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豫东调与豫西调

2015-03-13熊金波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行腔豫东男声

熊金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湖北 十堰 442000)

谈谈豫东调与豫西调

熊金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湖北 十堰 442000)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之一,以唱腔铿锵大气、行腔酣畅、善于表达内心情感著称。从清末民初至今,豫剧已形成五大声腔,即祥符调、沙河调、高调、豫东调、豫西调;本文着重对豫东调与豫西调进行介绍。

豫东调;豫西调;艺术特征;融合

豫剧的“豫东调”和“豫西调”,在音乐风格、调式类型等方面均有所区别:“豫东调”奔放激越、俊俏柔媚,特别是其男声唱腔粗犷奔放、高亢、活泼;“豫西调”行腔时尾腔多向下迂回,苍劲悲壮、婉转深沉、抑扬有致,感情细腻含蓄。由“豫东调”和“豫西调”相互融合而成的综合类唱腔调式,音乐色彩及调式变化更加丰富,更具戏曲表现力,成就了豫剧今天的辉煌。

一、豫东调与豫西调的艺术特征

(一)“豫东调”的艺术特征

有着豫东调声腔的豫剧,属于中州音韵,豫东地区的语调和音韵,是其主要的语言来源,其旋律和声调高而细,行腔多用假嗓,唱腔中运用花腔较多;豫东调活泼、明快、乖巧,富于变化,在唱法上喜欢用叠句、闪板、偷字、加衬等,尤其是男声唱腔雄浑高亢。在演唱方法方面,由于“豫东调”在形成伊始多数是由男演员进行表演,而在艺术唱腔上,却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女儿腔”,所以“豫东调”形成之初声腔音调非常高,然而男演员们过了变声期以后,对这种传统的高音大本嗓唱法基本上已经无能为力;后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和揣摩,创造出了彰显豫剧男声特色的发声方法,如“二本嗓”等,这样男演员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在高、低音区演唱,即能够演唱具有叙述性的大板戏。同时,对于具有极强抒情性的戏剧唱腔也能自如演唱,从而使豫剧男声唱腔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豫西调”的艺术特征

中州音韵的豫西地区,主要以洛阳为中心城市,其语调和音韵是豫剧的“豫西调”声腔的主要来源。“豫西调”行腔时尾腔多向下迂回,主要是运用膛音和脑后音进行发声,而这一点和“豫东调”是有所区别的。“豫西调”唱腔的节奏一般由司鼓指挥,并用梆子来控制唱腔的板眼和节拍。一般情况下,唱多白少是“豫西调”剧目的特点,民间曾有一句戏谚,叫做“宁唱千句戏,不道一段白”。传统“豫西调”中的一些大甩腔适合于表演悲剧,其唱腔抑扬有致,并且具有大方稳重和含蓄细腻的情感,并且较多地运用寒韵,非常优美细腻,对于悲剧表演非常适合。

早期的“豫西调”唱腔含蓄、深沉、独树一帜,被称作“粗梆子”、“大戏”。历史上的“西府调”主要是在灵宝以东、郑州以西演出。同时,洛阳城以西的洛宁山区比较偏僻,宜阳的戏班舞台非常简陋,表演俚俗粗犷,主要是依山平土为台演唱,而流行在这一带地区的“豫西调”也被称为“靠山吼”。洛阳城以东各县的戏班,“豫西调”唱腔比较细腻雅致,在这一带地区“豫西调”也被称为“府调”。“豫西调”发展的鼎盛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

二、“豫东调”和“豫西调”的相互融合

20世纪30年代之前,“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流派很少交流。1936年,周海水、张同庆、汤兰香等“豫西调”戏班由豫西到开封演出。第二年,便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由常香玉演出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以及一些现代戏,并通过一些剧目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进行揭露。这既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也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交流。与此同时,常香玉拜“豫东调”艺人聂良卿为师,对“豫西调”的缺陷进行弥补,为较好地融合“豫东调”和“豫西调”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由于开封在七七事变后沦陷,那里的豫剧班社纷纷逃离,此时,在各地的流动演出中,“豫东调” 、“豫西调”演员相互搭班,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新中国成立后,“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交流更加活跃:一方面,戏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地域流派逐步全面合流,在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豫剧唱腔创作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结语

“豫东调”、“豫西调”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属性不同,在艺术特征上出现显著差异。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中州戏曲研究社的成立,“豫东调”、“豫西调”不断融合,成就了豫剧今天的辉煌。

[1]范丹鹏.浅论豫剧“豫西调”的生成及衍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

[2]宋新.现代豫剧声腔生成源流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邱林.豫西调男腔演唱考略[J].戏剧文学,2010(09).

[4]邱雅洲.豫剧“二本腔”的审美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J617

A

1007-0125(2015)01-0009-01

熊金波(1976-),男,汉族,湖北省随州人,本科,工作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及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行腔豫东男声
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的依字行腔——以《幽兰操》为例
夏夜喜脱贫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长江梦
中 年 人
天下父母心(男声独唱)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民族唱法中咬字与行腔的辩证关系
初中男声合唱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