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鲤城区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初探

2015-03-12陈丽莎福建泉州第一中学362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城隍民间舞蹈泉州

陈丽莎(福建泉州第一中学 362000)

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钟灵毓秀,历史传统的肥厚沃土孕育出琳琅满目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文化遗产的丰厚精粹,还是民间活动的别致引人,尽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古往今来,每逢春节元宵期间和寻常喜庆佳节、迎神赛会举行“踩街”“妆人”游行活动中所表演的民间舞蹈,千姿百态,各具芳菲。尤其是鲤城区“火鼎公火鼎婆”,其表演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它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而且更是众多舞蹈艺术家们高度重视、赞许和青睐的对象。“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是城乡群众们自愿参与,也是在民间中喜闻乐见的一项文化活动。对这一民间舞蹈的初探,既有扎根民间、继承传统的内蕴,又有面向时代,寓教于乐的意义。它在岁月的绵延中不断普及,在反复的实践中锤炼提高,有着长盛不衰的生机和活力。在本文中将这一次的民间舞蹈初探寄予对泉州民间舞蹈了解的希望。

一、“火鼎公火鼎婆”的起源

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产生于何年代,至今已难考证。但据泉州鲤城区江南镇石龟头村江南上村民间曲艺队主办教练杨位煌介绍,其最早在泉州鲤城出现,而资料显示作为涂脚戏项目之一的它,最晚不迟于清朝中后期已在泉州鲤城民间普遍流行,并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拥有近三百年的传统历史。其起源说法则有以下三种:

第一,关于贫家“妆人”说。资料叙述,根据泉州鲤城区江南乡上村村民间老艺人杨式兴介绍,这一民间舞蹈开始于清朝末期。相传有一次某地举行规模宏大的迎神赛会游乡活动,家家户户都“妆人”参加游行。“妆人”即化妆成古戏中出现的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面的领路人手持一面卷书牌,上面写有表演单位(境、村)名称,同时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的节目有人们能熟会道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有一户农家,因其家境贫寒,老夫妻俩无力购买表演所需要的物品,情急之下,便用家中的两根长竹竿架起唯一的一只大铁锅,又将几块木柴放入锅中燃烧,于是,两人抬起火鼎出门参加游乡活动。但夫妻俩又害怕在途中柴火烧尽,唤来其女儿挑着柴担紧跟随后,以便一路添柴续火。这样的表演方式独特,且气氛热烈、人物幽默,渐渐地被群众在民间广泛流传开,从而逐渐形成泉州鲤城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同时也传至闽南其他各地。

第二,关于油炸秦桧说。根据资料,这一民间舞蹈由表演油炸奸臣秦桧的故事演化而成。在解放以前,这个舞蹈表演形式是借以表现“油炸奸人”而“指桑骂槐”来“设仙”。但在解放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不再停留于过去,同时使舞蹈的内涵也不再是古时的传统,人们重新赋予它新的内涵。那抬着的燃烧不尽的鼎火,象征人们生活永远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而老公婆表演时诙谐幽默,运用戏曲舞台上丑角表演的“答嘴鼓”插科打诨。“答嘴鼓”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是闽台群众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其艺术形式风趣生动,从而使“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具有了很高的思想性,且语言动作更加活泼夸张。

第三,关于城隍“火鼎踩路”说。根据近几年资料调查,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来源于泉州民俗城隍祭祀时抬火鼎“踩路”的民间习俗。每逢城隍春秋二祭,城隍金身及其他庙中诸神等众神明一道上路出巡。而“踩路”则是众神明出巡前用以扫除路上妖气,保持一路清净的形式。在清朝乾隆《泉州府志》中记载元宵之夜,泉州踩街盛况为:“妆为神像”“假面盛饰”“鸣锣助喊”“其疾如风”“一国若狂”。金门城隍庙建于明朝,其人文地理、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大多数是从泉州传入的。且至今金门每年四月十二城隍神诞出巡的前一天晚上,必先抬一“火鼎”,由道士开路,沿着明天城隍及众神明出巡的路线走,即称为“踩路”。泉州城隍抬“火鼎踩路”现今已为罕见,却仍然出现于海岛金门。这也证实了泉州民间习俗迎神赛会抬“火鼎”的年代更为久远。如今泉州习俗的抬“火鼎踩路”已经演化为“火鼎公火鼎婆”抬“火鼎”游行,即为现今的踩街活动。也有原来金门“火鼎”所用的食用油燃烧改为了柴火燃烧,并且成为一种表演式的民间舞蹈,增加了情节,使舞蹈气氛更加浓烈,获得群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起源中关于贫家“妆人”的说法只属于传说,难以有实据考证;关于油炸秦桧的说法也已无资料确考;而关于城隍“火鼎踩路”的说法则为现今大部分泉州人民所认同。泉州是一个民间宗教信仰历史久远的文化名城。每年迎神赛会、祭祀酬神活动众多。仅仅泉州鲤城内就有崇拜孔夫子、天公、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相对应的文庙、元妙观、天后宫、吴真人庙以及府、县两个城隍等。而城隍神类似于府县的长官,是冥界中的基层神司,是土地公的上一级,掌管“阴间”的神祗,是古代的城市保护神。根据《泉州府志》引《陈让碑记》记载城隍为“监察官民善恶”,且明太祖即位不久则规定每当新官上任,必须斋戒沐浴祭祀城隍,才可入衙理事即为“必先假庙与神誓其阴阳表衷协于正直”。明太祖其用意为“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借于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根据以上资料显示,笔者认为城隍“火鼎踩路”的说法从资料记载的方面来看更加充足,从泉州人民的口头传承来看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因而关于城隍“火鼎踩路”的起源说法与其他二者相比,从发展的可能性来看也是更加合情合理。

