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锦之光

2015-03-13雷虎孙凝异

中华手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竹笼壮锦织锦

雷虎 孙凝异

曾几何时,壮锦因为融入了壮人的生活而得以兴盛,但是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壮人与壮锦曾经牢不可破的关系也分崩离析。一个出生在广西宾阳的汉族人,却撑起了壮锦的一片天。

她是60岁的谭湘光,壮锦织造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织锦40年。壮锦带给她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她也把自己织进了壮锦中,让自己成为壮锦工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壮锦的脉搏跳动起来

“以前人们觉得壮锦很土,现在却觉得壮锦很有民族味道。你看,我的包包、衣服都是用壮锦来做的。”在谭湘光的湘光织锦坊里,还有不少运用壮锦元素设计的生活用品,围巾、披肩、背包、手袋、抱枕、雨伞、笔记本、名片夹等,这些产品设计时尚,与想象中的壮锦形象全然不同,价格也从10元到几百元不等,并非高不可攀。“我们的壮锦早已拓宽了使用范围,进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认可,发展下去。”

谭湘光在壮锦产业几经沉浮,她曾经是广西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厂长,是她一手将几乎陷入死寂的壮锦拉回到现代生活中来。

谭湘光出生的广西宾阳,原本是壮锦的主要产地之一,但自她记事起,身边已经鲜有壮族人会织壮锦了。16岁时,她跟师傅梁树英学习壮锦文化。为了掌握全套织造工艺,谭湘光白天在竹笼机下织锦,晚上在煤油灯下用铅笔画图案,两年后,她专程到广西工艺美术所系统学习美术理论,开始设计壮锦纹样……

苦苦追赶老师多年,谭湘光终于被任命为厂长,原本以为当上厂长后,可以实现自己对壮锦的全部构想。但发现,厂里发不出工资了。“产品卖不出去啊!”谭湘光开始给员工发工厂织造的床单,与工资收入价值大致相当,卖出去的就是工资。她开始不断地跑市场,发现壮锦产品已经与市场完全脱节了。

“那时计划每年生产1万条背孩子的背带心,可是计划生育搞了那么些年,库存都还多着呢;我们不停地做床单,结果人家早就用床罩了,方便又实用,我们却还孜孜不倦地生产单张的被里被面;那种方块的小挎包,下面吊着须须的,舞台表演才偶尔用到,市场小着呢……所以我觉得要依靠科学,注意市场变化。”

顿悟的谭湘光立马调整了企业的生产方向,开始招人设计家居用品,壮锦市场有了新鲜血液流入,脉搏开始有了跳动。就这样发展了几年,谭湘光才放心地退休了。

只想做得好一点

回家后的谭湘光始终不舍壮锦情缘,总觉得以前厂里体制受限,好些理想没有实现。加上机械织机的加入,传统手工织锦被边缘化,她想找个方式让壮锦织造技艺传下去。于是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湘光织锦坊,专门制作手工织锦作品。

谭湘光想起了在厂里工作的临时工,这些中年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一些粗活,赚的钱也不多。于是,她把大家召集起来,统一传授壮锦织造技艺,并给每人赠送一台竹笼机,她出设计图案,妇女们在家干活,计件付给对方工资。这样,她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学到一门手艺来赚钱补贴家用。慢慢地,当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家庭作坊。而织得特别好的妇女,谭湘光就会邀请她们加入湘光织锦坊的统一生产线上来。“我带了那么多徒弟,现在只有五六个能单独进行织造表演。”

因为从事壮锦织造的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这也制约了壮锦的发展。壮锦机最大的特点是悬挂在机上的大竹笼,它如同电脑主机,编织壮锦就要往大竹笼上输入“程序”。“比如要编某个花纹,事先就要把花纹图案输入大竹笼上,然后按照顺序编织就可以了。可是很多中年妇女看不懂编织图,也就不能编程序。”

正当谭湘光苦思无解时,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了织锦工艺厂,开始用现代工艺设计壮锦,用现代市场经营理念推广壮锦。研究所希望谭湘光再次担任厂长。“那时的我其实没有规划,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向走,只想尽量做大点,做好一点。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缺乏现代化管理,快不了。”

权衡再三后,谭湘光决定一边担任厂长,用现代工艺来生产新壮锦,全面拥抱市场;一边继续经营自己的湘光织锦坊,捍卫传统壮锦工艺的阵地。

于是,工作日五天,她在南宁的现代化工厂;周末两天,回到宾阳的作坊工作室,听竹笼机的声音。她说现在的生活是左手为矛,右手为盾;更是两只脚走路,并行不悖。因为她的经验和教训,都被视作壮锦发展的风向标。

第一年,织锦工艺厂织出巨幅壮锦《广西壮锦献世博》引起轰动;第二年,机器增加到10多台,在北京、广西开出多家分店;现在,织锦工艺厂形成了产销一条龙,年生产总值从几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以上。但谭湘光还在思考壮锦的未来。虽然依然不明朗,但却不再如以前一般迷惘。

手工是用来慰藉情怀的

几乎每次外出,总有人邀请谭湘光传授织造技艺。“尤其是台湾好多全职太太,希望我能在台湾开馆授徒,但我现在主要跑市场。”谭湘光直言不讳。

四五年前,女儿帮她开了淘宝店做宣传,两个女儿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值班。她也用微信发布新产品,让多个渠道进行试销,再接订单制作。“接触市场这些年,知道渠道和顾客反馈很重要。我会让渠道试销,一件也发货,但不会免费。这样可以及时得到市场信息,销量好的,提前准备库存,不好的,就节约时间开发新产品。”

除了一些普通生活用品,谭湘光也售卖自己亲手织的收藏级壮锦,几千上万元不等。但她不再焦虑市场,也不担心传承了。因为近几年市场回暖、待遇提高后,跟她学织锦的有民间老艺人,还有大学生。“在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就招收了一批19~21岁的年轻织女,由我手把手地教授她们。”

实际上,壮锦织造大多已采用半流水线生产,但谭湘光认为这并不影响壮锦的含金量。因为机器生产仅仅是解决了宽幅问题,更重要的挑花技艺是由手工完成的。尽管流水线、规模生产渐成主流,但对保护、发展、传承壮锦以及其他民族织锦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宽幅不超过45厘米,两侧是光边,不毛糙,就是手工织的。”

对谭湘光来说,壮锦的未来,手工是用来慰藉情怀的,机械则是用来维持命脉的。40年的织锦人生,就像壮族的传说《一幅壮锦》,代表幸福美满,人生如锦,此生无憾。endprint

猜你喜欢

竹笼壮锦织锦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用心编织的爱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
观画眉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