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15-03-11颜宗成

群文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青海演唱会花儿

颜宗成

绽放在中国西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心里的“花儿”,是西部民歌之魂,是生活在西部这片热土上的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蒙古等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财富,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西北人民奉献给人类的艺术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西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把“花儿”这朵闪耀着无尽艺术光芒的奇葩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和魅力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她应有的民族、人文特性,是人们的企盼也是历史的呼唤。青海作为河湟“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据记载,早在明代,“花儿”的传唱活动已在青海盛行。明人高洪“青丝垂柳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便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反映的就是当时青海省民和县古鄯地区漫“花儿”的盛景,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光景。青海是已故“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的故乡。朱仲禄先生出生在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由他编创、传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花儿”已成为经典名曲,享誉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有百余种之多,省内有定式的大小“花儿”会近百处。每年从农历“四月八”至“六月六”期间,全省各地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是当地重大的民俗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遐迩闻名的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互助县丹麻土族“花儿”会已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内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6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册歌手百余名,其中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歌手30余名。“花儿”演唱活动在青海是当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花儿”作为青海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省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下,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花儿”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自上世纪80年代由西宁市歌剧团编创的“花儿”歌舞剧《马五与尕豆》问世以来,进入二十一世纪,用舞台艺术展现“花儿”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2007年由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编创的“花儿”风情剧《六月六》一石冲天,揭开了新世纪“花儿”精品艺术编创的大幕,使落寞了多年的“花儿”舞台艺术热络起来,享誉省城,推动了“花儿”艺术精品的创作;2008年在“花儿”王朱仲禄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青海省文化馆举办的“‘老百姓的心声,平民化的艺术——朱仲禄“花儿”作品音乐会”向人们集中展示了“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编创、演唱的精品佳作,缅怀了这位为“花儿”艺术毕生倾力的集大成者,得到社会和专家的好评;2009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花儿”音诗剧《雪白的鸽子》在首都保利剧院成功上演,香艳京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2010年在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展演”中,我省选送的“高原奇葩——青海专场”中浓缩“六月六”“花儿”演唱活动的篇章“天籁之音”展演得到首都观众、专家学者的称誉。并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闭幕式演出,尽显河湟“花儿”艺术的独具魅力。同年10月,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邀请,参加了上海世博园的展演活动,向国内外友人和游园观众展现了青海独具魅力的民间民族文化,得到世博会组委会的好评;2011年由青海民族歌舞剧院编创的青海经典“花儿”歌舞诗《山水相依“花儿”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冲击。

二、“花儿”演唱活动空前繁荣

“花儿”演唱活动作为承载“花儿”艺术的有效载体和青海民间重大的民俗活动,已兴盛数百年。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以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坛寺“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为代表的“花儿”演唱活动在全省各地空前繁荣,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群众性“花儿”演唱活动不分季节,不分时段,规模不等,蔚然成风。“花儿”艺术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一改“花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窘态,从田野登上舞台,从乡间挺近都市趋于常态。从东部走向西部,从“野曲儿”变为特色艺术走进高等院校。目前,全省除玉树、果洛以外的所有市(州)都在传唱“花儿”,漫“花儿”成为当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新的文化业态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成为“花儿”歌手兴业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花儿”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成果丰厚