二、“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形式和形态特征

泉州鲤城区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在长期的岁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从表演形式和形态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表演形式

1.人物形象

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的服装、道具有着闽南泉州传统的特征。其表演者由“火鼎公”“火鼎婆”“村姑”(即其女儿)一家三人组成。

(1)“火鼎公”

其头戴“地主帽”,帽顶有红球装饰;嘴上挂有八字胡须;身上反穿羊羔黑裘,下着黑色宽筒裤,裤脚紧束,腰间系有红色长绸巾,脚穿圆口黑色软底布鞋(闽南俗称“踢子鞋”);一手拿着桔木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属于闽南戏曲中的“破衫丑”打扮。

(2)“火鼎婆”

其头戴高高盘起的彩婆发套,系两侧插有红、黄绸花的彩婆额子;脸上贴着两块红消膏;身穿镶边大襟红杉,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脚穿厚底绣花大红鞋(闽南俗称“大鸡脚鞋”);一手拿者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属于闽南戏曲中的“家婆丑”打扮。

(3)“村姑”

其头梳着髻沿插有一串色花的双盘髻;身穿绿色的镶边大襟衣,下穿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两头各有绳子扎系木柴的竹扁担;属于闽南戏曲中的“丫鬟”打扮。

2.表演过程

表演时,火鼎公婆在其抬火鼎的两根长竹竿前后分别绑上一条红绸,以便能够抬起架在木架上的大铁锅作为“火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其伴随着民间小调《十串花》(又称《流水板》)欢快乐曲的节奏,在“人巷”中三进三退,舞姿随性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其女儿则紧随其后。“踩街”“妆人”游行活动时所要经过的路程较长,于是女儿紧跟在后以便及时加柴,使鼎中的火焰长久不灭。在行进中“火鼎公”一步一撅臀;“火鼎婆”则一步一摆腰。两人在游行中一边用风趣且幽默的话语打诨,如“老奴才”“老番癫”“菜粿炊无熟”“踢倒厅中烘炉火”“无共子孙结衫带”“菜包好吃会嘴干”等;一边踏着悠闲的步伐,同围观的群众打闹嬉戏,不时地向他们挤眉弄眼。

(二)形态特征

1.体态

(1)“火鼎公”基本体态

上身始终处于自然放松,一副悠闲之态;下身双腿膝盖始终保持稍微弯曲,如同藏族舞蹈下身的姿态;站于火鼎架前,并将长竹竿上的红绸带挎于左肩,右手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长烟管,像书法握笔姿势。在音乐声中,“火鼎公”的头部随节奏不断地左右摇晃,加之将双肩也随头左右提肩或前后移肩,即头向右摇,则左肩向上提肩或向前移肩,右肩反之;头向左摇,则右肩向上提肩或向前移肩,左肩反之。双手自然弯曲架于身体左右两侧,同时不停向内做划圈运动,而手中所握的长烟管也随之不断向内划圈,其动势与头部摇晃的频率一致。其腰部与胯部则以左右摆动为主要运动形态。膝盖不停地做微小的屈伸动律,同时,每当他第一拍向前迈一步时,则后脚紧跟后抬起;第二拍随即做反面动作。

