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中砂岩铜矿伴生银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初探

2015-03-08董云侠贾洪波颜世凯

吉林地质 2015年1期
关键词:含银黄铜矿铜矿

董云侠,贾洪波,颜世凯

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吉林 吉林市 132013

0 引言

本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滨太平洋两大全球巨型构造域结合部位,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成矿条件极好,各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本文 探讨滇中砂岩铜矿伴生银的特征,为矿床开发提供依据。

1 矿区地质简介

滇中砂岩铜矿矿床与构造关系密切、南北向复式褶皱构造(特别是穹隆背斜)与矿床关系密切,后期断裂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与铜及伴生银的后期富集关系密切。

滇中裂谷盆地,面积约29 000多平方公里,基底为前震旦纪结晶杂岩,中生代以后,为内陆河湖交互相的砂泥岩沉积,形成一套陆相红色含铜砂岩建造。

1.1 地层

1.1 上白垩统

江底河组K2j:红色,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透镜体,含石膏,厚度800 m左右。

马头山组大村段K2md;上部灰绿色钙质泥岩,下部底砾岩—砂岩—钙质泥岩或炭质页岩,是主要含矿层,厚30~50 m。

六苴段K2ll:上部红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和细砂岩扁豆体,局部灰色,厚约80 m。下部红色、灰色中—细粒砂岩。中部含砾石及砾岩透镜体,系主要的含矿层,厚30~50 m。

1.2 下白垩统

普昌河组k1p:红色,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细砂岩扁豆体,厚200~1 000 m。

高峰寺组凹地苴段(K1w):上部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下部红色—灰色中粗粒砂岩,含薄层砾岩或砾岩透镜体,夹少量薄层泥岩,是主要的含矿层,厚约30~60 m。

者那么段(K1z):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透镜体,厚约300 m。

美宜坡段(K1m):红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下部粗—细砂岩,局部黑灰色,含矿,厚20~100 m。

1.3 侏罗系

妥甸组(J3t):上部紫色、灰绿色泥岩。下部红色泥岩夹少量细砂岩、泥灰岩,厚200~1 100 m。

蛇甸组(J3s):紫红色细砂岩,由下至上,粒度由细至粗,中部夹泥岩,厚度450~1 793 m。

张河组(J2z):上部紫红色泥岩夹少量砂岩,下部为成分复杂的砂岩,厚度>1 000 m。

冯党河组(J1f):紫色泥岩夹粉砂岩,厚度300~1 600 m。

滇中红色盆地分布着矿点近三百处(图1),矿床明显受层位控制。据主要铜矿床统计,产于白垩系马头山组地层中的铜,品位1.01%~1.83%,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6.5%。伴生银品位(16~44)×10-6占93.6%;产于高峰寺组地层中的铜,品位1.11%,储量占13.5%,伴生银品位14.5×10-6,储量占6.4%。

1.2 矿床特征

储矿岩石以含砾中—细粒砂岩为主。铜矿体产于紫色岩石与浅色岩石交互部位的浅色层一边。

矿床具明显的水平(垂直)矿物分带,即:由紫色、浅色岩石,矿物由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

矿床与构造关系密切、褶皱构造(特别是穹隆背斜)与矿床规模有关,后期断裂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与铜及伴生银的后期富化有关。

2 矿石物质组分和伴生银的赋存状态

2.1 矿石物质组分

矿石物质组分见表1。

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铜矿物有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斑铜矿、黝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及微量自然铜、赤铜矿等。

其它金属硫化矿物有方铝矿、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及微量毒砂等。氧化矿物有赤铁矿、褐铁矿。银矿物有辉银矿、自然银、硫铜银矿—硫砷铜银矿等。

主要矿物特征如下:

