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综述

2015-03-01李征娅

关键词:音视频研究者听力

李征娅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教育教学研究】

国外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综述

李征娅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与相关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意图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国外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者对语言学习中的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对已有的国外研究成果,国内研究者除要熟悉国际前沿研究外,更需要掌握其背后的支撑理论,针对所使用的技术应用转变教学理念,争取技术选择权和介入技术应用研究等。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技能培养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就有尝试在大型计算机上开展外语学习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Apple Ⅱ和IBM PC之类微型计算机发展,不少计算机专业研究者和语言教师合作开展辅助语言教学项目的研究。为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推动该领域发展,研究者发起相关研讨会并成立如CALICO、EUROCALL等学术组织。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推广以及各级别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研讨会的举办和多种专业刊物的蓬勃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渐渐被学界接受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实验室,组建以计算机、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等为主要学术背景的研究团队。不断涌现的新成果,让研究者意识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的计算机,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台式机、笔记本或者平板电脑,还可包括个人数字助理机、MP3/MP4播放器、智能手机以及各种语言学习应用等。任何能够用以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相关电子设备及其技术应用,都应归属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领域。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语言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对于语言技能培养途径的认识有不少共同之处:从开始将听、说、读、写分离,强调分项练习,到现在逐步意识到语言技能是技能综合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据此,有些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听力课改为听说课或者视听说课,阅读改为读写,口语与写作相结合等。但为了便于梳理国外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的发展历程,本文依然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视角展开。

1.计算机辅助听力学习

数字化音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听力学习工具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的录音机转向能呈现文本和图案的视听设备。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流可及性提高,音视频文件易于储存、管理和下载。学习者可轻松获取音视频资源,存放在MP3或电脑中供学习使用。播放软件的发展,还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水平以及听力材料难易度,自主控制音视频的语速和播放方式。从语言学习的本质来看,这类技术仅让听力素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在辅助学习上无实质性创新。

在听力教学中,初级学习者需能够辨别和掌握基本发音,其中包括语调、韵律和重音等;还需根据真实朗读示范,来理解生活中语言的读法,通过不断练习达到能够熟练辨认,甚至在未听清的情况下也能猜测说话者的含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可以通过支持重复听、调整语速、模拟互动情境和额外链接解释难点实现该学习目的,如123Listen软件,让学习者分模块听音频,然后重组表达,再将重组的内容与字幕标准文本对照,以逐步提高听力水平。[1]还有研究者尝试用游戏形式贯穿听力训练要点,来探寻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语言游戏活动中。[2]

Podcast问世后,因其可向学习者定期推送音视频播放内容,学习者还可自建频道,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在听力学习中的价值,并开展教学实验。Hasan和Hoon (2013)在对20篇podcast实证研究分析后,发现其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同时还可提高口语。[3]在与听力学习融合过程中,研究发现节目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很重要,要使其与课程目标契合。[4]相关研究还指出:Podcast节目设计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不是将学习者仅视为被动接受者。节目形式和内容应该随着学习者的水平发展和学期变化同步推进,如听力素材长短、词汇难易、文章体裁风格等,并合理调整。

2.计算机辅助口语学习

口语技能培养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的重点,其中包含人机对话、音视频交谈、语音邮件、音视频播客和语音BBS等通道。此类通道要求较好的网络接入,即可保证音视频质量,代表性软件有Skype等。但此类软件为商用,并非为口语练习而设计,因此将其应用到口语练习时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时又因为这些网络即时聊天工具,既能语音会话又能通过文字交流,为提高口语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研究者开始思考文字交谈对口语是否有提高作用。后来Okuyama(2005)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推断的正确性,[5]研究结果显示实时文字交谈,能间接地促进学习者的口语发展。在语言教学中,还有研究者还试用语音邮件[6]和播客[7]等途径开展口语教学。

网络技术发展帮助学习者实现了同伴间实时口语交流,如支持音视频会议、提供包括互动白板、文字交谈和音视频交谈等实时交流工具。Levy, Wang 和Chen(2008)曾以此类平台进行汉语口语教学,多种功能可同时启用,供多模态实时师生和生生互动通道,有助于取得好的语言教学效果。[8]近年来,语音识别和综合技术也迅猛发展,使得语音词典和朗读文本能够嵌入在各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中。典型的有Candletalk 程序,通过自动语音识别在人机对话中来提高参与者的口头表达。更为智能的Chatterbot还可实现文字到语音的双向自动切换,模拟人类语言交流,被视为语言学习者的理想交谈同伴,[9]对此Coniam(2008)谨慎、客观地指出其虽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强大,但与真实的人际交谈差距仍较大。[10]

3.计算机辅助阅读学习

Chun(2006)对计算机辅助阅读的应用曾总结说:电子词典,提供文本,情景和多媒体注释的软件,基于计算机的阅读训练软件,基于网络的阅读活动设计等都给阅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活动形式。[11]伊朗学者Fard和Nabifar(2011)的英语阅读技能培养进行对比研究显示:计算机辅助阅读班级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班级。[12]Al-Seghayer(2007)经过系统研究发现,结构合理的超文本模式对于阅读水平欠缺的学习者帮助较大,因为它契合学习者认知过程,能引导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于重要内容。[13]另外还有用语料库等软件评估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14]并给学习者提供额外辅助工具,让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重复阅读到特定词汇,来提高阅读能力.

