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发展促进研究

2015-03-17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

王 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人口的流动,引起城市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城市流动儿童也在逐步成为流动人口重要的组成部分[1]。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城市流动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儿童在流动中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少研究者在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从中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其研究结果令人唏嘘。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远远高出城市本地儿童。更有研究者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成绩、心理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大规模城市流动儿童的背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流动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不再是单单为了挣钱,而是寻找更合适或更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选择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多数是以下几个原因考虑。

(一)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

像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情。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流动农民选择将子女带入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流动农民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差异,因而对子女寄予了更深切的期望。可以说,生活上的经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使得很多流动儿童家庭生活在一种艰难之中。

(二)留守儿童潜在问题多

由于流动农民大多举家外出,孩子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关怀和管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许多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都具体地剖析了把孩子留在农村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把孩子放在家里面不放心,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没人管教他们;在老家的学校上学虽然很便宜、省事,但孩子就像放羊一样没人管,什么东西也学不到,要是在城市里面会好很多;虽然在城市里面居住条件差,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随时随地能见面,心里要相对踏实很多。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流动儿童家长都会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

(三)感情上的需要

儿童离开了父母,他们就会相互想念。所以,流动农民更习惯将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流动儿童来到城市生活,等待他们的是崭新的生活环境,与老家的农村生活相比,流动儿的城市生活有了很多不同口音的同学、朋友,有了方便出行的公交车,有了漂亮的景点,当然也增添了生活、学习中的很多无奈。

二、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

近几年城市流动儿童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对于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不仅是对他们能否融入繁华的城市生活的探讨,更是对他们融入城市心理状态的研究,这是社会认识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并且对心理影响很小,基本能保持着健康的心理。反之,年龄越大,融入城市生活就越不容易,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有一部分流动儿童能够克服环境问题,融入城市生活,但绝大多数仍然面临着较为复杂且多变的心理和生活问题。国内研究者对城市流动儿童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城市流动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

(一)心理上的孤独感

通过调查,城市流动儿童在社会交往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方法、烦心事倾诉的对象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异。与城里同学之间交往方式的对比得知,能和每个同学了解更深入的孩子,孤独感反而更加强烈。而流动儿童只有在形成了较稳定的同辈群体的基础上,才能减轻这样的孤独感。大范围的交友方式,并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例如,以母亲和小伙伴为倾诉对象的流动儿童,其孤独感比没有两类倾诉对象的儿童分别低了0.122和0.133个单位;而没有任何人作为心事倾诉对象的流动儿童,孤独感要比其他儿童高0.122个单位[2]。

在喜欢交往城市人的流动儿童中,孤独感强于那些不喜欢交往的儿童。与城市人打交道频繁的流动儿童,其孤独感比打交道较少的流动儿童要高。这说明,流动儿童想认识城市人的交往的频率越高、意愿越强烈,感觉到的孤独感越强烈。总的来说,与城市人接触的程度越深、次数越多,城市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就越强烈。

(二)社交焦虑感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的焦虑是由于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特征、家庭教育、学校交往、城市人交往各方面造成的。城市流动儿童中男生社交焦虑状况要比女生高,这是因为男生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活跃,导致其产生社会焦虑的机会更多。再者,年级越低的流动儿童,其在校时间少,社交焦虑状态越严重。随着城市流动儿童在校时间的增多,其社交焦虑会逐渐降低。

另外,愿意认识城市人的流动儿童比那些不愿意认识城市人的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的程度要高,与那些更愿意和来自老家朋友玩的儿童相比,更愿意和城市朋友玩的儿童,其对社会交往的焦虑越严重。

(三)心理上的自尊感

相对公办学校以及更为正规的教育,在某些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流动儿童自尊感。与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影响不同,和每个同学相处很好的城市流动儿童的自尊感是最高的。那些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儿童,其自尊感较高,而认为父母了解不多或不了解自己的儿童,其自尊感最低。父母的了解会促使城市流动儿童对自身价值产生正面的评价。

城市人交往多的流动儿童比交往少的孩子自尊感分别高0.175和0.111个单位。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城市流动儿童会发展自身特有的价值,这些价值是城里儿童所不具备的。与此相比较,更愿意和城市朋友玩的流动儿童,自尊感要比更愿意和来自老家朋友玩的儿童高0.191个单位[2]。在与城里儿童的比较中,城市流动儿童发现了自我的价值。

三、促进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办法

通过以上各方面原因的分析,积极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在现有的有关城市流动儿童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全方位地统筹协调,明确社会、家庭与学校等相关各方面的作用。

(一)首先在政府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体制机制,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办法,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全面开放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会尽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阻碍,保证农民及其子女的正常生活问题。流入与流出地的政府密切合作,积极创造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稳步、顺利地融入社会。从长远来看,要探讨公办学校接纳城市流动儿童的机制,实现在招生上一视同仁,在教学上平等对待。在教育上有所侧重,逐渐将城市流动儿童全部纳入城市公办教育的制度中来。城市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针对城市流动人口认可的租住房制度,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的稳定化。相对稳定的居住地有利于学生、学校与城市流动儿童家长之间形成稳定的沟通交流基础。

(二)在流动的儿童家庭教育方面,也应该加以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为生存奔波,加上流动儿童入学的困难,很多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由于一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根本不懂得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认为只要给孩子解决温饱问题就可以了,或者由于其他因素过分溺爱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事也不能及时管教,最终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染上网瘾,进而脱离学校进入社会,成为问题孩子。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需要用正确的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在学校教育方面,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城市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校里,不能因为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他们歧视。其实,城市流动儿童更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注。因为流动和家庭教育的缺憾,以及个别孩子爱的缺失,这些流动儿童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比较脆弱,再加上有些孩子具有流动儿童的自卑感,所以学校更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屏除自卑。首先从心理上引导他们先融入城市,熟悉城市生活,克服以前形成的不良习惯,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去接受教育。再者,让流动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有些家长克服不良的教育习惯。既让他们了解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去正确地引导自己的孩子,让流动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融入这个社会,去增强对这个城市的信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四)在社会和其他方面,也应该对流动儿童进行关注

利用“青年志愿者”、媒体等社会资源,一方面通过宣传,拨正社会上对流动儿童形成的偏见,关注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给于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对城市流动儿童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对心理问题严重的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早摆脱心理问题而形成的困扰。再者,城市里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应该采取一切措施,对城市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进行解决,不能一句入学难,就把这些适龄入学儿童拒绝在学校大门之外,而是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去帮助这些儿童解决入学问题[3]。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四、总结

总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迫切关注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教育优势,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补充,努力构建健康的教育模式,为城市流动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也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4]。

[1]段成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6):30 -43.

[2]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63-67.

[3]罗建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教育科学,2002(8):25.

[4]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6):23 -28.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流动的光
心理感受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