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5-03-17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

关键词:微课内容课堂教学

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

(湖南农业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高校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

(湖南农业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在支撑个体自主化学习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我国目前高校课堂微课教学现状,分析微课教学在某些课程应用过程中存在微课切题不迅速、传统教学以旧充新,教学手段不灵活、缺乏合作氛围、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论述改善微课教学应用效果的方法,如增加形式多样的内容、注重与课堂的融合、注重微课教学中的互动等,以期微课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高校;微课;课堂融合;教学互动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05

微课,又名微课程。微课主要以视频作为载体,记录教师讲授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和课后习题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以简短的微课视频为核心,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育方式,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微课教学在我国高校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微课教学应用效果的方法,希望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应用与发展。

一、微课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针对某一特定的知识或者技能,在遵循教学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在5~10min时间内的一段音频或视频[1]。微视频或音频是主要的载体,教师灵活运用于课堂中,学生借助现代化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自由学习。微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微课的主要特点是主题明确,目的性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利用网络,使用便捷。微课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微课应用

(一)微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微课受到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促进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主调整和控制学习进度。特别是微课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因而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微课切题不迅速,耗时长。微课时间一般长为5~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得到较好的集中,学习效果可以得到保障,是一段微课例或课例片段。而目前高校制作的微课忽略了微课本身时间简短这一特点,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情况偏多,切题方法不对,切题不迅速,讲授逻辑不清晰等,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因而,微课并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和应用。微课浓缩知识点,让老师可以讲清讲透,学生花时间较少,集中精力学习主要内容。另外,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5~8分钟的时间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2]。一般来说,微课程设计包含形式新颖、篇幅短小等特点。大学生的微课程,因为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2.传统教学以旧充新,教学手段不灵活。微课程本身短小和精悍,时间长度有所限制。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为了“微课程”而走“微课程”的教学形式,其实质就是简单的对一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截取,外包装“微课程”的新标签[3]。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看完这些微视频后并不能快速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另外,很多教师喜欢追求新的东西,将微课应用于所有的学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适用微课程。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时,“一刀切”的方式将大大的降低课堂效率。目前,高校实现微课教学应用过程中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此,微课形式还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一些微课比赛网站上的参赛作品,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出现比较多[4],制作的方式方法通常采用摄像机课堂简单的拍摄和教师讲授的形式。微课作品形式上不够鲜活,样式单一。

3.微课开发应用教学,缺乏合作氛围。如何安排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成为高校一线教师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当教师发现可用于微课教学的素材后,仅靠某教师的个人努力难以完成一份较好的微课。微课程开发设计需要一起合作完成。但目前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参与程度低,缺乏合作氛围。另外,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与校外同类学院同类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甚少。目前,高校中不少一线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主要用于满足微课比赛。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和开发微课,应该如何使用微课等方面,都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

4.微课应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移动数码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多,所以通过录制微课视频,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或者文本、音频等形式。但目前普遍存在对学生分析、设计不足的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考虑。同时,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确切需求,直接影响微课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一些教师依然带着传统教学思想来讲微课程,备课也以“教”为主,并没有转换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上来,致使微课成为传统课堂的另外一形式而已[5]。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个体差异性很大。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通过微课将教学重点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便于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内容直接学习。例如在讲授某个理论力学知识点时候,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跳过基础知识的学习,选择其他的学习内容:没有基础的需要在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前认真复习好基础知识。

5.微课摄像制作技术不成熟,影响教学效果。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除教师本人讲解演示外,还可以包括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形式出现,尽最大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国内高校的微课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课堂实录某个片段为主,而且视频播放的画面不稳定、后期制作简单等成为制约微课发展的因素之一。另外,教师授课内容缺乏一定连贯性,前后衔接不顺畅,也影响微课的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微课应用的教学效果。例如“材料力学”中的应力计算部分知识特别难,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有限,老师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也许某个学生理解能力弱,不能很好理解,这一部分就落下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将解题过程拍摄下来,视频画面清晰,配以过程解说,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可以反复去看解题步骤,就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教学应用改善的基本方法

1.微课注重内容精细,形式多样。微课不可能像45分钟课堂那样满课堂教学,需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精选内容。因此,微课以精短视频内容表现,从知识功能上细化确定属于哪一类型,便于合理应用,具体分为四类,分别是:(1)实验操作型,针对实验作解释说明;(2)课堂讲授型,针对知识点讲解;(3)课后答疑型,针对问题解释;(4)研究型,针对课题做探究[6]。

作为微课核心部分的微视频的制作技巧和呈现形式对微课的应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微课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再仅仅是某课堂的一段简单的录制视频,而是通过录屏软件、Flash 等技术制作的视频,让形式丰富多样,从而更好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针对我院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上“发动机原理”课程时候,在发动机换气损失一节讲解中,可采用一段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动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一种真实可见的情境感触。在公开示范课中采用微课教学,我院听课老师中,有30%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效果;36%的教师认为对他们的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54%的人认为相当受鼓舞。另外,微课内容也要形式多样,不仅仅是微课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例如“发动机原理”课程中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一节,教师设计制作一些关于汽油机的结构和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微课练习巩固题,课后让学习者按照微课中讲解的重点来练习。

2.注重与课堂的融合,构建完整合理的课堂。微课时间短,应当立足于现实课堂,主要讲解某个知识点。例如作为核心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课程导入、概念讲述、解题演示、课后总结、习题练习等。课堂结构需要完整,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微课与课堂整合时需要满足教学设计要求,确定学习内容。例如由于微课时长精短,如果教学内容较多的话,可以制作成多节微课,但要形成一系列,命名标示清楚。如有关《汽车构造》中的曲柄连杆机构可分为几个专题:如专题1——活塞组、专题2——连杆组、专题3——曲轴飞轮组,便于学生能有序地点播学习与规划学习进度。另外,微课的课堂结构需要切题迅速,突出课堂重点,有利于学生快速捕捉学习重点,同时能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3.完善微课配套资源,注重微课教学中的互动。微课配套资源应当丰富多样化,教师可以适当增添自定义的课程方案和课程复习等功能;形式上可以与游戏相结合,将教学任务同游戏的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整个的学习过程[7]。微课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为学生服务,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微课要实现学生与移动设备和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我国高校微课主要以课堂教学视频片段为主,虽然情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信息量偏多、制作水平不高、互动性较差,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高;微课可以添加在线练习、自我评测等学习模块,加强互动性。

4.注重微课的制作与开发,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制作需要借助一些常用软件。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软件较为常用,为更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更好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在制作与开发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课堂的教学准备,注意微课内容的主次性;2.根据教案编排,制作好图片和视频;3.在录制视频时,保持语速与视频播放的一致性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以特别的优势服务于我国高校的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作为教师课堂重现的一种形式,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反复学习,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前景比较广阔。本文通过分析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目前高校微课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微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微课在高校教学中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微课质量,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 ] 张一川,钱扬义.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2013(6):26-33.

[ 2 ] 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52-253.

[ 3 ]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 4 ] 张田曦.微课应用及实践信息技术微课制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327.

[ 5 ] 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 中小学电教,2013(5):66.

[ 6 ]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41.

[ 7 ] 夏伸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编辑:刘伟霄)

2015-06-25

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校教改项目)(编号:B2015027)。

彭才望(1988-),男,湖南衡山人,助教,研究方向:车辆轻量化研究。

G642.0

A

1008-6927(2015)04-0028-03

猜你喜欢

微课内容课堂教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