“花儿”研究和传承有了良好的开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集几代人研究成果之大成的《青海花儿大典》隆重面世。由青海省文化馆策划、筹资,和青海花儿研究会、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著的《青海花儿论集》(一)、(二)《青海花儿新篇》《青海花儿选》《青海花儿创作歌曲集》《花儿春秋》6部专著分别由九州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青海花儿艺术志》正在出版;罗耀南著的《花儿词话》、滕晓天著的《青海花儿话青海》,李养峰、李少白主编的《河湟花儿大全》等分别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赵宗福、滕晓天、井石等业内学者、专家分别在《民族文化论坛》《西北民族研究》《中国土族》上发表的《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责任》《论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等论文百余篇。这些专著和论文在业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花儿”艺术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以应用研究和学术研究并举,理论研究和演唱活动相结合的新局面。青海“花儿”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受到重视,得到彰显。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研究成果到研究队伍,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成为西北五省(区)歌手交流学习、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和驰名的文化品牌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的支持下,自2004年起由青海省文化馆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充分发挥出中心城市向全省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演唱会目前是五省(区)参加歌手最多、演唱曲令种类最多、演唱水准最高、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具影响力的“花儿”演唱活动。自2012年起每年的演出场次均在20场以上,近百万群众参与活动,规模空前,成为青海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和人民的节日。为西北五省(区)歌手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培养了索南孙斌、李君兰、张存秀、彭措卓玛、李国全等一大批优秀歌手。特别是“花儿”皇后苏平、甘肃著名的“花儿”演唱家何清祥、宁夏“花儿”王唐祥、新疆歌手寇红、马成,陕西十大歌王李光明等名家的相继加盟并成为演唱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有力地推促了“花儿”演唱活动的持续发展。

自2009年起,新疆昌吉、焉耆,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组团来青海观摩“花儿”演唱活动,对青海省文化馆集五省(区)歌手,倾力打造“花儿”品牌之举给予了肯定。2011年,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安排台湾桃源县参访团观摩了在西宁凤凰山主会场和互助丹麻分会场的演唱活动。台湾《联合报》对这项活动和在青海的所见所闻以《原野之声,草根魅力,值得交流》《中国唯一用玉石建造的官邸》《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北四大名寺之一》《佛教圣地塔尔寺》《青海刚察,体验牧民生活》为题进行了大篇幅宣传报道。这是海外媒体首次集中大篇幅宣传报道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在海峡彼岸产生了广泛影响。2012年演唱活动期间,四川、上海、宁夏、陕西、南京、新疆焉耆等省(市)和台湾桃源县再度组团观摩了主、分会场的演唱活动,对青海省文化馆在打造“花儿”品牌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尤其是2012年参加都兰县“佳友在线”全国版主年会的海内外100余家媒体聚焦都兰的演唱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新华网对演唱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2013年举办的第十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上来自新疆昌吉、焉耆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歌手的登台亮嗓,使参加活动的领导、学者和观众眼前一亮为之一振。这是“花儿”传唱活动有文字记载以来,首次出现了传唱“花儿”的9个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开始传唱“花儿”,由此传唱“花儿”的少数民族增加到11个,充分彰显出“花儿”艺术的巨大魅力。文化部蔡武部长来青海考察工作时,对青海省文化馆聚西北五省(区)优秀“花儿”歌手倾力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殷切期望“花儿”艺术“加强交流,做大做强,走出西北,唱响全国”。2013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

(一)具体做法

1、立足惠民 准确定位

在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我们把活动定位于乐民惠民,体现公益,服务社会。时间定格在“六月六”期间民间有漫“花儿”的习俗这个约定俗成的时段。演唱活动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把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作为办好活动的基点,把激发调动社会各界彰显责任,热爱公益事业作为办好活动的关键,把强化与媒体的互动作为办好活动的抓手,精心策划,统筹安排。从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入手,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上着力,积极为社会各界搭建展现风姿,彰显社会责任的平台,调动和感召他们参与活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

2、注重传承 大胆创新

演唱形式上,我们除保持“花儿”传统的演唱形式外,加大联唱、齐唱、混声唱的力度,推动歌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花儿”的演唱形式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在曲令的选定上,根据歌手的演唱风格,确定曲令,突出特色,做到参赛歌手演唱的曲令不雷同、不重复。要求歌手除唱好确定的曲令外,加唱一首从老艺人手里学来不经常听到的曲令,有效地解决了“花儿”在与时俱进中发展、传承、保护的问题。为增强演出的艺术性和可看性,我们根据选定的歌手和曲令特色,以版块的形式统筹安排、精心编排,采取为五省(区)的主要歌手伴舞,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参加演出等办法,既保证整场演出张弛有度,又突出了传承人的传带作用。并对歌手的演出台风、着装、唱词提出具体要求和规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把编排好开场和收尾作为演出重点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既能听到符合整台演出的“花儿”曲令,又能欣赏到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演唱活动中特意增加土族和撒拉族“花儿”曲令版块突出特色,凸显多样。演唱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歌手的演唱水平和演唱会的艺术品位一届比一届高,受到了群众捧喝。

