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2015-03-15付利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

付利美

(四川省双流县中医医院 骨伤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付利美

(四川省双流县中医医院 骨伤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外固定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日护理组与周护理组,各45例,其中日护理组每天进行1次护理干预,而周护理组每周进行1~2次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手术部位针道细菌培养以及不同时间点患处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中出现感染的比例随着护理时间的增长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日护理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概率相对于周护理的患者低,2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护理患者在各周的分泌物阳性率均较周护理组各周的分泌物阳性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应保证患者手术创口的清洁,在日常换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结合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性对针道进行感染检查以及预防,这有助于预防患者出现针道感染,降低针道感染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支架外固定; 术后针道感染; 护理

股骨干骨折在骨科患者中较为常见,发生骨折时若治疗措施不当会导致患者终身肢体运动障碍,所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骨科医生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面临的重大难题[1]。外支架固定术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其优点包括切口小、手术中骨膜剥离少且对软组织损伤较小等,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但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此种方法中存在影响手术质量的常见并发症,患者感染后易出现固定针的松动、早起功能锻炼延时以及发热等系列症状,从而影响手术的质量以及患者的康复,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3]。因此,在手术后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变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选择日护理以及周护理2种护理方案,通过比较患者创口的感染发生率等对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外固定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日护理组与周护理组各45例,其中日护理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62.2±9.4)岁;周护理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0~79岁,平均(61.0±9.2)岁。日护理组患者与周护理组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日护理组每天进行1次护理干预,而周护理组每周进行1~2次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护理

2.1抗感染护理

在行外固定支架后,对患者术后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伤口渗血、外固定支架在位以及患肢肢端血运、感觉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当有渗血或者针眼处有异常渗出等情况发生时,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当感染发生时一般对感染者的针道分泌物进行采集,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在明确感染病菌后进行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抗感染治疗,主要使用的为广谱抗生素,至患者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为止[4]。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感染的预防工作,护理工作者要保持患者衣服以及被褥的干净整洁,定期更换,对患者患处的皮肤进行擦拭和清洗,同时病房应注意保暖和通风,从而预防肺部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5]。

2.2针道换药护理

手术后对外固定支架定期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是否出现松动,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松紧度进行调整,从而确保骨折的正常愈合[6]。当固定支架处的皮肤有红肿、疼痛、渗液情况发生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从而避免感染的出现。具体操作为使用过氧化氢对针道清洗,之后给予无醇安尔碘消毒处理,然后在生理盐水脱碘后采用无菌干纱擦拭针道,擦拭干净后用干的无菌介口纱覆盖针扣,黄水纱覆盖骨折端,不靠近感染针道。无菌纱棉覆盖针口并包裹整个外固定器,使针道保持相对的无菌。

2.3饮食护理

患者手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卧床休息,所以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适当的饮食指导,教育患者关于饮食的正确方式和方法,从而增强胃肠道消化的功能和机体的免疫抵抗力[7]。具体情况,应尽量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米粥、面条等,也可以适当的补充猪脚汤或者鸽子汤等可以促进骨痂生长的食物,同时注意避免油腻辛辣以及刺激的食物;适当的补充热量以及蛋白质,从而保证人体代谢的需求,例如蛋、禽、鱼等富含蛋白质并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了减少肾脏的负担,还应该注意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取。此外,预后护理中还应当适当地进行锌的补充,以便促进患者伤口更好的愈合。

2.4心理护理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不仅承担着巨大的伤口疼痛,心理上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诸多负面情绪,伤后行动上的障碍以及困扰也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在手术前表现出紧张或者抗拒等不利于正常手术治疗的不良行为[8]。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及交流,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并告知治疗的目的以及作用,并以成功的治愈案例进行引导,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也可安排患者与良好康复的患者同一病房,并鼓励患者之间关于康复经验的交流,从而增加对手术以及医护人员的信任,克服心理的不安以及紧张等[9]。

2.5功能锻炼指导

除了常规的抗感染治疗以及护理外,护理工作者也应该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有效的自我锻炼,尤其应以肢体的功能锻炼为主,如股四头肌、髌骨功能、关节以及肌肉的活动等,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应控制活动的强度,以免因为用力过度或者活动强度过大而导致肌肉拉伤,并且也可能会影响固定针的稳定性,进而导致松动、渗液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要观察患者功能锻炼时钢针退出、移动的幅度,从而避免对肌肉、骨痂的损伤,进而造成出血、感染等状况的发生[10]。功能锻炼一般在患者手术后24 h,生命体征以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患者卧床期间可以进行髂、膝关节的松动锻炼,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并指导其患肢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的背伸。手术后3~5 d时,患者可以进行双上肢或健侧下肢的屈伸运动[11]。术后第7天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辅助其坐立,做适当髋部屈伸运动。2周后可以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训练,此时应主要以患者的自主运动为主。

