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三首》英译比较——兼谈格律诗词英译策略

2015-03-17冯志杰冯凯宁

关键词:连贯性韵律英译

冯志杰,冯凯宁

(1.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00034;2.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00029)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汉诗英译;比较研究;翻译策略

通过对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三首》六种英译文本进行剖析,讨论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格律诗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毛泽东诗词乃至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进提供借鉴。

毛泽东诗词文本一诞生,就注定成为不朽诗篇和文化瑰宝。这是由诗作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决定的。毛泽东诗词在形式上承袭我国古典文学精髓的优秀传统,内容上表现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以意蕴深邃、气势磅礴、诗情豪迈、笔力雄浑而著称,因而倍受世界人民尊崇。资料显示,毛泽东诗词集在全球发行超过7500万册,堪比有史以来用英语写作的诗人诗集发行量的总和[1]。毛泽东诗词在国外的传播自然得益于翻译,特别是英译。毛泽东诗词在国内外有多个英译版本,为其对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译本亦存在诸多不足,尚有很大改进空间。例如,一些翻译文本以自由体诗的形式翻译毛泽东诗词,因而难以传递原诗作的韵律美,失去了原作节奏感和音乐感,影响了原有诗韵和意境的再现。有的译文篇章结构缺乏统一性和连惯性,还有的遣词欠贴切,等等。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对原作的再现与表达。本文以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三首》六种英译版本为例,分析了不同英译文本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毛泽东其他诗词的英译文本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这里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规律,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不断改进毛泽东诗词译文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并希冀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有所借鉴。

一、原作内涵解析

翻译始于原作文本,原作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考察翻译文本优劣的主要参照。为便于讨论,我们先回顾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三首》原作: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小令是诗人在长征途中所作,每首仅十六字,表意咏山,实际上歌颂长征途中英勇无畏的红军。其中,第一首表意写山的高耸、险峻,实际上是以此来衬托和描写长征途中红军越过崇山峻岭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第二首表意写山的雄伟壮阔,实际上喻写红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第三首表意写山的峭拔、坚韧,实际上喻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披荆斩棘、势不可挡的顽强革命意志以及在中国革命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下面对该词的几个不同英译版本所进行分析,考察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所表达的上述内涵和意境,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六种译文剖析

为节省篇幅,我们重点分析《十六字令三首》中第一首的译文。第二首和第三首的译文,因行文需要单独列举(必要时列举《十六字令三首》之外的例子)。下面是《十六字令三首》中第一首的六种英译文本。

译文A

Mountains!

Faster I whip my speeding horse,never leaving the saddle;

I start as I turn my head,

For the sky is three foot three above me!

(外文出版社1958年版)

译文B:

Mountains!

I whip my swift horse,glued to my saddle;

I turn my head startled,

The sky is three foot three above me!

(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译文C:

Mountains!

Mounted,I wield my whip,

And look back in surprise,

Three foot three off the skies!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译文D:

Mountains!

Spur the flying horse,without dismount.

Get shocked as I turn and look,

The sky is no more than three feet above me!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译文E:

Peaks!

Whipping the steed without dismounting,I

Look back surprised

To be three-foot-three off the sky!

译文F:

Mountain,

fast horse whipped,

never unsaddled,

suddenly looking back

only three feet three inches

from peak to sky.

(西蒙·舒斯特1972年版)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上述译文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对原作的再现与表达。

(一)在篇章结构上因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影响原作的思想表达

统一性作为篇章结构要素,指语句内各成分之间或段落内各语句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统一性可使语句或段落具有完整性,因而准确表达完整的思想内涵。连贯性(coherence)则指词语之间、语句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衔接(cohesion)自然、合理、协调、密切,从而使语言流畅通达、表意清晰。统一性和连贯性使语篇形成连续的语义关系链,正确表达原作完整的思想内涵。而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六种译文,由于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结果未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涵。