辉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物,按生成顺序明显地可划分为两期:I期为原生辉铜矿,呈散点状充填在陆源碎屑粒间,或沿砂与粉砂、泥质层理接触处断续分布,组成条带矿石。局部见交代胶结物,粒度一般0.005~0.17 mm,计算矿物分子式为Cu2S。Ⅱ期为后生辉铜矿(或称含银辉铜矿),他形粒状,多数呈斑块状分布在砂岩裂隙或长石碳酸盐石英脉及石英脉中。局部沿矿体底板聚集成块状。这期辉铜矿是由辉铜矿-低辉铜矿-蓝辉铜矿-留色铜蓝等-系列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斑铜矿:原生斑铜矿呈他形粒状,嵌布在陆源碎屑粒间,常被辉铜矿交代,粒度0.007~0.3 mm,一般0.01~0.12 mm。后期斑铜矿多与Ⅱ期辉铜矿呈固溶体连生,粒度0.03~2 mm,一般0.1~0.5 mm。

黄铜矿:早期形成的黄铜矿呈他形粒状,嵌布在陆源碎屑粒间,部份交代黄铁矿。后期黄铜矿呈脉状,局部穿插辉铜矿、斑铜矿、粒度0.022~0.008 mm。

黄铁矿:散点浸染状,其晶体形态具有明显分带性,从铜矿体到浅色砂岩,依次为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 立方体 雏晶、草莓状及结核状等形态,粒度0.002~0.004 mm。

白铁矿:自形板状,分布在浅色无矿砂岩中,粒度0.002~0.04 mm。

方铅矿:他形粒状为主,次为立方体,主要分布在方解石石英脉中,粒度0.001~0.19 mm。

2.2 伴生银的赋存状态

经镜下鉴定,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确认,矿石中的银呈两种状态存在:一是呈类质同象(或银的次显微晶粒)分布在铁铜硫化矿物中这是主要的。

另一类呈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产出。银的独立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硫铜银矿、硫砷铜银矿及少量含银胶体矿物。

自然银:他形粒状、乳滴状分布在陆源碎屑与胶结物接触处,或赋存于辉铜矿、方铅矿、赤铁矿中。偶见串珠状细脉,粒度0.001~0.006 mm。。

辉银矿:在辉铜矿中呈乳滴状产出,粒度0.001~0.004 mm。

硫铜银矿:仅见于Ⅱ期辉铜矿中,呈包体产出,极少数为叶片状连晶,粒度小于0.005 mm。。

硫砷铜银矿:主要与黄铜矿、黝铜矿共生,粒度小于0.005 mm。

各主要载体矿物中的银质量分数如表2。

据显微镜鉴定,单矿物化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综合计算不同矿石或矿物中呈类质同象(或次显微粒状)状态存在的银及呈矿物状态存在的银质量分数配分比如表2。配分结果表明: I期辉铜矿矿石(相当铜矿床辉铜矿带)中的银,基本呈类质同象存在于辉铜矿中(含少量银矿物微粒包体);Ⅱ期辉铜矿及矿床混合矿带铜矿石中的银,80%以上呈类质同象或微粒矿物包体存在于铜辉矿、斑铜矿、黄铜矿中。以上两类矿石,在选矿工艺过程中,银主要进入铜精矿,有利于综合回收利用;氧化矿石,石英脉及断层带中的银,78%以上呈银的独立矿物存在,但一般品位较高,应注意回收利用。

表 1 矿石化学成分表Table 1 Ores chemical compositions×10-6

表 2 矿石中类质同象银与矿物状态银质量分数配分表Table 2 Average content of main carrier mineral silver×10-6

3 伴生银富集规律

(1)滇中砂岩铜矿普遍伴生银。所有铁铜硫化物中均含银,其中以Ⅱ期辉铜矿含银最高、斑铜矿、黄铜矿次之。因沉积矿床中铜银有相同的地球化学性质,即在低温条件下,由于Eh-pH值的变化及氯化络合物的作用,在氧化环境中迁出,在还原环境中集中,使银、铜一起富集。

