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文物量体裁衣

2015-03-13万青

中华手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木器手艺

万青

文物因囊盒的陪衬更显高贵,囊盒也因文物而尽露风采。作为博物馆里的“顶级裁缝”,扈啸制作的囊匣是文物最美的衣裳。

祖父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作过书函盒,父亲受邀到湖北省博物馆从事囊匣制作,他子承父业,为国宝“越王勾践剑”、“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制作囊匣。他是目前湖北省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囊匣的唯一一人——扈啸。

给文物穿上“盔甲”

见到扈啸时,是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工作室里。没有窗子,有些闷。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囊匣。扈啸说,就在这个地方,他做了上万个囊匣。

囊匣制作是扈啸的家传技艺,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起初,父亲并没有打算将这门手艺传给他,而是希望他好好念书,做读书人该做的事。然而,长期的耳濡目染,父亲精湛的手艺早已在扈啸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在多次请求跟父亲学艺被拒绝后,扈啸不但没有死心,反而更激发了他的好奇心。此后,每当父亲做囊匣的时候,他就在一边偷偷地模仿,直到父亲倾囊相授,扈啸就这样走过了30年。

工作室里的那些囊匣,第一眼看上去和普通的礼盒差不多,实则有天壤之别。“文物囊匣制作过程颇为复杂,会涉及到木工、雕刻、装裱等工艺,而且得为文物量体定制,做到严丝合缝,不能有一丁点误差。”扈啸说,做一个囊匣最快也得3天,复杂的要1个月。

慢工出细活,扈啸制作的囊匣,就像为文物穿上了“盔甲”,从来没有发生因囊匣原因而导致文物受损的事情。1986年,湖北省博物馆选出了一些馆藏漆木器赴香港展览,在香港卸车时,遭遇野蛮装卸。但到达展览地后,打开囊匣取出文物时,并没有一件损坏。事后,香港主办方对扈啸制作的囊匣大加称赞。

回想起当初的经历,扈啸说:“漆木器一碰就容易损坏,给馆藏漆木器做囊匣,花了我们不少心思,由于漆木器很轻,我们用的是加厚的纸板,里面空隙都是用软药棉,囊匣的设计更是严丝合缝,所以在运送过程中能保存完好。”

“父亲告诫我一定要认真仔细,若放低质量标准,这项技艺便会离我而去。由好入简容易,由简到好就难了,做手艺一定不能把习惯养坏了,所以当人们因时间紧迫要我走捷径时,我宁可不做。”扈啸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01年发掘明代梁庄王墓时,扈啸和父亲一起接下为出土的5000多件文物做囊匣的任务,父子俩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做完。在这3年时间里,在父亲的指导下,扈啸在摆放文物,设计囊匣方面的技艺更加精进,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给刀剑做囊匣时,刀柄要放在左上,剑刃要朝右下,这样游客在参观时就不会觉得有凶气。壶的摆放不要太平面化,找好中轴线,可以倾斜一下壶口的方向,这样看起来就很灵动。不过,唯一的遗憾是父亲的审美我无法学到,他做的囊匣色彩搭配很灵活,与文物十分搭配,尽管他多次告诉我囊匣要与文物浑然天成,可我还是有模仿的痕迹,色彩搭配过于呆板。”

在制作过程中,扈啸体会到要做好囊匣,除了精湛的手艺,还必须对文物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设计制作出与文物相得益彰的囊匣。此外,在色彩的搭配上,既要突出被装饰的文物,还要注意不要渲染过度,以免喧宾夺主。比如,在为有宗教意义的菩萨像制作囊匣时,就要留心色彩的搭配要尽量与文物的宗教氛围相一致,使内囊的整体颜色更具有渲染作用。这种方法就是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中的陪衬效果,起到“装饰而不失夸张,渲染而不失主位”作用。又如,在为年代久远、色泽斑驳的文物设计囊匣时,注重选用色调低沉的面料做材料,避免囊匣盒色泽太新反衬出文物过于陈旧,让人产生破败感。“既要显示器物的艺术魅力,又要让观赏者有赏心悦目之感。”扈啸说。

扈啸还积极采纳新工艺、新技术,以弥补传统制作技艺的不足。他率先采用国外先进的环保粘合材料,还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包装制品上汲取创意,融入到传统囊匣盒的设计中;他还留心新材料的运用,在参展布展施工中,积极向施工师傅请教木夹板、木芯板、珍珠棉等材料在防震方面的运用经验。逮着机会他还去国外看展览,了解囊匣制作这门技艺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扈啸说,做手艺时间长了,可以看懂别的东西,做到一定程度后,要进得去,还要出的来,“我现在就是试图出来,再提升一个层次。”

埋头博物馆制作囊匣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扈啸却乐此不疲:“每当面对一件件前人留下的艺术珍品时,心中的爱便转为一种责任,想要好好地保护这些文物,使它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

猜你喜欢

湖北省博物馆木器手艺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
手艺
谁活得更久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A History of 2400-year-old Civilization Unveiled
最贵的不是手艺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免费开放背景下游客对博物馆感知价值的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