我们在前文谈到,原作的第一首通过极写山高,衬托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诗人用“离天三十三”短短五个字,描写出山的高耸、险峻,把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表达到极致;用“快马加鞭未下鞍”这一夸张和反衬手法把翻山越岭时红军毫不踌躇、不畏险阻、履险如夷、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们读过上述六例英译文本后,却感受不到这种意境。其问题就在于译文缺乏连惯性和统一性。上面六个文本的前五种译文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总计四行的诗行中,译文除了第一行写山外,其余三行均与山没有丝毫联系,由第一行写“山”变成了单纯写“我”,读了之后使人看不出诗人是在写山的高、险和主人公翻山越岭时冲破天险这样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译文因突然改变叙事对象的主体而失去了连贯性[2],只顾及了句对句的形似,忽视了篇章整体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结果看似很忠于原作,其实却发生了很大偏差。

而译文F问题则更突出。该译文只是机械地翻译了原作的字面意思,实现了形似,却未能确切表达原作的思想内涵。从语法和篇章结构形式看,译文似乎都是在写“山”,第一行的“Mountain”是主语,后面的几行都是它的谓语性结构,这显然与原作所要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因为原作后面三行是通过写“我”纵马穿越山巅,回首仰望山巅来反衬山之高、巅之险,而不是像译文F那样把山作为“快马”来描写,造成前后结构关系不明晰,有张冠李戴和前言难搭后语之嫌,很像Lyons[3]所举的如下例子:“Quadruplicity drinks procrastination.”(对于这样的句子,无论读者有多么高的语言天赋也无法理解[4])。译文F虽不像这句话如此极端,却有几分“异曲同工”。换句话说,除了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外,还缺乏应有的事理逻辑,有些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能让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关系链。

(二)因缺少韵律节奏而影响原作韵律美的表现

不难看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六种译文,除了译文C和E外,其余都用素体诗翻译,缺少了原作的韵律美和音乐感,难以再现原作的豪迈诗情、磅礴气概,使原作盎然的诗意大打折扣。

(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混乱影响原作内涵再现

毛泽东诗词中的比喻用得十分得体、贴切,这是毛诗的一大艺术特色。例如,第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其中,一个“锷”字就把本体“山”的喻体“剑”揭示出来,表意清晰,比喻贴切。但是有的译文却未能将原作的这种艺术表达准确再现。例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译本中第三首译文为:

Mountains!

They pierce the blue,unblunted.

The heaven would give way,

But for their mighty stay.

其中,将“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译成“Mountains!They pierce the blue,unblunted,使人读了之后很难看出“山”的喻体是“剑”,因为它不像原作用一个“锷”字将喻体“剑”揭示得明明白白。显然,该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于“Quadruplicity drinks procrastination”这样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为准确表达原作内涵,不妨将原作隐喻的“剑”(实际上也几乎是明喻),以明喻手法处理,译为“Mountains!Like swords you pierce the skies without damage.”当然,也可以保留原作的逻辑结构,译为 “Piercing the sky,your blades remains undamaged.”

类似地,原作第一首,通过“快马加鞭未下鞍”和“惊回首”等语句的折射,已喻写出主人公越过山巅这层意思。而上述列举的六种译文均系逐字直译,没有表现出“越过山巅”这一含义,自然影响原作整体内涵的再现与表达。

(四)用词不贴切影响对原作表达的准确性

只有用词恰当贴切,意思表达才明晰准确。我们所分析的六种译文中不少存在选词欠贴切的问题。例如,译文B中将“惊回首”译为“Get shocked as I turn and look”,即把“惊”译为“shocked”,不符合原意。原作中的“惊”是指主人公越过山巅后回首望去,发现山如此之高(离天只有三尺三)而引起感情上的惊讶,其中还有越过如此天险后的喜悦[5],是褒义用法。而shock一词的意思为cause sudden and violent disturbance of the feelings or nervous system (by bad news,severe injury,etc),属于贬义用法。这里的“惊”用“surprise”来翻译较为妥当。

三、毛泽东诗词翻译策略

前文指出,本研究所举的《十六字令三首》译例中存在的翻译问题,在毛泽东其他诗词的翻译中也同样存在。鉴于毛泽东诗词属于中国古典诗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总结出的翻译策略,既适用于毛泽东其他诗词的翻译,也适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实践。