(2)“火鼎婆”基本体态

上身与下身同“火鼎公”的姿态;站在火鼎架后,并将竹竿上的红绸带挎于脖上,右手握住圆蒲扇。“火鼎婆”不时地收紧脸部贴有两块红消膏的双颊,将嘴吸紧为“小凸嘴”,同时双眼瞪出,头向前探出。双手也为自然弯曲架于身体两侧,同时不停地摆动蒲扇,做出煽火状。其腰部与胯部的动势与“火鼎公”一致,两人相互在行进中是有默契的。而膝盖动作也是不停地做微小的屈伸运动,同时,当她第一拍向前迈步时,后脚为踏步,呈踏步蹲状;第二拍则做反面踏步蹲。

2.动律

“火鼎公火鼎婆”主要以腿部动律为核心,膝盖以不停颤动为主,同时始终以“四方步”贯穿于各种变化动作之中。

(1)“火鼎公”的“四方步”

准备为双脚自然开立站,与肩同宽;起步时,右脚向其正对前迈一小步,左脚跟上,也向左脚的正对前迈步,同时还保持双脚开立;然后,右脚往其正对后方退一小步,左脚跟上,也向左脚的正对后方迈步,回到最初的站姿。

(2)“火鼎婆”的“四方步”

准备为双脚自然站立,并不要求开立站;起步时,右脚向其正对前迈一小步,左脚跟上,也向左脚的正对前迈步,并上右脚;然后,右脚往其正对后方退一小步,左脚跟上,也向左脚的正对后方迈步,回到最初的站姿。

(3)“火鼎公火鼎婆”的动律

表演时膝盖始终保持微微颤动,造成身体上下浮动;其“四方步”由于左右前后移动重心,促使身体左右摆动,从而形成“火鼎公火鼎婆”左右晃动中夹杂轻微的上下颠颤的动律。

3.基本动作

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记载,“火鼎公”的动作包括“乐乐步”和“欢畅步”;“火鼎婆”的动作包括“踏蹲步”“煽火喜跳”和“欢跃步”;其“女儿”的动作包括“挑担步”。除以上动作之外,本人通过实地调查中发现还有些其他特色的舞蹈表演动作。

(1)“龟式”

“火鼎公”的脖子有时也会随音乐节奏向前做伸缩动率,而同时双手弯曲九十度与身体两侧,做向前屈伸动作,即为一拍伸脖一伸手;另一拍缩脖一收手。形同闽南戏曲中的“丑角”。

(2)“丑脸”

“火鼎婆”的脸部也不甘总是处于一种状态,不时会将嘴向左挪动,单闭左眼;或向右挪动,单闭右眼。还有更加“丑”的“火鼎婆”,其能够将上下两唇朝左右两个不同的反向,并同时单闭眼。

由于“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其舞步或快或慢,或急或缓。舞蹈动作并无规则,表现人物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性格。

三、“火鼎公火鼎婆”的文化特点

泉州鲤城区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其特点的形成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

(一)地域文化的色彩

泉州是一个有着自己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着许多各种的传统文化习俗。它包括了行业习俗、游艺习俗、工艺习俗等等多个方面。其中民间的游艺令人惊叹。“火鼎公火鼎婆”作为倍受群众喜爱的游艺活动,其最早是作为祭祀或丧葬时的表演活动,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喜庆佳节时“踩街”活动的主要表演节目。每年的元宵、三月初三等特殊的日子,人们不忘把“火鼎公火鼎婆”这个民间舞蹈加入进各种庆典祭祀中。这是因为其包涵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其本身表演的幽默诙谐而深受群众的喜爱。“火鼎公火鼎婆”的“破衫丑”“家婆丑”打扮来源于泉州地方民间生活中“阿公”“阿婆”的形象,且表演中的大多数动作也来源于泉州地方民间生活中“煽火”的动作,例如“火鼎婆”的“煽火喜跳”,而后来在表演中逐渐融入了泉州地方戏曲角色的动作,例如“火鼎公”的“龟式”和“火鼎婆”的“丑脸”都是戏曲中“丑角”常做的动作,这些都是具有着泉州地域文化色彩的体现。同时从这些资料叙述中也反映了这个民间舞蹈同样受着泉州文化习俗的影响。

