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散内熄法在改善中风患者风证积分及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2015-03-11姜鑫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4期
关键词:炎性反应中风

姜鑫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散内熄法在改善中风患者风证积分及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平肝熄风法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外散内熄法治疗。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21/30)](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2周的风证积分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散内熄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患者风证积分及炎性反应。

[关键词] 外散内熄法;中风;风证积分;炎性反应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4-012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attered outside the inner quenching method in improving the wind syndrome integr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a random number table, each of 3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ingganxifeng method of treatment,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scattered outside the inner quenching method therapy.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96.7%(29/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0.0% (21/30)] (P<0.05), The wind syndrome scores and CRP levels after 1 week, 2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cattered outside the inner quen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ind syndrome integr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 Scattered outside the inner quenching method; Stroke; Wind syndrome integra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中风属于一种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感染可能发挥着始动作用。现代医学技术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同时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有感染性疾病的参与[1]。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外散内熄法在改善中风患者风证积分及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风证型急性脑梗死,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及《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中急性期脑梗死及中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NIHSS评分均在2分级以上,《中风证候辨证诊断量表》风证积分均在7分级以上,发病均在3 d以内,均知情同意[4]。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6~81岁,平均(71.02±12.2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80岁,平均(68.00±13.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患者规范的卒中治疗并进行有效的Ⅱ级预防,包括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的抵抗,对血压、血糖、血脂进行有效的控制,给予患者电针治疗,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共治疗2~4周。然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平肝熄风法治疗,让患者服用天麻钩藤饮,具体药方为:石决明20 g,天麻15 g,益母草15 g,牛膝15 g,夜交藤15 g,钩藤15 g,杜仲12 g,桑寄生12 g,栀子10 g,茯神10 g,黄芩10 g,甘草6 g。进行2次熬煎,用800 mL水熬至400 mL,每天1剂,每剂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给予研究组患者外散内熄法治疗,让患者服用自拟双解汤,具体药方为:石决明20 g,荆芥穗15 g,天麻15 g,益母草15 g,牛膝15 g,夜交藤15 g,钩藤15 g,防风12 g,杜仲12 g,桑寄生12 g,羌活12 g,栀子10 g,茯神10 g,黄芩10 g,甘草6 g。进行2次熬煎,用800 mL水熬至400 mL,每天1剂,每剂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脑血管病疗效评定方法对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至少85%;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50%~85%;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0%~50%;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0%以下。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运用风证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风证积分进行评分[6],并对其CRP水平进行检测,CRP临床参考值为(0~8)mg/L。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若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方差不齐者进行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

3讨论

血浆CRP属于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其在脑卒中的预测中能够作为危险标志物在美国医生健康研究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揭示。在这一研究中,和具有较低的CRP水平的入选者相比,具有较高的CRP水平的入选者具有明显较高的脑卒中危险率。对于血管内皮细胞来说,CRP具有直接的致炎作用,梗死区缺血半暗带会在炎性反应较为强烈的情况下加剧,从而促进脑损害的极大加重[5-7]。因此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受到CRP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生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中,对CRP进行有效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张文宗等[8]提出风药具有升、散、行、透等多种特性,作用广泛,现代药理学已证实自拟双解汤可清除自由基,显著地保护和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所介导的脑血管损害及炎症反应,本研究也再次验证上述观点。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相关医学学者认识到,中风发生的机制为外风侵袭原本内风素盛的机体,内外合邪。一方面给予了内因以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外风因素参与以有效的关注[9]。外散内熄法下对内风进行了有效的平息,其双解汤中荆芥穗、羌活等风药的主要功效为将外风驱散、畅气行血、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10-12]。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治疗后1周、2周的风证积分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外散内熄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患者风证积分及炎性反应,内风因素和外风因素均在风证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有所参与。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的风证积分及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充分说明中风病急性期是风证证候及炎性反应发生的唯一时期,CRP动态变化对风证证候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对治疗时机进行严格的把握,在患者发病早期就给予内外风相召致病的病因病机以充分的重视,将外散内熄法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在早期就促进患者炎性反应的极大减轻,从而将患者的脑损害减轻至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张春. 银杏达莫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10,34(5):424.

[2] 韩玲. 清热化瘀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压、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C 反应蛋白水平及日常生活水平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267.

[3] 谭宝慧,杨宏,徐忠信,等. 降纤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134.

[4] Sarah Song,Richard E,Burgess,et al. Racial differences by ischemic stroke subtype:A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approach[J]. Stroke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2,2012:735097.

[5] 袁云华,蓝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 西部医学,2011, 23(3):483.

[6] 李焱生. 中风后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89-90.

[7] 曹华伟.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2,8(27):159.

[8] 张文宗,王振涛,张会超. 风药在冠心病中应用的理论探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7(5):267.

[9] 饶旺福,高丽,饶凯华,等. 论中风病之“风”[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11.

[10] 廖穆熙. 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11] 辛喜艳. 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2] 赵曼丽,王泽颖,于荣. 外散内熄法对中风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2(9):298-300.

(收稿日期:2014-11-06)

猜你喜欢

炎性反应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芝麻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栀子苷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运动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
右美托咪定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1、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