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

2015-03-17郭颍奎潘建波

关键词:理工科毕业生基层

郭颍奎,潘建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河南郑州450045)

受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教育改革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地域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指出:“各地政府和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台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作为高校范畴之内的理工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的艰苦岗位。简单来说,除了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以外,都属于到基层就业[1]。

(二)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还停留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卖猪肉还被认为是“大材小用”,学生中仍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非城市不去,待遇不高不去”“到基层就业没面子”等陈旧观念。盲目的从众心理和攀比风气,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道路,导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基层就业的比例较小[2]。随着国家的政策导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但距离期望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国家、社会、地方政府和高校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基层就业。

二、我国理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理工科院校是以理科和工科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得益于行业优势,在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理工科院校大多数专业的毕业生还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受此影响,理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价值观出现偏差,不能准确定位。他们既想实现人生抱负,又要求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标往往定位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大机关和大企业,而对人才紧缺的广大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却无人问津[3,4]。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转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择业观念、价值取向和就业渠道已迫在眉睫。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当前,理工科院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也不乏有就业困难群体,如文科专业学生、女生等,这些学生毕业时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此,理工科院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断扩展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全面就业。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熟悉社会、了解国情世情、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大课堂。高校毕业生到实践中去,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可以经受磨炼,增强本领。我们身边也涌现出许多志在基层实现人生价值的先进人物,如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夏海亮,从村委副书记、村委书记到团市委副书记,通过自己饱满的热情和不懈努力,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同时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5]。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职能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匮乏情况[6]。理工科院校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正是基层所紧缺的,如农业、水利等专业大学生,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大部分选择了机关、大企业,到基层就业的寥寥无几。因此,理工科院校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这样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四、理工科院校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理工科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活动,如求职技巧、择业观念教育、基层就业项目及相关政策介绍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让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到基层就业。同时做好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如组织基层就业项目的报名、材料审核等,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

(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理工科院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有关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并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帮助他们确立面向基层的职业意向。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理工科院校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专业性强。学校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淡化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另外,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较少,且大多形同虚设。大学生基层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较少,对基层缺乏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毕业后选择基层就业的学生也屈指可数[7]。因此,理工科院校应按照社会人才需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四)加强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国情、社情、民情、培养社会使命感、品格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它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中的积极作用[8]。但目前理工科院校社会实践的推行情况不容乐观,应培养和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鼓励和动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关键,理工科院校更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9]。

五、结论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基层单位和学生个人等方面。只有各方面共同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15年国家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理工科院校作为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充分履行其高校职能,为基层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基层发展的广阔天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才匮乏的基层锻炼成长,施展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1]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2):86 -90.

[2]董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今日南国,2010(145):5 -6.

[3]苏星海.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6):119-121.

[4]杨桂玲.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4(10):199 -200.

[5]北京大学.夏海亮:让青春在火热的农村闪光[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5):25 -27.

[6]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171-172.

[7]张军生,戎寒,李雪.浅谈高校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17-19.

[8]房欲飞.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J].当代青年研究,2012(9):35 -39.

[9]张修宇,潘建波.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138 -140.

猜你喜欢

理工科毕业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走基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