(一)准确表达内涵

正确理解原文,准确表达和忠实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毛泽东诗词自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而我们前面谈到的六个译例就未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前五个都将“山巅”“离天三尺三”译成“我”“离天三尺三”,而原作本意是指山巅离天三尺三,“我”从这个低矮的空间骑马穿越而过。这一点可由作者用民谣所作的注释得到证明。因此,在翻译动笔之前,一定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原作,研究其写作背景,准确把握原作内涵,并贴切地加以表达。例如,由此可见,译例与原文的意思产生了较大偏差。

(二)彰显韵律特征

韵律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最显著的语言特征,它使诗歌的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韵律包括押韵和平仄轻重节奏安排,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独有的特征。笔者一直主张,应把具有韵律结构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具有格律的英诗形式,使原作的韵律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目前汉诗英译实践中无韵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情况应当加以改变。值得强调的是,在英诗中,韵的使用包括尾韵和头韵,我们这里所说彰显韵律特征要特别强调尾韵的应用,因为十个头韵也难及一个尾韵的韵律效果。

(三)照应篇章整体

事实上,我们在分析前面的译文时所指出的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就属于篇章学问题。缺乏统一性和连惯性,是汉诗英译中存在的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译文的内聚力和完整性,使读者不能得到完整的意象和意境。因此,翻译中国古典格律诗必须注重篇章整体的统一和连贯,通过合理应用衔接因子,增强语篇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内聚力。下面的译文就克服了上述缺点,使原作的咏山主题和意境得到较好地再现:

Mountains!

’Cross thy height on my flying horse I lash

Looking back,I got so big a surprise——

Thou art just three feet three’way from the skies!

该译文中,通过用替代(substitution)词thy和thou作为衔接因子(cohesives)把上下文的不同语句粘连起来,避免了前面所举译例因叙事对象主体突然改变而导致连贯性缺失,始终把“山”作为叙事对象的主体,从而实现了不同语言成分之间乃至语句之间的连贯和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篇章结构和语义关系链,像原作一样营造出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我”)的意境。

(四)注重逻辑修辞

逻辑使语言严谨,修辞使语言优美。毛泽东诗词是逻辑和修辞应用的典范。我们在翻译中必须准确传达原作的这一风格。例如,我们前面提到,将“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译为“Mountains!They pierce the blue,unblunted”,未将原文的隐喻“剑”以适当的修辞方式(或明喻或暗喻)加以表达,外国读者无法理解“mountains”怎么会“unblunted”呢?因而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如果将喻体“剑”像原作一样表达出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五)精当贴切选词

精当贴切选词是翻译的一个基本准则。翻译毛泽东诗词应对此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前面列举了因选词不当影响对原作的表达,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诗词翻译遣词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恰当贴切;二是尽量用诗歌用语。如在表示“在……下面”这样的意思时,诗歌中多用“beneath”而很少用“under”;flood作为诗歌用语,意思是“大海”;等等。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六)做好典故异化

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用典丰富。诗词用典不仅是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6]。翻译毛泽东诗词,一定要将其中的典故用异化(alienation)方式译出,使诗中所承载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得到传播,不宜采用变通方式[7],否则典故就会遭到消弭,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目标相悖。例如,有人把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六亿神州尽舜尧”译为“Six hundred million are masters of wisest sort”,将其中的“舜尧”用一个普通词masters来翻译,这显然有失妥当,因为这样消弭了原诗中的用典和深邃的中华文化内涵。至于具体的解决对策,笔者曾做过详细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5]。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毛泽东诗词全部系中国古典格律诗,所以上述基于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总结的六项翻译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实践,可供我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参考借鉴。

[1]Nie Hualing,Paul Eagle.The Poetry of Mao Tse-tung[M],London:Wildwood House,1973.

[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3]Lyons,John.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马连礼.毛泽东诗词史诗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6]冯志杰.汉诗英译的方法论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30-136.

[7]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连贯性韵律英译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摘要英译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