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逻辑与立体化路径

2015-03-07何杰明

中国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消费群众

何杰明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逻辑与立体化路径

何杰明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复杂的逻辑关系,即环形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层次耦合逻辑。探讨了我国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实然联动中逻辑断裂的原因,及联动逻辑断裂下所出现的“脱节、失轨、失措”现状。构建了以“多维对接”为联动“经络”、以“效率、利益、规则”为联动“骨架”、以“点、面”为联动的“血肉”的立体化联动路径。

体育产业;群众体育;联动发展;联动逻辑;立体化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的建议。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国民生产总值达5万亿,全民体育健身人数达5亿[3]。由此可见,未来十年政府已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经济增长,增加体育消费促群众体育发展”的事业,上升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互为驱动力,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得到验证。2005年韩国仅户外登山运动销售总额50亿元人民币,参与登山运动群众人口达到1 500万,占总人口的1/3;美国550亿元人民币,欧盟561亿元人民币,而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该项消费只有1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不到1元[9]。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的数据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 28.2%,而在2005年美国这个比例就达到了49%、日本55.4%、韩国43.5%[12]。 2012年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4 350亿美元,据美国户外联合会调查,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参加户外运动,仅户外运动就能提供就业岗位达到650万之多。我国在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仅为3 135亿元,相当于美国的1/10,从业人员只有375万[7]。体育产业价值的实现最终是要依靠广大群众体育消费来完成的,否则,体育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产品的多样性会更好地满足大众群体的体育消费欲望,使群众体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仍需努力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未来体育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以群众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消费发展空间也必将巨大。因此,探索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立体式联动的发展新路径,对未来10年我国实现“两个五亿”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应然: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逻辑解读

2.1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的“环形逻辑”

从两者的社会功能与结构看,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从属于体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但两者又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驱动、复杂的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体育消费是连接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中介。这是因为,一切体育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高目标,从而才能使“体育产品(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中得以被消费主体购买和使用。如果把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看做一个整体的发展系统,那么,两者在体育消费的媒介下,就构成了联动发展的“环形逻辑”(图1)。

图 1 本研究联动发展“环形逻辑”示意图Figure 1. Circular Logic of Linkage Development

首先,从体育产业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层面看,体育产业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1]。体育产业所能提供产品种类、数量、质量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体育休闲娱乐必将趋于生活化。这就要求社会要提供足够多的体育服务,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需求。这是因为,丰富、高质量的体育服务供给,刺激了群众各自所需的体育消费愿望,从而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从群众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群众体育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会激励社会体育服务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种类更加齐全。因此,两者以“消费”为中介,构成了互为驱动的“环形逻辑”关系。

2.2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的“主体间性逻辑”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涉及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广大群众、市场。在这4个主体构成的关系中,公共体育服务始终做为一支无形的手把四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图2)。

若将公共体育服务视作产品,那么,体育企业就是产品的供应商,通过提供体育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群众。企业提供的体育服务能否适销对路,取决于服务的质量、数量、种类以及群众自身的消费能力。企业将自己的体育服务卖给广大的消费群众,就必须借助市场主体的参与,以此来调节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并通过市场主体的反馈,调节企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同时,政府做为我国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者,在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动向、调整政策、鼓励消费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节作用[18]。

图 2 本研究联动发展“主体间性逻辑”示意图Figure 2. “InterSubjectivity Logic” of Linkage Development

2.3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的“层次耦合逻辑”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分别由不同的主体与要素构成。首先,群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支持,离不开社会体育服务的供给,离不开广大群众自我参与的意识行为。因而,主体层至少包括了政府、企业、群众。其次,从体育产业发展角度看,群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红利、资源的补给、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技术的创新、市场的调节、群众的消费等要素的全方位支撑。同样,群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政策与消费等要素的全力支持。

基于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发展要素的共同点,把群众消费、资源、政策作为两者联动发展的耦合要素进行分析,就构成了以体育消费为纽带,两两复杂关系的耦合,即企业-体育消费-群众、企业-体育消费-政策、企业-体育消费-资源、群众-体育消费-资源、群众-体育消费-政策、政府-体育消费-政策、政府-体育消费-资源7种点面连接的关系(图3)。

图 3 本研究联动发展“层次耦合逻辑”示意图Figure 3. Hierarchical Coupled Logic of Linkage

首先,合作面,企业-体育消费-群众三点所围成的平面关系。体育服务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做为生产商,必须能够紧跟群众体育消费动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能够及时反馈于体育服务生产企业,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能够完成联动发展的目标。

