的缺失更是不容忽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代有不少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盲目、观念模糊、追求低俗等倾向,这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甚至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而言,许多人认为,社会环境变化巨大,人的工作性质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孝道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论语·里仁》里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在现代社会似乎已显得不太合时宜。但是,在我国传统孝道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和发扬,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等,都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推广。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个别大学生以“啃老”为荣,甚至嫌弃经济拮据的父母;对父母不理不睬,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关爱;自我中心主义严重,肆意干涉父母行为自由等。造成这些不孝不敬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大环境上看,社会风气不够纯净,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在不同范围内流行,各种腐败现象突出等,这些都会使部分年轻人心理失衡,造成道德意识包括行孝意识滑坡。从家庭教育上看,存在无原则溺爱,娇惯过度;专断专行,缺乏沟通交流;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施加压力过大等,造成孩子自私、偏执、任性等性格或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孝道教育再跟不上,缺乏动力,甚至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也会导致这种不孝不敬现象愈演愈烈。

第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孝道文化,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与层次。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大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偏重于学习型文化建设,对品德型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力度不大,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吸收和弘扬有待加强。面对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孝德缺失较为严重的现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孝道文化教育,不仅能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品德熏陶,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与层次,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孝是一种人伦之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主要体现。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孝道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心乃至责任心,并进一步对大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关爱他人的好习惯起到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孝德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统一。孝德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其价值观念、心理追求和人格境界决定的。所以,孝虽然是一种品德行为,但这种品德行为的出发点却是由行孝者的心理品质和思想意识主导着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从心理上说服大学生。如当代大学生普遍个性意识较强,内心体验剧烈,但也面临着自我概念的不断增强与学龄较长而造成的认知能力有限的不协调局面。我们在加强孝道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维护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意识,同时加以合理引导。胡适先生在谈到青年人的孝道观时就强调:“要发展个人的个性,需要两个条件。第一需要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需使个人承担他个人生命、生活处境的责任。”[2]487“家庭如此,社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有对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的义务。”[2]488尊重年轻人的“自由意志”,其实就是让他们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如何对社会、家人负责,这与孝道教育是并行不悖的。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它与枯燥的课堂灌输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如通过孝德征文、孝道故事、有关孝道文化的影视节目观摩等形式,润雨细无声地使大家受到孝道文化的心理熏陶。

其次,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即历史的深厚积淀与文明时代的新鲜血液相统一。孝道伦理文化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积淀内容,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孝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推陈出新,所以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孝德教育,必须将孝德文化的历史积淀性与时代精神完美地统一在一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社会结构乃至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往往志在四方,事业上追求成功,生活中张扬个性。这些特点都会对他们理解和接受传统孝道造成影响。可以说,改革创新正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而改革创新就必然要使当代大学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为此,他们可能会行走四方,这会对传统的行孝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既能行孝道,又不过多地耽误自己的事业和工作,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

最后,观念疏导与情感熏陶的统一。孝道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历史属性,特别是其精神内涵和规范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属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所接触的都是现代的开放式文化观念,加上他们所受的教育亦与传统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对传统孝道文化的陌生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让现代大学生科学理解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名人讲座、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并积极接纳和发扬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涵。如果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枯燥地道德说教,其效果是难以保证的。但如果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情感熏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譬如生动的道德故事传播,宣扬孝道伦理的影视剧观摩,让当代大学生行孝模范典型现身说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孝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孝德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孝德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须在孝德教育的手段上下功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到孝道教育的最佳途径。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媒体”组合。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多种媒体组合传播的特性,其中有一些是长期以来各类学校所惯用的传统媒体,例如,校报、橱窗、海报、路牌、广播等;还有一些则是最近兴起的新媒体,主要是各类电子媒体,例如,公共显示屏、手机与掌上电脑等移动电子媒体,以及校园网站、各种数据库资源等。实践证明,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像孝道修养这种伦理文化,单靠个别媒体的零星传播是不够的,只有多种媒体共同传播,形成一定的氛围,才能逐渐形成共识,并渗透到广大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其次,发挥“自媒体”的特殊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自媒体”包括传统的自由创作的文学艺术媒体,也包括现代的一些带有个人随时随地可以发表见解、进行互动,并带有碎片化的新媒体,即 We Media,又称“个人媒体”,如微博、微信、易信、论坛等。这种新型的自媒体往往带有私人化、多样化、普泛化、自主化、电子化等特点,其信息特征既可带有个人传递的规范性,也可带有个人传递的非规范性。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文艺创作爱好的大学生,用自己所知所感,创作各种题材的以孝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爱老敬老的校园风气,提高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修养,使孝道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大学生例行孝道的自觉意识。就后者而言,其利用率、影响力、亲近性更加显著。我们可以建立一些与大学生孝道文化有关的公共平台,例如,微信群聊、官方微博等,既可传播孝道文化的内涵,也可互动解决大学生在孝道文化方面的一些困惑。同时,也可建议一些微信达人、论坛领袖等所谓的“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正视现代孝行的困境,并设法去化解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尽最大可能地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并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尊老敬老的孝道意识。

第三,创新活动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校园文化建设本身贵在创新,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孝德教育的内容,创新活动模式尤为关键。因为把一个看似老套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承给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如果没有新颖的手段和策略,有可能造成传承对象的抵触心理。从文化接受的心理特点上说,陈旧的活动模式往往缺乏刺激性,引不起注意和兴趣,还有可能引起接受对象的反感和厌恶,对于逆反心理较重的年轻人而言,尤其如此。例如关于如何引导经典孝文化著作的阅读理解,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灌输上,而应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活泼生动形式。例如,案例情景的熏染、结合个体亲情体验的征文、孝文化演讲比赛、具有孝道内容的影视剧观摩等,使大学生接受群体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无形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胡适.易卜生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孝德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