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效果

2015-03-15徐华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效果

徐华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江苏 常州, 213100)

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护理

近年来,高致病性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内外发生严重疾病的过程中继发急性炎症渗透,同时内源性呼吸末压增加,导致肺实质的破坏及缺氧性呼吸衰竭[1-3]。俯卧位机械通气通过增加肺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运动方式,有利于分泌物引流,可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及肺脏的顺应性[4-6],现将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8例ARDS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科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52~78岁,平均63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即有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 或)呼吸窘迫;低氧血症: ALI时动脉血氧分压[p(O2)]/吸入氧分数值(FiO2)小于300 mmHg, ARDS时p(O2)/FiO2小于200 mmHg;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肺毛细血管前楔压(PCWP)小于18 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并排除呕吐、咯血等症状,液气胸、心肺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存在其他俯卧位禁忌证者。纳入研究的5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共28例,仰卧位机械通气组患者共30例,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均因严重低氧血症而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控制辅助通气。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前,使患者适度镇静,充分引流呼吸道、口腔、鼻腔内分泌物,鼻饲患者暂时停止鼻饲并排空鼻饲管中残留物。防止导管脱落,妥善处理导管。如果患者有明显伤口,应该先对伤口进行基础处理,清洗、上敷料,再更换病服,准备好抢救要用的各项设备,组织6个人翻转患者,实行不同体位的机械通气。然后由1人负责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给予患者头颈部足够的支撑以防止扭伤,使患者头稍偏向一侧,避免眼部受压。固定好各导管,将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俯卧位治疗一般须持续16 h以上,若患者全身情况、生命体征、胸部X线平片或胸部CT有明显改善,停止施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7-9]。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俯卧通气组28例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的积极治疗后,经过细心的护理,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5例好转,3例未愈出院。仰卧位机械通气组患者中,19例好转,11例未愈出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患者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后,氧合改善,好转出院率提高。

表1 2组患者机械通气疗效比较[n(%)]

与仰卧通气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凶险,预后恶劣,可导致疾病病死率急剧上升。研究发现,此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伤口感染或者心率、心律失常引起休克等,病因子直接损害患者的肺部及远离肺组织等部位,造成综合征[10-11]。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主要会出现肺水肿、肺顺应性降低或者气体弥散障碍等。采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支持,有利于支撑物支撑患者心、脑、血管和腹部等重要部位,避免导管压迫造成水肿或死亡[12-13]。如果患者肺部受压,胸壁的顺应性就会升高,从气管、支气管等位置分泌出的分泌物将不便于排出,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通气效果。俯卧位通气则能减少压迫,满足患者呼吸需求,更加有利于平衡肺内压、促进通气血流比,可改善大部分ARDS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

对患者实施细心周到的护理措施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提高救治成功率: ① 呼吸管护理。保持呼吸导管通畅是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必要条件,俯卧位时应避免呼吸导管被牵拉及脱落,因此每天要测量气管导管距门齿的距离。变换体位前,为了防止导管脱落,应该固定好导管,保持一定的气囊气压,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俯卧位通气时,还要定时吸痰,以促进肺部分泌物和痰液的排出。整个过程都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完成,避免感染。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的变化。加强气道湿化,以利于痰液的稀释及引流; ② 引流管护理。翻身前夹紧各引流管,排空引流袋中的引流液体,避免翻身时逆流而引起感染。如果引流管周围敷料有污染或渗液,应先更换敷料。翻身后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道,避免引流管折叠、脱落,保持其通畅及有效引流; ③ 生命体征监测。初期实施俯卧位通气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但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可恢复,无需更换体位。俯卧位通气时,应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注意维持患者的氧合,必要时可以在翻身之前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同时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节各种参数,以防低氧、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 ④ 皮肤护理。俯卧位时由于患者身体前部分长期受压,容易引起皮肤破损,因此,应每隔2~4 h变换1次体位。由于俯卧位的特殊性,特别是颜面部处于较低的位置,可使部分患者颜面出现水肿现象,为了减轻患者的颜面水肿,可适当垫高患者头部。为了避免患者各关节过度伸展或受压,可在患者各关节部位衬垫软垫,并更换软垫位置,帮助患者活动关节,保持功能位,防止肌肉萎缩; ⑤ 心理护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由于呼吸窘迫,容易产生窘迫感,一般人俯卧时间不宜太久,否则容易产生压迫以及不良心理如焦虑、恐惧等。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而言,俯卧更加会带来不适,导致患者出现不配合情况。所以,此时应该加强心理护理。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讲解不适的原因,缓解患者紧张程度,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对于出现极度烦躁不配合的患者,可予适量镇静剂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14-15]。

参考文献

[1]高景得, 李晓岚.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7(8): 488.

[2]Gue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 C,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13, 368(23): 2159.

[3]Fessler H E, Talmor D S. Should prone positioning be routinely used for lung protec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Respir Care, 2010, 55(1): 88.

[4]Luks A M.Ventilatory strategies and supportive nursing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13, 7(3): 8.

[5]杨依, 蒋晓莲. 一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机械辅助通气患者的循证护理: 卧位方式的选择[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2): 243.

[6]郭发良, 杨秀洁, 王桂秀, 等.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31): 23.

[7]赵双平, 艾宇航, 张丽娜, 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 28(8): 765.

[8]陈军华, 肖翠萍, 江燕, 等. 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J]. 护理学杂志, 2014, 29(13): 18.

[9]张福云. 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35): 8698.

[10]杨依, 蒋晓莲. 一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机械辅助通气患者的循证护理: 卧位方式的选择[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2): 243.

[11]金丽花, 蒋玉兰. 严重ARDS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应用与护理[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15(11): 2279.

[12]崔丽秀, 潘瑞丽.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状况[J].现代临床护理, 2013(3): 73.

[13]夏宋伶, 彭小贝, 唐春炫, 等. ARDS患者侧俯卧位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观察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9): 47.

[14]周翔, 刘大为, 隆云等. 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6): 437.

[15]韩惠芳, 徐宇红, 岳静燕, 等. 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0): 923.

收稿日期:2014-12-29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2-114-02

DOI:10.7619/jcmp.201512037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大剂量沐舒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损伤程度、血气指标和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