3、正确引导 寓教于乐

“花儿”演唱活动是大型的群众性集会活动,参与人员多,观众素质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演唱活动的有序文明,真正起到乐民惠民、愉悦心身,营造祥和吉庆的氛围。在演唱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作用。演出过程中,除进行活动宣传、介绍歌手外,把法制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做文明听众的内容贯穿始终,并加大歌手与观众的有序互动力度,引导观众文明参与。经几年努力,观众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每天的演唱持续三个多小时,有时应观众盛邀达到四五个小时。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大雨滂沱,观众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演员有序互动,有时虽然观众多达十余万人,但演出现场秩序井然。省外观摩团、游客对西宁观众的良好素质、文明程度和对“花儿”艺术的痴迷、演出现场的热烈有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点赞活动接地气聚民心有看点。

4、扶持歌手 培养队伍

歌手是“花儿”传承发展的灵魂,提高他们的素质尤为重要。在歌手的选调中,我们把具有社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活动的关键,把推出新手作为推进“花儿”演唱活动的重点坚持不懈,保证了演唱活动的生机和活力。经十余年推促,推出新手百余名,演唱会真正成为推出新人的有效平台,呈现出以老带新,新手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花儿”歌手大都来自民间,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识谱,个别歌手演唱中存在低俗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我们把提高“花儿”歌手的素质、演唱水平和关心他们的生活作为办好活动、推动发展的抓手常抓不懈。邀请业内专家和专业老师先后举办“花儿”歌手培训班十期,对来自全省各地、省垣各演出场所、茶园的500余名歌手进行了演唱技能、音乐常识、个人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了“花儿”歌手的整体水平和修养。在此基础上,我们为歌手们建立了艺术档案,并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歌手签约,为“花儿”歌手的队伍建设和管理发展做了必要的储备。同时,我们坚持每年和主要“花儿”歌手进行联谊活动,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增进友情,鼓励他们“花儿”兴业,开办“花儿”茶园和成立艺术团队,从艺术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保证了“花儿”演出队伍的相对稳定。并积极推荐歌手参加全国各类赛事展演活动。近几年,索南孙斌、张存秀、华松兰、胡生存、李君兰、李君莲、伊万柏、昝万亿、张国统、李国全、李迎梅、杨全旭、杨海春、马占龙、童守蓉等一批歌手在全国各类赛事中斩金夺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青海“花儿”独具的魅力,为青海赢得了荣誉。

5、打造品牌 有序推进

我们在办好西宁凤凰山演唱活动的同时,把打造品牌的重点放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基地,采取活动期间选派优秀歌手加盟当地演唱活动,加大五省(区)歌手的互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办等形式开展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花儿”演唱活动的兴盛。在“花儿”传唱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循化、民和、格尔木、都兰、同仁成功举办了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值得一提的是循化县从2013年第二届起将演唱活动和中国青海(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有机结合起来,两个品牌活动映相生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受群众喜爱,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重大国际赛事活动和国内有影响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完美结合。2014年在化隆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和化隆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山水化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开辟了新的演出基地。特别在群众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连续举办的七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互助丹麻土族花儿艺术节”,有力推动了互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该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帮助指导该镇因势成立了全省首个乡(镇)“花儿”艺术团,支持艺术团在省内巡演,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指导参与编创的千人安昭已成为互助县和该镇重要文化品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央视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全镇17个村也相继成立了文艺演出团体,开辟了青海省乡镇“文化兴农”的先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2008年该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2011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镇”,2014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高原美丽土族文化名镇”。