其次,开发面,包括了两个层面。群众-体育消费-资源、群众-体育消费-政策。一方面,具备一定存量的群众体育资源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前提。目前,我国群众体育资源的存量普遍不足。因此,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 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健身娱乐活动,对促进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群众体育政策的制定要和本地群众体育目标相符合,与时俱进地改变体育管理方式,不断地对政策实践过程细化,使服务的目标群体最终能够对政策满意。很明显,针对本区域群众体育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对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十分关键。

再次,利用面,企业-体育消费-资源、企业-体育消费-政策,构成了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两个利用面。第一,做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本职特性,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与基础。第二,政策因素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保障[13]。利用好现有的国家宏观指导政策与地方群众体育发展的微观政策的“红利”,如取消审批权、降低税率等政策,对企业发展不无裨益。

最后,保障面,政府-体育消费-资源、政府-体育消费-政策共同构成了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保障面。这里主要体现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保障了体育产业发展资源来源渠道的畅通,保障了资源的利用水平等。因此,没有政府主体的宏观保障面,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有效地联动发展可能就是“空中楼阁”,联动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将不高。

3 实然: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中的逻辑断裂

3.1 逻辑断裂的原因分析

3.1.1 不同的目标价值是造成两者联动逻辑断裂的内生根由

系统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与性质。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从属于体育事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每个系统在独自领域内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模式,追求各自的目标价值,即体育产业更重于追求经济价值,群众体育倾向于追求以健身为载体的娱乐与休闲。当两者的目标追求没有找寻到一个契合点时,两者的联动关系就会出现逻辑上的断裂,不利于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互动协同发展。

首先,从体育产业系统发展看,我国体育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突破性发展在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地位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个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的首要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增量。1984年,王历生在《论中国体育经济的战略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到了发展体育产业的目的,是建立我国自己的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体制;解决发展体育的资金新来源,减轻国家经济建设投资负担[11]。这是笔者所见到的我国体育产业最早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在我国一出现就打上了服务经济发展的“烙印”。

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体育产业管理与经营的主体是政府,体育产业的社会收入归国家所有,然后进行重新分配,但是,由于资金投入的偏向性,中国的体育事业投入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事业上,因此,当时的体育产业可以称之为“竞技体育产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带来的帮助并不大。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体育产业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形成,社会体育产业融资渠道拓展,我国体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北京市体育经营场所已达到5 000家,浙江省各类从事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单位也近5 000家,其中有3 000家经营体育健身娱乐。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特别是个体与私营投资的增幅较快[16]。但是过犹不及,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有效需求数量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发展需求脱离。其次,从群众体育系统发展看,随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已趋向大众化,过去由政府单方面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消费层次上,高中低水平体育消费人群共存;在消费潜力上,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消费潜力巨大。 在消费层次多样化,消费潜力巨大化的优势下,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的体育产品能否符合大众化的消费口味,适合就用,否则就放弃。

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系统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导致体育产品(服务)数量与质量和群众体育消费的多样化不对接,是两者联动逻辑关系断裂的内部力量,是逻辑断裂的主要原因。

3.1.2 社会结构断裂是造成两者联动逻辑断裂的外驱动力

社会结构的断裂,即社会各部分的相互间关联关系的断裂。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整体中,其不同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或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差异,因而使它们的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相互间缺少紧密的关联关系[2]。

群众体育,言下之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普及性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上所述,体育产业所追求的目标价值是通过体育消费来实现的,群众体育发展依靠有效的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供给做保障。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阶层的分化,区域体育产业结构与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失衡等现象,影响了两者联动的广度。目前,从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看,城市好于农村,东部好于中西部,不同的阶层对体育资源的占有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享受着不同的体育资源。这种由社会结构断裂使部分社会底层群体不能充分享受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益处,是造成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联系上逻辑断裂的外部动力。

3.2 我国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问题表征

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增长速度快。以国家统计局2007年5月份相关的统计数据为例,5月份全国零售销售总额增长15.9%,而同期体育娱乐用品销售额增长更大,达到了24.2%[5]。其次,体育产业服务种类较齐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涉及领域包括制造业、体育中介、健身服务业、彩票业等众多部门。然而,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其实是理想状态下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现实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由于两者联系过程中的逻辑断裂,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联动,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偏颇。

3.2.1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脱节

首先,体育产业区域布局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对接。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分布看,城市远好于农村,东部远好于中西部[5]。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即使最近几年加速城镇化发展,但是,农村人口仍占据总人口的50.32%(2010)[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健身休闲消费规模、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器材装备消费等远大于西部。在我国,顶级的国际体育赛事几乎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举办。因此,我国仍有一半以上的社会群体没有能够享受到体育健身娱乐, 以体育产业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还没有很好地实现。