(二)宗教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继承促进了泉州宗教信仰的发展。人民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泉州便拥有着许多民间信仰。泉州是一个沿海城市,人民靠海来维持生计。大海虽然带来了物质资源和财富,但是也经常带来意外的灾害。当家中有人出海,亲人为了出海的人能够平安归来,便想借助神灵的神力来消灾解难。从古时候开始,人民就相信神灵的庇佑,对神的崇拜非常的深。而且单泉州人民所拜之神就包括了孔夫子、天公、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等。他们在这祭祀活动中总是将最好的供品献上,其相送上的还有丰富的表演。“火鼎公火鼎婆”也在活动中呈现。它属于一种对神灵的敬意,是一种祈求平安的方式。其所抬火鼎那燃烧的火焰就是亲人的祈求,是他们为了图吉利而去烧尽亲人生活途中的一切不美好的东西,驱除晦气。在表演中,火焰燃烧得越大,暗示着人民以后生活更加美好。“火鼎公婆”不停地运用各种动作对着火鼎扇出对明天生活寄予的希望。例如,“火鼎婆”的“煽火喜跳”动作,就是一种加大火焰的方式。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为了不使火鼎中的火焰烧尽,不使以后的生活遇到不美好的东西,他们想出了一种方法。便是将“火鼎公婆”的“女儿”也以“挑担步”紧随其后,不断地向鼎中加柴。这就是泉州人民一种受宗教文化熏陶的影响的表现。从古至今,人民都信仰着宗教文化,都相信这种祈求美好生活的的形式,他们延续不断地传承着这种表演,传承着这种宗教文化。

(三)民族性格的体现

泉州一地作为华南一个特殊的区域,其当地人民群众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性格,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是一个讲义气的族群。但是人民在工作之余都想卸下那坚定不移的性格,放松自己,放开自己宽阔的胸襟去享受生活。其中“火鼎公”的“乐乐步”和“欢畅步”,还有“火鼎婆”的“踏蹲步”和“欢跃步”是泉州人民群众那种自由、豪放性格的体现。而“火鼎公”的“龟式”和“火鼎婆”的“丑脸”则是以它的幽默、诙谐、风趣吸引人,它充实着人民的生活,取悦人民,同时“火鼎公火鼎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四方步”更体现着人民那悠闲、自乐的心态。虽然人民卸下的坚强意志,在舞蹈以另一种性格出现,但是泉州人民民族性格只是表面的消失,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件事物之中,那燃烧不尽的焰火也暗示着当地人民那好胜、强硬的性格。对火焰燃烧不尽的期望,便以“女儿”的“挑担步”紧随在后,为的就是火焰的不灭。

四、“火鼎公火鼎婆”的传承和发展

(一)编写民间舞蹈教材

从古至今,泉州在艺术领域上的表现有着自己的特色。民间文化艺术的诸多形式,使各界行家对其进行了论述与探讨。特别是民间舞蹈,可谓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奇观之一。我们对其进行初探,有利于透过其艺术表演外壳,而深入了解蕴藏在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也促进我们应该对泉州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发掘其相关文献资料,发挥固有的特色。发掘泉州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丰富资源加以重新分析探讨,将之成果写入中小学教材中,以便我们从小就能够了解泉州民间舞蹈的同时来了解泉州这名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我们不仅要有这单一的理论教材,也要有其专业舞蹈教学方面的安排,将之编写入高等院校的舞蹈教材中,更有利用于原有特色的民间舞蹈的相传,不会将其所拥有的原始的舞蹈失传。

(二)宣传民间舞蹈艺术,与旅游业的结合

泉州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对外交通港口;到了北宋,泉州更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列;到了元朝,其繁荣达到顶峰,成为世界贸易大港。而泉州港的崛起,吸引了许多外来之客,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这也使泉州成为中外文化交融的中心。直至今日,泉州也是许多游人的首选之地。不仅是泉州人对其每年春节元宵、迎神赛会所举行的“踩街”游行活动感兴趣,而且它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欣赏的节目。“踩街”活动是泉州一种民间舞蹈艺术的汇集展现的方式,是泉州的经典所在。首先,民间舞蹈的发展需要我们将之加为宣传,应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发展。民间舞蹈有其艺术观赏性,如今已有小部分人将之搬上舞台,我们还可以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人民的思想,创造新的舞蹈作品,但也是要在原始的民间舞蹈传承的前提下;其次,我们可以将之转化为一种游客旅游观光的项目,与当今风靡的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对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将它的影响加深、扩大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将民间舞蹈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的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它的内涵。

[1]黄德鹏.泉州鲤城区群众文化志(初稿)[M].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局、文化馆,1995,66—67.

[2]蔡耀平,张明,吴远鹏.学术泉州[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10、28—61.

[3]陈垂成.泉州习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58、287—298、303—304.

[4]http://qzhnet.dnscn.cn/qzh52.htm[EB/OL].泉州历史网.“火鼎公火鼎婆”的起源、扮像、表演程式.

[5]http://qz.fj-archives.org.cn/m_listData.asp?CatalogCode=1271&Flow Id=408[EB/OL].泉州市档案局(馆)“妆人”.

[6]http://www.itsqq.com/a/jd/chq/b/2005-04-11/20050411210235.html[EB/OL].“答嘴鼓”.

猜你喜欢

城隍民间舞蹈泉州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泉州
两个城隍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