当伴生银品位小于50×10-6,银质量分数的高低主要受浅紫交互矿物分带的控制,紫色无矿带含银小于18×10-6,以原生辉铜矿为主的辉铜矿带,银质量分数一般小于10 ×10-6, 矿带铜银相关系数计算结果:铜平均品位1.502%,银平均品位4.6×10-6,相关系数0.366,Cu:Ag=3 000:l。混合矿带银的载体矿物复杂,含银较高的Ⅱ期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都在此带中出现,故含银量一般为(20~40)×10-6,该矿带铜银相关系数计算结果:铜平均品位1.11%,银平均品位30.2 ×10-6,相关系数0.722,Cu:Ag=368:1。黄铜矿黄铁矿带,银载体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银质量分数一般为10×10-6左右,高者可达20×10-6黄铁矿带含银(1~ 4)×10-6。

(2)伴生银品位大于50×10-6及100×10-6的富银矿段或单银矿体,受三个条件的综合控制。

第一是主要受后期构造控制,特别是近东西向(包括大于N60°E、N60°W及正EW)断层(表3)。郝家河矿床构造与铜银关系计结果:近东西向构造含银量高,铜银比例降低,反映了银的富集与构造密切相关。

六苴矿床,近东西向构造,呈120~150 m等间距分布,控制了富银矿体的展布。断层破碎带为银的转移提供了通道和富集空间(图2)。

第二是富矿部位无一例外地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石英脉,碳酸盐石英脉。

第三是受矿物分带的控制。混合矿带或黄铜矿黄铁矿带及其接触部位富含银。

(3)铜矿体下部一般比上部富银,如郝家河矿床1 600中段的矿体底板出现了1~5 cm厚度的块状富矿,含银为1 000×10-6以上。

4 结论

(1)滇中砂岩铜矿床普遍伴生银,品位一般大于10×10-6,最高44×10-6,储量达大型规模,推算铜银储量之比为400:l。

(2)伴生银主要呈类质同象赋存于铁铜硫化物及方铅矿中,占总银储量80%以上,有利于选矿回收。

(3)高品位的富银矿段或单银矿体,一般受三个条件控制,①构造发育,特别是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②混合矿带与黄铜矿黄铁矿带,载体矿物多而种类复杂;③石英脉等后生脉体发育。今后应进一步开展铜矿床中富银部位和单银矿体找寻工作,特别是那些目前尚未被开采利用的矿床、矿点,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矿变两矿”,“死矿变活矿”的目的。

表 3 郝家河矿床构造与铜银关系统计表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of Haojiahe deposit and copper-silver

图 2 六苴铜矿银成矿规律图Fig.2 The silver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Liuju copper mine1.地表地层界线;2.矿体地表露头;3.浅色与紫色砂岩分界线;4.矿物分带线;5.辉钼矿斑铜矿带;6.黄铜矿黄铁矿带;7.黄铁矿带;8.辉铜矿带;9.断层线及产状;10.剖面位置;11.100×10-6银圈定范围;12.50×10-6银圈定范围

(4)有关银的富集规律及铜银关系,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1] 张道红.云南砂岩铜矿半生银的富集规律[J].云南地质,1997,16(1).

[2] 刘 浩,钟卫世,魏 发,等 .吉林省银矿成因类型、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J].吉林地质,2004,(2).

[3] 吴 鹏,韩润生,等.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J]. 地球化学,2008,(5).

[4] 田维盛,邵俭波.吉林省四平山门银矿地质特征[J].吉林地质,1992,(1).

猜你喜欢

含银黄铜矿铜矿
氨水与液氨对分银工序影响的生产实践
典型杂质矿物及离子对黄铜矿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六偏磷酸钠及硅酸钠对海水浮选黄铜矿的影响机理
内蒙古某含银铅锌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不同含银伤口敷料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不同价态杂质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机理研究
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黄铜矿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