其次,体育产业服务产品与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不对接。《2007 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有过到体育场馆健身、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比例分别 16.2%和5.7%,远低于购买运动服装(68.3%)、购买体育器材(34.5%)的人数比例[18]。据调查,2013年我国群众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645元人民币,而在1988年的美国这个数值就达到220美元[8]。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体育品牌少,满足不了我国14亿人口的需要。我国的群众体育消费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国外品牌,如阿迪达斯、彪马等。特别是户外运动装备,国外各大品牌逐步进军中国市场,给我国民族体育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体育产业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引领群众体育消费的营销模式、策略还有待于完善。因此,体育服务产品质量不高、数量相对有限、市场化营销模式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了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消费不能更好的对接。

3.2.2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失轨

首先,以服务为主题的体育产品与群众体育消费联系不紧密。体育产业要发展,更高端的服务型消费必不可少,仅依靠简单、原始的实物消费,体育产业将很快达到饱和的境地,而以健身娱乐为主体的服务型消费将具有永无止境的发展空间。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收入占据整个体育产业增加值的绝大多数,达到80%以上。而我国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浙江省与广东省整个数值也不过是15%和23%,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0]。根据《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1)》数据显示,在2008 年体育产业格局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占比69.99%,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占比9.12%,两者合计占比接近 80%,而以服务为主题的体育产业占比仅为12.35%[17]。可以看出,我国的群众体育消费还是以体育用品的实物消费为主。当前,重点要做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培育工作,引领人们进行参与性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其次,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融合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事业被看作两个独立的系统。体育产业管理者深入群众体育内部,研究消费倾向的调查力度还不够,造成了体育产品供给具有盲目性,形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同样,群众体育事业管理者很少参与体育消费服务产品的开发研究,只是被动的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临时性安排,开展一些短期行为的群众体育活动,对培养全民参与体育行为的意识作用不大。因此,现阶段,我国既能管理体育产业运营,又能通晓群众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较匮乏。

3.2.3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失措”

首先,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政策“失措”。 多年来,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偏重于竞技体育。从国际竞技体育赛事上看,我国可以称得上体育大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政府说了算,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群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纵观2006-2012年以来我国制定的有关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则纲要》确立了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将转变为由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推动发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则纲要》指出,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这些指导文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始终做为一个主要参与者管控着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但在执行力度上不够,多数政策没有能够落实到位。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真正明确了执行时间表,使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政策更加细化。

4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立体化路径建构

基于上述中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逻辑关系,以“多维对接”为联动发展的“经络”,以“效率、利益、规则”为联动“骨架”,以“点、面”为联动的“血肉”,构建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立体化路径。

4.1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结构的“多维对接”联动路径

现代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了功能”。实现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首先必须完成两者结构上的对接。

4.1.1 推动体育产业行业结构与群众体育需求结构对接

体育产业按照行业划分,可以分为体育用品业与体育服务业两大类。一般而言,体育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群众体育发展也相对较好。以美国为例,2007年体育服务业产值占体育产业总值的60%以上,在此推动下,其群众体育发展也较好。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体育用品制造业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2006年,我国体育用品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总增加值79.52%,2012年这个比重为74.83%[6]。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众体育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过去那种“衣、食、住、行、用”的消费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体育健身为目的健体需求和放松身心为目的的精神追求。因此,健身与休闲将成为未来群众体育需求的两大主题。由此看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行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是实现群众体育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4.1.2 推进体育产业区域结构与区域群众体育对接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东强西弱,城市好于农村”。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省(市)。2007年调查显示,福建、广东、江苏、浙江4个省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就占到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总数的34.74%。杨小明(2013)对我国不同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市民的体育人口比例为28.5%,农民体育人口只有9.6%;湖北市民的体育人口比例为19.6%,农村体育人口仅有5.4%;甘肃市民体育人口比例为16.6%,农民仅为3.9%[15]。由此看出,我国的群众体育也同样出现了“东强西弱,城市好于农村”的局面。因此,调整体育产业区域布局,体育产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区域体育产业推动区域群众体育发展,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重要路径。

4.2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的“点-面”联动路径

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是实现联动发展的有效路径。

4.2.1 建立主体间的“点式”联动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系统,参与的主体有企业、群众、政府三方。联动的类型包括企业与群众联动、政府与企业群众联动以及不同区域的群众联动。

首先,企业与群众联动实现两主体间互为驱动力。企业通过掌握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最终是为了获得更大、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群众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体育服务产品消费,丰富自己的生活方式,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此刺激体育企业改变运营模式。