6、加大交流 扩大影响

在做好省内“花儿”演唱活动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依托馆品牌项目“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西安、四川、南京、青岛等地开展“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行”展演活动。活动采取展演结合、动静互补的形式,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皮影、剪纸、唐卡、农民画、刺绣、面具为依托,以“花儿”为主线,以歌伴舞、弹唱、宴席曲等艺术形式,辅以青海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集中展示青海多元异彩的“花儿”,使人们在赏展观演中领略大美青海多元文化的瑰丽,聆听天籁之音的青海“花儿”,有力地宣传了“花儿”,宣传了大美青海。

2007年,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我们在天津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青海花儿演唱会”,7位原生态歌手倾情放歌全国驰名的音乐学院,开启了“花儿”演唱走进高等院校的先河。来自美国的音乐博士周如勤先生和天津音乐学院的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歌手们的演唱,音乐厅座无虚席。并在天津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天津工人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以《唐卡艺术首进沽上,青海‘花儿唱响津门》为题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应新疆昌吉市邀请,青海省文化馆组团参加了昌吉市“第四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暨第二届昌吉市‘花儿艺术节”,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走出去和外省组台演唱“花儿”的先河。应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邀请,从2012年起青海省文化馆组团参加了焉耆县第四届“花儿”会、首届“新疆‘花儿”邀请赛暨焉耆县第五届“花儿”会,和焉耆县文化部门建立了帮扶关系,采取选派老师和开办讲学活动的形式指导该县开展“花儿”传习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焉耆县“花儿”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得到焉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欢迎。特别是2014年7月份在青海举行“第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期间,我们邀请焉耆县“花儿”艺术团来青演出,并在西宁“百姓大舞台”为他们安排专场演出,新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为百姓大舞台带来了异样的纷呈,受到广大西宁市民的欢迎和媒体的热议。2014年9月焉耆县六十周年大庆期间,青海省文化馆,新疆文联,焉耆县委、县政府在新疆焉耆联合举办了首届新疆·焉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新疆第三届回族“花儿”演唱会,在参加大庆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代表团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是该品牌活动创建以来首次走出青海在省外举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创新机制 夯基固本

为夯实“花儿”艺术品牌的群众基础,2010年,青海省文化馆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则和青海红兴音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袂成立了青海省文化馆红兴“花儿”艺术团。团队成立五年来,深入海东、海西、海南、海北、黄南地区村镇、社区和甘肃部分县(市),走乡串户演出近千场,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推动了“花儿”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打造“花儿”品牌工作,巩固成果,2012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组委会、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分别在主会场西宁凤凰山,分会场循化县、互助县、都兰县、同仁县建立了西北五省(区)“花儿”传承基地。向七个具有特色、形成规模的“花儿”茶园颁发了“花儿传承基地”的匾牌,肯定和勉励他们为“花儿”艺术事业做出的成绩和努力。为缅怀为“花儿”艺术做出卓著贡献的集大成者“花儿王”朱仲禄先生,2012年青海省文化馆和同仁县人民政府完成了先生故居的修复工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出席并主持了先生塑像落成典礼。2014年在首届新疆·焉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新疆第三届回族“花儿”演唱会期间,组委会在焉耆县颁牌设立了“西北五省(区)花儿传承基地”。

8、多级联动 统筹发展

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这个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出版发行青海民族民间音响制品200多个品种。先后举办五省(区)学者、专家、歌手参加的研讨会五次,达成诸多共识。和青海广播电视台影视综艺频道联合举办“‘花儿擂台赛”四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2014年参赛人数达400余名。为强化宣传力度,在青海省文化馆网开辟“花儿”网页的基础上,自2009年起在馆办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群文天地》上开辟了“感悟‘花儿”栏目,为五省(区)致力于“花儿”艺术事业的学者、专家和人士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2010年该栏目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期刊优秀栏目。2012年和青海日报社文艺专刊部联合在《青海日报》开辟了“花儿园地”。