3结果

3.1针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率

选取2组术后第1周,第5周,第10周以及拔针后进行细菌培养,各时间点的阳性率比较,日护理组患者的阳性率均低于周护理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针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率比较[n(%)]

与周护理组比较,*P<0.05。

3.2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选取2组术后第1周,第5周,第10周以及拔针后4个时间点对发生感染的患者的人数进行统计比较,日护理组患者的感染率均低于周护理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情况的比较[n(%)]

与周护理组比较,*P<0.05。

3.3出院后随访

出院后对2组患者进行1~3个月的随访调查,日护理组患者出院后均恢复良好,无再次感染情况发生。周护理组患者中出现1例感染再次发生的情况。

4讨论

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从而辅助骨折处骨骼的正常生长,使患者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固定方法为内固定和外固定方法。但是2种方法对患者的影响都较大,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同时髓内固定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也容易发生骨不连的现象,经常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治疗[12]。给患者骨折处的正常恢复以及心理波动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其体质的原因,所以对患者伤害较小的方案更应该在临床上被推广。外支架固定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地应用,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是应该被广泛注意,做好针道感染的预防工作,从而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13]。对此,在康复期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期间,医务人员对于患者伤口的观察应该作为重点,查看有无感染的迹象,发现感染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卧床期间,帮助患者翻身、移动等,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确保患肢的稳定性,保持手术外固定体位[14]。临床经验可知,正确的翻身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还可以避免患者肌肉、骨痂间的摩擦,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15]。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针对老年患者来说,考虑到其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干预过程中应更加的细心,从而增强老年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取得他们积极的配合[16]。

本研究中,日护理组给予患者每日的护理干预,从抗感染护理、针道换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5个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护理照顾,有效预防了患者在康复期间创口针道的感染,从结果可以看出日护理组的患者的针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以及创口感染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的各个时间点均优于周治疗组。在出院后,也可以保证较高的康复率,有效避免感染的再次发生[17-18]。可以发现,保证患者创口的干燥,定期地对针道的感染情况进行监督,发生感染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伴随饮食营养以及心理上的多方面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患者针道感染发生的几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伟, 陈圣宝, 王宏瑞, 等. 髓外固定对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疗效和意义[J]. 上海医学, 2014, 37(1): 26.

[2]丁坚, 缪旭东, 陈圣宝, 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分析[J]. 上海医学, 2014, 37(1): 31.

[3]吴东明, 李戈. 通用型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7(1): 13.

[4]朱本清, 杨小玉, 刘明辉, 等.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天津医药, 2010, 38(2): 149.

[5]牟宗玲, 王超, 李静.循证干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1): 5363.

[6]张应梅, 刘燕媚, 罗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2, 28(18): 46.

[7]谢海萍, 张玉琴.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2, 28(5): 30.

[8]陈蓓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2, 28(3): 25.

[9]朱亚玲. 动力髁螺钉治疗特殊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6): 40.

[10]卢建丽, 包苗苗, 陈鄂秋.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6): 24.

[11]黄轶, 丘均友, 赖月珍. 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护理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 5(1): 155.

[12]宁安. 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13): 1570.

[13]宗贝, 刘天华, 邓健. 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1): 2783.

[14]孙玉花.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2): 146.

[15]张伟, 陈圣宝, 王宏瑞, 等. 髓外固定对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疗效和意义[J].上海医学, 2014, 37(1): 26.

[16]宋桂梅. 外固定架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护理[J].北方药学, 2011, 8(2): 124.

[17]邱美芳, 郑瑞真, 蔡妮娜. 外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针眼护理方法改进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34(2): 164.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ostoperative needle tract infection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tients with stent external fixation

FU Limei

(OrthopedicsDepartment,ShuangliuCountyTCMHospital,Chengdu,Sichuan, 610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needle tract infection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with stent external fixation. MethodsA total of 90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with stent external fix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ay nursing group and week nursing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Day nursing group implemen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ce a day while week nursing group carried out 1~2 time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e week, the bacterial culture of needle tract and the infection condition at different time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With the nursing time increasing, the infection rate growingly declined, and the infection rate in day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eek nursing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secretions per week in day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week nursing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urgical wound should maintain clean in the nursing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with stent external fixation, and dressing changes should be operated in strict aseptic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regularly infection examination and prevention of needles infection could obviously prevent needle tract infection, 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stent external fixation; postoperative needle tract infection; nursing

收稿日期:2015-01-25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2-074-04

DOI:10.7619/jcmp.201512024

猜你喜欢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与PFNA治疗探讨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