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喜福会》和《面子》中的文化间性

2015-03-12云南大学人文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喜福会小薇面子

余 凯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650500)

一、“文化间性”理论的提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群体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每个群体间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别,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摩擦和碰撞。因此,这一领域也受到了学界格外的关注。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在其专著《价值取向的变奏》提出的“六大价值取向”、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以及相关的冲突管理理论。这些理论的焦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而不是差异和融合的有机统一。

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间性”理论勃然兴起。间性”亦称为“雌雄同体性”(hermaphrodism),指的是某些雌雄异体生物兼有两性特征的现象。“‘间性’一词目前也被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使用,指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联系,除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点相通外,与其生物学意义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主体间性”是“间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范畴,随即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巴赫金、伽达默尔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虽然他们对“主体间性”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一致之处在于,他们都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均予以批判,并主张一种“共在”的前提下认识不同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及由此对意义的重组。

“文化间性以文化间的开放为前提,它承认差异,承认文化对话时一种力量关系,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着力量的对比,关键是维持差异,求同存异,将心比心,通过交往、商谈、互为主观等途径扩大宽容空间。所以,文化间性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以文化间的互相开放和永恒对话为旨归。

二、美籍华裔电影中的文化间性

作为外来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美籍华裔经过在美国长期的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自己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间性”状态的文化,它既有美国文化,又有中国文化,是不同文化形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93年)、《面子》(Saving Face,2005年)这两部电影是以美籍华裔为主创人员,题材和内容上表现第一、二、三代美籍华裔自身生活和情感纠葛的电影。这两部电影不同于另外一些题材类似的电影,比如《刮痧》《推手》《喜宴》等影片,这些电影首先设计了“闯入者”的角色,再以外来者的视角,从题材和内容的角度,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冲突。虽然这些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限定在了在美华裔的生活圈、文化圈中,也多少涉及了文化融合的内容,但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不同文化的二元对立。而《喜福会》和《面子》这两部电影在表现东西方原生文化碰撞的同时,更多的站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间性”文化立场上,来看待不同文化共生、交流、对话、融合的状况,具有典型的文化间性。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下,电影无论对于西方看待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看待西方文化,都是重要的交流、对话的媒介。《喜福会》《面子》这两部电影本身呈现的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间性”状态的文化。而对外的文化传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要通过间性状态的文化,才能将自身的文化有效地向他者进行传播。比如,就美籍华裔文化而言,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很多都是通过诸如“唐人街”等美籍华裔聚集地为介质在美国开始传播开来的,无论是中国传统饮食(中餐外卖)、武术(功夫),还是电影(香港电影,特别是李小龙的功夫片)都是最先通过美国华裔文化圈,在西方逐渐传播,乃至流行开的。因此,对《喜福会》和《面子》这两部具有文化间性的电影进行研究,探寻其中独特的“间性”状态的文化,将可能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三、电影《喜福会》和《面子》中的文化间性

电影《喜福会》讲诉的是四对性格迥异的母女旅居美国的故事。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中国,四位母亲的身上带有强烈的东方思维,当她们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依旧深深地根植于她们的思想之中。而她们的女儿,因为出生在美国,并且接受了美国的教育,其价值观、性格都和她们的母亲大相径庭。在日常生活中,四对母女之间遭受了各种的摩擦,归根到底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在电影中,导演很好地利用各种镜头向观众展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包括家庭、等级、婚姻观念的不同。但是,导演并没有继续推波助澜,加剧中美文化间的矛盾和误会,而是站在了文化间性的立场上,承认了中美文化间的差异,以一种开放、理解的姿态进行对话。随着剧情的深入,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和第二代移民的女儿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母女间相互倾听彼此的故事,相互理解,通过沟通、求同存异的方式去看待彼此身上的差异。

电影《面子》同样站在了文化间性的视角上去审视中美文化间的差异。《面子》的故事线索很清晰。寡妇母亲高慧兰早知自己的女儿小薇是一名女同性恋者,为了怕丢面子,还不停地给女儿相亲。在一次舞会上,小薇遇到了芭蕾舞女孩儿维维安,她们一见钟情。同时,母亲高慧兰意外怀孕了。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谁?这两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将电影推上了高潮。导演伍思薇站在文化间性的视角上巧妙的处理了这一矛盾。母女间开始相互诉说、倾听彼此的内心世界。女儿小薇跑到机场去挽留即将出国的维维安,母亲在小薇的支持下说出了孩子的生父的名字。母女间正是承认了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信任,相互宽容,才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圆满。

[1]黄鸣奋.网络间性:蕴含创新契机的学术范畴[J].福建论坛,2004(4).

[2]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

[3]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喜福会小薇面子
面子≠尊严
小薇,对不起!
那个夏天的女孩
神奇的万能群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