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可行性模式探讨

2015-03-14梁晓莉黄建斌张尧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控制率依从性血压

梁晓莉,黄建斌,杨 玲,张尧森

(1.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中心卫生院永壁分院内科,河北 石家庄050200;2.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河北 石家庄050200)

随着全球范围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慢性病广泛流行,已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慢性病已造成全球>60%的死亡,估计到2030年将上升为75%[1]。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导致心脏疾病、脑血管病和肾脏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目前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1 000万,新发脑卒中250万,新发心肌梗死50万,每年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探索切合实际的高血压防治管理模式和有效措施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2]。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探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12月石家庄市鹿泉辖区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男性65例,女性135例,年龄35~70岁,平均(58.45±7.20)岁;干预组200例,男性65例,女性135例,年龄35~70岁,平均(58.52±6.98)岁。剔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和脑卒中(<3个月)急性期患者;不易配合(智力、听力、肢体活动明显障碍)者;合并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足1年者;个人不愿加入或依从性差者。2组性别、年龄、血压控制、服药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发放宣传资料,对血压不达标者每2周进行1次随访、血压监测,达标后改为每3个月进行1次。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低盐、低脂、运动、减体质量、戒烟、限酒、健康教育及高危分层随访为一体的综合性干预。

1.2.1 低盐饮食管理 通过采取使用控盐勺和服用低钠盐相结合模式,每日限制摄入食盐量<6g,同时,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如味精、酱油、咸菜等;多食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海带、香蕉等,少食糖类和甜食。

1.2.2 低脂饮食管理 采用控油壶管理模式,限制每日进食油量<25g。

1.2.3 运动管理 采用个体化运动方案管理模式,坚持经常性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骑自行车、跳舞等,为提高依从性,采取与患者商量运动方案的方式,每次活动30min,每周至少活动5d。

1.2.4 减体质量管理 对于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27.9]、肥胖(BMI≥28)患者,引导其通过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质量;在饮食方面,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及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主食(碳水化合物)用量;在运动方面,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1周后对方案调整固定;减体质量的速度因人而异,以每周减质量0.5~1.0kg为宜。

1.2.5 戒烟管理 短信提醒管理模式,通过短信提示功能每周对吸烟者进行烟草危害知识宣传。

1.2.6 控制饮酒量管理 所有患者均应控制饮酒量,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

1.2.7 健康教育管理 每月为患者进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

1.2.8 分层随访管理高危患者 血压未控制时每周监测1次血压,控制稳定后1个月监测1次。中危患者:血压未控制时每2周监测1次血压;控制稳定后2个月监测1次。低危患者:先开始非药物治疗,每2周监测1次血压,多次测量平均血压≥140/90mmHg,开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稳定后2个月监测1次血压。

1.3 观察指标 对2组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率、血压平均水平变化、血压控制率、血脂指标及门诊月费用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依从性变化 干预前2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2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干预前后治疗率情况比较(n=200,例数,%)

表2 2组干预前后血压均值比较(n=200±s,mmHg)

表2 2组干预前后血压均值比较(n=200±s,mmHg)

*P<0.05与干预前比较(配对t检验)

?

2.3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变化 干预前2组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1),干预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n=200,例数,%)

2.4 干预前后BMI及血脂指标变化 干预前2组BMI、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HDL-C)、三 酰 甘 油(triglyceride,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ro,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LDL-C)较干预前降低(P<0.05),对照组TC较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干预组 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BMI、血脂指标比较(n=200,±s,mmHg)

表4 2组干预前后BMI、血脂指标比较(n=200,±s,mmHg)

*P<0.05与干预前比较(配对t检验)

?

2.5 干预前后门诊月均费用变化 干预前2组门诊月均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门诊月均费用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患者门诊月均诊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门诊月均费用比较(n=200,±s,元)

表5 2组干预前后门诊月均费用比较(n=200,±s,元)

?

3 讨 论

高血压患病率高,与生活习惯关系密切,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控制血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因此,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对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高血压管理,除了能降低个体的血压,还对预防和降低人群高血压及心血管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3-8]。

对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指导是高血压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马春红等[9]对45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量化饮食、运动干预等系统化管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不良生活行为明显改变。祁学成等[10]、李春梅等[11]研究也发现,经社区综合干预后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社区生活方式干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治疗率、平均血压降低幅度、血压控制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TC、LDL-C水平及治疗月均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延缓防止并发症的发展发生,减轻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社区内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管理模式与专业人员进行的高血压三级管理相结合,能充分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管理潜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率,对于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是最为直接、有效、经济、简便的首选措施,可作为干预模式推广应用。

[1] 秦江梅.中国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面临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1-4.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1,39(7):579-615.

[3] Fulwood R,Guyton K J,Wallace M,et al.Role of community programs in controlling blood pressure[J].Curr Hypertens Rep,2006,8(6):512-520.

[4] 李莹,吴嘉炜,安伟峰,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次数对干预效果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3):380-381.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71-75.

[6] 王健松,郑润平,张慧英,等.高血压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5-9.

[7] 王增武,赵天明.我国基层高血压的综合防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3,5(11):25-29.

[8] 李伟扬,孙铁,姜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5(39):292-295.

[9] 马春红,韩琤琤,郝敬,等.社区高血压患者量化生活方式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9):3425-3429.

[10] 祁学成,蒲新菊,陈延超,等.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16):1421-1422.

[11] 李春梅,卢振明.社区高血压流行病调查及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4,13(6):511-512.

猜你喜欢

控制率依从性血压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拉萨市城关区2014 年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分析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