(二)几点成果

经几年的努力,青海在打造“花儿”品牌方面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

1、学术研究活动求真务实日趋活跃,理论研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队伍建设得到强化,新人不断涌现;学术研究、传唱活动、队伍建设并举共进;队伍建设有章法,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花儿”艺术接地气聚人气凝人心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2、“花儿”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成为“花儿”传唱地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

3、整合资源、多级联动、文化活动社会办的机制初步形成。国有大型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开始关注“花儿”、支持“花儿”艺术事业。自2010年起北京时代联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直参与支持“花儿”演出活动,中国农业银行青海分行、中国移动青海分公司、西部矿业集团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青海缘汇木雕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宝玉陈商贸有限公司、青海爱乐艺术学校、青海大舞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继加盟支持演唱活动。

4、“花儿”艺术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张扬。近几年,青海省文化馆利用“花儿”演唱会这个平台,在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的支持下,争取到价值200万元的图书。省文化馆按捐赠方要求将这些图书配发到了循化、互助、都兰、化隆等县文化部门和全省56个基层馆(站),并先后两批组织全省基层文化干部近百人赴台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向基层捐赠价值230余万元的演出器材、乐器、服装等文化用品多批,为基层办了一些实事、好事。这是演唱会举办以来的最大收获,也是青海省文化馆利用社会力量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实践。

5、国家部委开始关注“花儿”演唱活动。2012年7月,省文化馆成功承办了由国家计生委、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在千里花海青海门源举办的“‘花儿唱响人口文化艺术节暨2012年‘同心·西藏和四省藏区幸福家庭工程——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走进青海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贴近计生国策,精心编创的演唱活动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和主办单位的高度评价。

打造“花儿”品牌是一个艰辛、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青海“花儿”品牌的打造工作能有今天的发展态势和规模,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首先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得益于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得益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热爱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们的鼎力相助;再次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民群众的呵护和致力于这项事业的专家、学者、广大群文干部的辛勤努力。

五、几点思考

1、关于学术研究。“花儿”作为人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术研究上,首先,五省(区)专家、学者在面对省情、尊重历史、注重特性的同时,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在“花儿”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走出和摒弃以我为主、我说为主,停留在我说与他说争论不休的困境,面向世界,跳出自我,开展学术研究。“花儿”她生在民间,没有民族区域之分,她已名扬天下,何必辩甘青宁新。学者和专家须凝聚这样的共识,在这样的视野下开展合作,加强交流,面向世界,共同举力,才能为“花儿”艺术真正走向世界提供理论学术支持。再者,学者们要摒弃把研究“花儿”作为敲开获取职称的敲门砖或博取一时之名利的短视行为,要有“咬定青山仍不放”的执业精神,横下心,锲而不舍才能达到“花儿”研究光辉的彼岸,才能保证“花儿”研究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其次,要倡导推崇严谨的治学精神,着力营造和引领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氛围。学者和专家要有历史责任和应有的担当,要敢于对那些靠剽窃别人研究成果博名取利的人说不。要对有些人和地区对外宣传时混淆视听,诸如在央视等媒体上将一代歌王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旷世经典《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堂而皇之的冠为“××民歌”的这种有悖情理危害不浅的行为说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花儿”研究出成果有高度。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设立“花儿”研究基金,拨付专项经费,从根本上解决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花儿”没有经费支撑的窘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花儿”学术研究的水准,保证“花儿”艺术研究的持续动力。

