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梅戏生活小戏的风格

2015-03-12安庆市文化馆24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小戏猪草上场

邓 超(安庆市文化馆 246000)

作为乡土艺术的代表,黄梅戏剧目的名称,大多都是生活用语,针对性较强,尤其是生活小戏,大多都以剧情起名,如“打猪草”就是以打猪草而引起的,而剧中最后对转为“对花”为主;又如《王小六打豆腐》,该戏开始是王小六赌博输钱,没钱买豆腐,在河边拾起河沙冒充金沙豆子,回家后,与老婆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剧情。可实际上,却表演的是怕老婆而引起剧情发展的主线;如《戏牡丹》的情节从开始的吕洞宾点药后又转为“戏”牡丹,以牡丹聪慧机灵,巧对应答,凸显出民间少女的智慧过人的这一面。以上小戏的内容都是出自民间,出自乡村。可以这样说,黄梅戏是当时乡村小戏,难登大雅之谈,更难登上当时的艺术舞台,而只能在乡间流传。可黄梅戏却有着绵延的生命力,特别都是那些生活小戏,久演不衰。

一、生活小戏的内涵

之所以黄梅戏生活小戏充满着活力,一是她的基础;二是她的小戏的魅力。现略举几个小戏,看看她的内涵:

当时,黄梅戏在人们的眼中是很“土”的。之所以说她土,主要是指她的演出只限于乡村田头,是名符其实的土特产,而演出艺人也同样来自乡间。黄梅戏剧本中没有唐诗宋词元曲那种雅韵,也没有汤显阮大铖那样的剧匠之作,所有上演的剧目都是乡下人生活小戏,充满了乡土气息。如《打猪草》这出戏类似京剧的《小放牛》,可他比小放牛要“土”,该戏中两个乡村儿童在打猪草的过程中,引起的矛盾,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剧情简单,一是金小毛上场唱的是“小子本姓金,笋子手手兴,一家人吃饭,全靠这一园笋……”这一唱就能展示出,他上场的目的也展示他勤劳的一面,他的任务是“防猪进笋林”,而陶金花上场唱的是“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猪草……”她的上场,这么一唱,很快让人知道了她上场的目的。她的任务是“天天打猪草”。剧本写的很简单,上场自报姓名,自报任务,正因为他们俩人的目的任务,导致出了误会冲突,一个是“看”笋,一个是“偷”笋,正好是情理之中的事。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解除,俩人成为好伙伴,这样不但体现出人的善良,童心无邪的一面,同时又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按理说该戏随着误会的解除应该结束,而该戏妙就妙在解除后的友好,解除后的童心与智慧,“对花”就成了该戏的核心,在对花一段戏中基本上都是用唱腔来表达,通过这种表演形式,把乡间孩童的雅气灵气都展示出来,通过对花也向观众宣传了中国民俗的“灯谜”。这一问一答,都是一个谜语,如丢下一粒子,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这是在问,而谜底就是“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而答案是荞麦花,再有: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答案是莲蓬花。最为突出的是她俩把各种人喜爱的花,通过演唱表达出来,如80岁的公公、80岁的婆婆、年轻的小伙子、十八岁大姐……她俩都用花一一表达出来,在整个“对花”问答中,让观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既欣赏到美的唱腔,同时又领会了花的谜语。

二、剧目风格分析

从《王小六打豆腐》这出戏可以看到早期黄梅戏“小品”之风格,该剧以插科打诨的风格贯穿全剧,有些台词有些动作,可以说叫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如王小六把买豆子的钱输掉,可他把河沙装在袋子里,回去“变戏法”。又如:装死、吊颈,他把绳子假系在脖子上,瞒过老婆。这些戏从情理上说根本就行不通,可是在舞台上,观众可以接受,之所以这出戏久演不衰,主要也就是这些不合情理的剧情处理,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忍俊不禁,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该剧的“包袱”。

(1)王小六回家后,老婆问他的东西可卖掉了

老婆问:我纺的线纱,你可卖掉着。

王小六:你的线纱,那是放牛绳子嘛。

老婆问:我做的鞋呢?

王小六:猪笼子,前头能装三斗米,后面能装24头小猪。

(2)王小六说赌博的经过,更是惹人发笑。

(3)当他老婆发现“不是豆子是河沙”时,王小六躲在桌子下面,并且“扬言”:“老婆,怕是不怕你,我就是不出来”“死也死在桌底下”把王小六怕老婆的嘴脸,暴露得淋离尽致。

(4)找三叔公借豆子,三叔公说他:“又好吃,又懒做,又赌博,又喝酒”说他一顿,王小六听后说:“这个老不死的不借就不借,那有许多废话”后来老婆说把她“搬出去”果然,这一下子三叔公真的借给他,王小六说:“真是火神菩萨投胎,三个眼睛看人”。

(5)在两人磨豆腐的一段戏也是笑语连篇,如:脚压着磨子,眼睛掉着灰里去着,这有:“正月十五上你娘家坟(娘家门),”唱“碰个包”(闹元宵)等。

(6)老婆到后面给他弄吃,王小六在台上假装打老婆一段戏,打翻了豆子,老婆生气要走。

(7)王小六假装吊颈这段表演也很风趣。

(8)吊颈时偷喝酒,三杯酒,三个动作。

以上是这出小戏中的所谓“包袱”,虽然有的近乎不可理喻,无法理解,可在台上却能“行得通”观众喜欢,整出戏从头到尾都笑声不断,每次演出都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戏俗得可爱。

三、黄梅戏生活剧目概括

其实,黄梅戏72本小戏大多都是这种风格。如《打纸牌》《瞧相》《游春》《讨学俸》《砂子岗》《瞎子算命》等,都是似类处理手法。正是因为这些小戏的乡土气息,反而把民间的人情、处世、伦理都一一反映出来。1954年华东地区举行戏曲调演,一出《打猪草》小戏,震动了上海大舞台,博得了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的赞扬与喜爱,获得了多个奖项。可以说,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黄梅小戏,为黄梅戏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目前,在戏曲舞台上,仍在上演着黄梅生活小戏。但这些生活小戏大多经过了艺术加工,原本的乡土气息已变得淡薄甚至荡然无存。原本扎根于民间的黄梅戏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因此,挖掘、恢复黄梅戏生活小戏,保护黄梅戏原本的“魂”与“根”变得极为重要。

[1]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一至十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

[2]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小戏猪草上场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打猪草
扯猪草
独自上场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除夕赴年夜饭
小戏骨
上场之前
打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