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传媒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2015-03-11张丽萍

群文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蔚蓝蒙古族媒介

张丽萍

一、传承蒙古族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五十六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民族文化。自然,每个民族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都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蒙古族文化又如宝石一般,耀眼而夺目。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漠北大草原。她的活动区域东至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北与贝加尔湖毗连,南与万里长城相接。她从山谷走向草原,由丛林狩猎民成为草原游牧民,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地域、气候、植被、生产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有别与农耕文化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成为人类最辉煌的文化类型而令人瞩目。也正是因此,我们现代人应该懂得保护和传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

《民语新词》中说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她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想发展传承蒙古族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有其他民族绝无仅有的蒙古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但是,现在蒙古族这些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却很少被人熟知。一提到蒙古地区,人们只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面;一提到蒙古人,人们就会联想到粗犷、“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印象,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明、创造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如此,现在会唱蒙古族歌曲,会跳蒙古舞的人少了,传统的体育活动逐渐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变成了只有在重大节日中才得以一见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的功能开始退化,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传统的技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样的发展境况会不由得让我们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担心。

蒙古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又一次告诉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势在必行。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呢?又是什么能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呢?我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电视,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让电视传媒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服务,从而促进蒙古族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二、电视传媒为传承蒙古族文化保驾护航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类播出出版”。从《决定》中的这一句话也可清晰看出电视这一媒介是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该利用其有效性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

(一)从传播媒介说电视

电视与报刊、广播相比,能更生动形象地再现蒙古族古老的文明与文化。报纸和杂志是一种纸质媒介,读者必须通过对印刷符号的文字解码才能获得信息。如果不识字的人即使面对再好的报纸,也如同看天书一般;即便是有文化的读者也需要将纸质媒介中的文字进行转化,并借助文字想象出相应的画面。再说说广播,它是单纯地以声音为媒介传递信息,不免使人产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感觉。而电视媒介恰恰集报纸、广播这两种媒介的优势于一身,并且改善了报纸的那种静止状态,成为像现实生活一样逼真传神的画面。

如果你翻阅相关资料查询“什么是电视媒介”,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电视是集合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电视媒介的种种优势告诉我们充分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将会促进保护、传承蒙古族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内蒙古卫视就恰当有效地利用了电视这一媒介,其中品牌栏目《蔚蓝的故乡》就是最好的例子。《蔚蓝的故乡》是一档以草原文化为核心,展现北方地区自然风貌及各民族人文风情的文化类栏目。《蔚蓝的故乡》于2004年的5月1日开播,独创性地推出了以《蔚蓝的故乡》为总标识,下设7个子栏目的大型系列栏目,历经5年的发展,《蔚蓝的故乡》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栏目。

其中有一期《蔚蓝的故乡——蒙古族舞蹈之安代舞》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族的歌舞文化。风情北方,英雄草原,古老的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草原文化,孕育出了灿烂的舞蹈文化,而流传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内蒙古卫视巧妙地利用电视这一媒介,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我们走进安代舞,走进蒙古族文化,原来只是听说“在广袤的草原上,有歌的地方,你就一定能听到长调的声音;有舞的地方,你一定能看到翩翩起舞跳安代的姑娘”。这一次,我通过电视酣畅淋漓地领略了蒙古族舞蹈魅力,不仅了解了有关安代舞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渊源,更让我对蒙古族舞蹈文化流连忘返!

电视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草原风景有声有色,草原人物栩栩如生。电视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可以使活灵活现的形象直接跃入观众的眼帘,使观众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又回味无穷。也就是说,电视能产生一种更加直接而且更加有力度的接受效果,是电视让我感受到:安代舞凭借着它强烈的感染力,歌词明快,舞步好学,没有时间、年龄、地点限制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蒙古族人民的加入,他们随编随跳,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种自然、清新、随心的优美舞蹈,在三百年的时空移动中传播着自然与美,也传承并延续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我想说,蒙古族如此悠久的歌舞文化需要我们子孙后代去保护、去传承。而《蔚蓝的故乡》这一栏目用事实向我们证明:电视这个大众媒介,正是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从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说电视

电视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将蒙古族古老的文化美轮美奂地重现于我们。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曾经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与草原、与大自然又是如何相处的?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又让人们无暇去翻阅书本查看究竟!因而蒙古族人民创造的草原文化很难在现代得以保护和传承。然而,让我们欣慰的是,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电视的大面积覆盖可以让信息迅速传播,而且活生生地展现给上万的观众。让人看到了许多以前根本看不到人物、情景、天光水色、风土人情等,听到了许多以前根本听不到的声音。

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这一品牌栏目正是利用了电视传媒的优势,让我们轻松地跨越时空,见识到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其中有这样一期节目《蔚蓝的故乡——草原文化访谈录》,节目利用电视媒介充分调动和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形式的传播符号,既有视觉的文字符号,又有听觉的语言符号,还广泛使用文字符号,以视听结合的刺激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因而,这一期节目成功地为我们讲述了蒙古族人民与草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原来在很久以前,蒙古族人民就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他们十分热爱自己赖以生存的草原。节目中讲到,在七百年前,蒙古族首领蒙哥汗在他的登基诏书中这样写到:“要让有羽毛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收猎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胁,自由自在的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声所骚扰,流水也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

节目还用原景重现的形式为我们真实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蒙古族人民为了草原植被的修养恢复,选择季节性围牧,每当倒牧场时,他们在起程前总要先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好灰烬坑灶后方可离去。可见他们是多么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美好的品质、这样优良的传统正是需要我们现代人保护和传承的蒙古族文化。

试问:如果不是电视传媒为我们生动再现,类似这样年代久远而又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怎能被人熟知?又何以得到保护和传承呢?电视传媒将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动态而直观地展现给观众,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每一位看了节目的观众都为蒙古族文化赞叹不已。《蔚蓝的故乡》又一次用事实向大家证明,电视媒介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蒙古族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她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各种方法传承蒙古族文化。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是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拥有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视听兼备、辐射力强、覆盖面积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让它为少数民族的传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关方方.内蒙古汉语卫视:展示民族风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

[3]和顺华,刘剑文等人.今日民族[J].2012年第9期,民语新词.

[4]波·少布.蒙古风情[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蔚蓝蒙古族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矢车菊:海水般的蔚蓝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Going to the Beach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