2、关于“花儿”品牌的打造与歌手队伍的建设。在倡导不断推出舞台精品艺术的同时,要在夯实群众基础上着力,还“花儿”于民,养“花儿”于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花儿”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保证“花儿”艺术的持续发展和体现她应有的属性。换句话说,也只有夯实“花儿”这朵草根瑰宝的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们喜爱她、捧喝她,自觉融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才能永葆“花儿”艺术的青春,真正意义上达到发展中传承,传承中发展。最近中央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花儿”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品牌活动的打造指明了方向。对近几年人们挥金霍银、捧星摆阔举办的一些名为“花儿”会,实为变了味,“花儿”只是个点缀明星汇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花儿”歌手是“花儿”赖以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灵魂,怎样提高这些来自民间歌手的文化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应该是各级政府考虑的重大课题。“明星大腕亮亮嗓子扭扭腰,万贯银钱揣身上,花儿歌手吼破嗓累死把活喝口汤”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保证“花儿”歌手队伍的稳定,解决他们因没有固定收入为生计奔波,无法安心于“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为“花儿”歌手评职定级的政策,研究解决他们生计问题的办法。在提高“花儿”歌手素养问题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是要抓好民间歌手,在逐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同时要做好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管理工作,拿出具体措施,制定关心他们生活,鼓励他们带徒授艺的可行计划。二是要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把培养“花儿”艺术专业人才纳入地方教育体系,在省内大中专院校开设“花儿”艺术专业,系统培养“花儿”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提高“花儿”歌手的艺术修养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花儿”传唱、研究专才。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耀生辉、并进发展。这方面,我们的邻省宁夏已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从娃娃抓起,“花儿”进中小学的尝试值得借鉴学习。再者,要扩大人们认识“花儿”、了解“花儿”的层面,尤其是西宁地区和海东地区要在正在实施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中,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增加传承保护“花儿”艺术的项目。文化旅游部门在编写、推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资料上,增加宣传“花儿”的内容。

3、关于“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展开,为“花儿”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花儿”艺术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发展前景空前。但是在人们的捧喝中,偶尔也会听到诸如这样的发展破坏了“花儿”的原生态,改变了“花儿”的模样,对“花儿”的传承、保护极为不利等一些质疑。“花儿”作为多元文化的结晶,说的是人间情,唱的是真善美,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壮大,成为汉、回、蒙、藏、土、保安、东乡、裕固、撒拉等众多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法替代的。人们无法知道“花儿”起源的原生态状态是什么样的,但“花儿”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新的民族不断加入传唱队伍是不变的事实。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花儿”已失去她倾诉别愁离绪,情侣传情说爱的功能,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愉悦身心的载体。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疆焉耆、昌吉的维族、哈萨克族歌手打着手鼓、弹着冬不拉双语演唱的“花儿”,我们能说她不是“花儿”吗?由维族歌手努尔买买提·吾甫编创传唱、获得西部十二省(区)民歌(花儿)歌会金奖的清新欢快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眼睛令”等混声“花儿”,我们能说这对“花儿”的传承保护不利吗?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不仅有固定的“花儿”艺术团,而且还成立了“花儿”礼仪公司。这个应运而生的公司不仅在群众嫁娶婚庆上独占鳌头,舞尽风头,很难置信还频频在信教群众的割礼上亮相,并将业务发展到数百里之遥的乌鲁木齐融入人们的世俗生活,成为“花儿”艺术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传承保护有了新的载体。我们不能不为焉耆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点赞,这是接地气聚人心的绝好大事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民族团结的大牌,是“花儿”艺术和着时代脉搏跳动的强音,令人叫绝。因此,在“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上,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处理好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推进“花儿”艺术发展的关键。

4、“花儿”演唱活动是接地气聚人气的大型群文集会活动,作为一项惠民扬善之举,需要经费支撑。因此,如何有效地把“花儿”演唱活动和非遗保护工作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机制,办好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惠民乐民的扬善工程和人民的节日需要认真研究。“花儿”传唱地的党委、政府在用好国家为开展保护工作下达的专项资金外,要把打造“花儿”品牌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名省”的有力抓手列入议事日程,制定计划,落实经费支持“花儿”的保护传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花儿”演唱活动的持续发展,“花儿”保护传承工作卓有成效。

猜你喜欢

青海演唱会花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My Dream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春天的演唱会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小青蛙的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