其次,不同区域的群众联动实现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诱发力。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群众体育项目,通过联动合作,相互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为之所有,丰富本区域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以此达到开发群众体育项目、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的目的,从而提高群众体育发展的程度。

再次,政府与企业群众、三主体联动实现“企群”合作的保障力。体育产业有活力、群众体育有生机,政府的行为也很重要。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准入门槛等杠杆激发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体育产业,同时,政府通过从企业中收取的一部分所得税,用于群众体育发展,刺激群众体育消费,为体育产业后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

4.2.2 区域内与区域间的“面式”联动

首先,当地政府引导体育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实现区域内“纵面”微观联动。基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特点,体育产业由城市向农村推进,扩大农村群众体育消费人口比例,是实现群众体育全员参与性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通过相应的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本区域内的体育产业中去,实现群众收入提高,增强体育消费能力,完成体育产业人力资源供给与群众体育参与数量增加的联动发展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政策推动体育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间“横面”宏观联动。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14]。由此看来,体育产业区域间转移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机制驱动,政府是转移的助推器。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部分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扰程度较严重。因此,以政府政策红利做为助推器,完善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管理体系在短期内实现区域间“横面”联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实现体育产业区域间转移,促进区域间体育产业“横面”联动,以此推动落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首先,还是依靠政府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上的红利,激发体育产业系统内部发展的活力。其次,建立起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及管理体系。因此,借助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两个方面的合力完成我国体育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间“横面”联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4.3 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三维一体”的协同路径

“利益、规则与效率”是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中重要的协调杠杆。双方利益共赢、规则明晰有力、合作效率共增是实现两者联动的基础。

4.3.1 以利益驱动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

利益永远都是合作主体追求的着力点。首先,在利益分配上,对于体育产业运营主体而言,要按贡献分配,政策上给予不同程度的照顾;对于群众体育消费主体来说,除了国家体育公共基本服务外,坚持投入与享受服务水平对等。其次,在利益协调上,应该考虑中西部与广大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倾向性政策,保护相对弱势参与主体的利益。

4.3.2 以规则保障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

体育产业是群众体育两个利益主体,类似于社会生活中的“卖方与买方”,体育产业运营主体通过提供体育服务以货币的形式卖给群众体育参与主体。因此,双方就构成了“买与卖”的契约关系,那么,制定合理的、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消费规则就显得尤为关键。2014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保障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发展的最新规则,该规则既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利益,又保障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动力。

4.3.3 以效率促动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联动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进群众体育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将某一地区的体育产业数量无限的增加、越多越好,而是要将体育产业服务类型与群众体育需求相结合,使体育产业服务产品适销对路,以实现较高的企业服务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在体育生产服务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群众体育特色,挖掘区域群众优势资源并为之服务。同时,通过符合群众需求的体育消费,促进群众体育自身的快速发展,真正做到两个利益主体间效率的“共升与共增”。

[1]白真,王悦.论我国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的联动发展及策略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

[2]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5]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7-30.

[6]胡剑波,丁子格.新时期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态势与前景展望[J].商业时代,2014,(30):123-125.

[7]胡唯元.5万亿开创体育产业“黄金十年”[N].科技日报,2014-11-13(06).

[8]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9-19,81.

[9]栾开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3-6.

[10]石岩.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学刊,2014,21(6):13-18.

[11]王历生.论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战略纲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84,(2):62-66.

[12]王智慧,丁学龙,刘志敏.群众体育发展对体育强国建设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7):26-30.

[13]袁春梅,杨依坤.我国地方体育产业政策的要素分析与内容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7-11.

[14]杨玲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博弈[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3-89.

[15]杨小明,田雨普.不同区域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11-15.

[16]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6.

[17]钟天朗,张林著.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1)[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8]郑志强.中国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3-17.

Linkage and Three-dimensional Route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Mass Sports

HE Jie-ming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system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lex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mass sports linkage,namely circular logic,inter subjective logic,hierarchical coupled logic,explores the reasons of logic fractur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junction,lose track,lose measure of our sports industry and mass sports,builds the three-dimensional linkage path for docking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meridians,to efficiency,interests,and rules.

sportsindustry;masssports;linkagedevelopment;linkagelogic;three-dimensionalpath

2014-12-23;

2015-05-07

何杰明(1979-),男,广东茂名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 E-mail:hjm19790071@163.com。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1002-9826(2015)04-0111-06

10.16470/j.csst.201504016

G80-05

A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消费群众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体育产业之篮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