较早出现的电子词典对阅读的作用则一直充满争议。Laufer(2000)的对比实验显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电子词典进行阅读的学习者的词汇掌握程度显著高于通过纸质组。[15]然而后来有研究报道电子词典组查词频率虽显著高于纸质词典组,两组阅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16]针对电子词典的使用低效,Chun (2006) 指出需要帮助学习者学会使用电子词典里的多模态词汇资源。[11]阅读材料多模态化,只是解决阅读难题的一方面,还需要指导学习者高效使用资源。在研发和应用辅助阅读技术时,需考虑学习者学习风格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其能适应学习者的个人化需求,否则就难以大规模推广,不能发挥技术辅助阅读的真正优势。

4.计算机辅助写作学习

从20世纪90年代电脑普及开始,word编辑器因其易操作和最终呈现形式的简洁为各种行业所认可,成为接受度最高的辅助写作技术应用,但其单词拼写和语法工具是针对母语使用者,无法识别二语学习者的的错误。据此有研究者研发出针对二语习作的软件,如专为法语初学者设计的FipsOrtho,以二语学习者错误用法语料库为样本,来提示和修改写作中出现的单词和语法错误,[17]再如以多模态交互环境为特色的iWRITE系统,它能提供基于语料库的在线语法资源。[18]Ho 和Salignon (2007)依托Word的修改追踪功能,开展同伴批改写作教学实验。结果证明修改追踪功能很好地再现同伴修改的语境,推动合作学习在写作能力提升当中的应用。[19]为了弥补word编辑器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的不足,Leijten团队(2013)研发出Inputlog,它能捕捉学习者在键盘写作过程中的细微活动,并通过录像和日志形式记录存储下来。将搜集的写作数据与学习者的认知思考过程相结合,[20]足以推演出学习者总体写作倾向和个体写作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写作辅导模型。

在写作中,除了各类学术训练,还有非正式性的写作训练,典型的有博客写作。博客写作的定位是写作者的自我呈现,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让学习者从严肃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缓解正式写作练习的压力,拓宽思维。博客同时还具有互动功能,学习者可以相互评论、相互借鉴。博客还提供添加图片、视频、音频和超链接等其他附属工具,能够丰富写作形式和内容,培养学习者多元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1]具有类似功能的还有Wiki,它能够追踪各种编辑版本,串联不同版本,提供音视频工具等,且不需太多专业知识,还支持学习者合作学习,同时能赋予学习者群体归属感,在合作写作时学习者就写作结构和内容达成一致即可。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有学习者不喜欢通过Wiki形式的写作课和练习。[22]支持者声称Wiki能够推动学习者开展写作合作,[23]反对者认为其不会自行触发合作写作活动。后继研究者指出,Wiki辅助写作教学失败原因不在于平台本身,而是学习者的认识论还停留在结构主义,而不是Wiki所依赖以生存的社会建构主义,[24]改变这失败局面关键在于转变师生的认识论。

三、对国内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启示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来说,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显得较为重要。但不必一味求新,已有应用功能的深入挖掘,将已有技术应用于新的领域,都能有新发现。如Word文字编辑器很多使用者都熟悉,但是它的组件如批注、修改过程再现书签和超链接等,都可应用在写作学习中;再如Inputlog就是建立在学习者使用Word写作基础上,深入挖掘学习者写作的认知过程。[25]已有研究显示,学习者和语言教师的理念转变、技术应用与学习目标的关系、争取技术选择权和介入技术应用研究等直接影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未来发展,应引起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者的关注。

辨清技术应用背后的支撑理论,是推广该技术应用的前提。任何辅助语言学习技术背后必定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如果不能分辨出对应的理论,盲目套用可能会导致无法发挥或者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认为该技术应用无效而放弃研究。目前语言类技术应用大致建立在结构主义、行为主义或建构主义理论之上,针对语法和单词的练习,大多从结构主义或行为主义出发来设计,也有少数相关练习嵌入在模拟语境中,形似建构主义,实质仍是结构或行为主义。语言教师习惯用结构主义或行为主义来看待技术应用,依照结构或行为主义指导学习者,比较典型的有Wiki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26]等,因此需要寻找问题根源再下结论。再者,需要区分技术使用者和语言学习者角色差异。因为技术应用的预设角色是使用者,而不是语言学习者,使用者和语言学习者对技术的认识和使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需要对学习者甚至语言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辅助语言学习技术的选择须跟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等相结合。现实中不少应用是商用软件,如手机短信、博客、播客和语言邮件等非语言教学专用软件,缺乏教育情景。研究者在应用此类技术时,需要结合课程情况、学习材料、以及学习者偏好来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分层次调整,并据此安排好学习进程管理和学习结果评估。再者,在选择技术应用时适度地给学习者留以选择权,学习者或许对自己选择的或发现的技术应用兴趣更大。如果学习者早就接触此类技术应用,对其功能比较熟悉,更易于相关辅助语言学习活动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应用的熟悉度高并不能保证学习的必然成功。

积极争取技术选择权以及介入到技术研发。Garrett(1991)就曾指出语言教师对于技术应用的判断能力未得到管理部门的尊重,特别是表现在语言学习管理系统的选择上。[27]语言教师被视为被动接受者,这削弱了教师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等,直接影响教师对语言技术应用的心理接受度。此外,在更为高端的技术应用研发层面更缺乏语言教师的声音。语言教师一般认为技术研发需要极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事实上,当前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开发亦日趋智能化,有些技术应用无需太多编程知识,如卡耐基梅隆大学Koedinger团队提供的Cognitive Tutor Authoring Tools开放平台,已经协助400多名研究者创设各自学科的智能辅助平台,其中就有语言学习平台。还有安特卫普大学Leijten团队研发的Inputlog系统,被广泛用在辅助写作教学中。Leijten团队欢迎各国研究者试用,并提供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在未来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研发中,国内语言教师要积极关注国外同行的研究进展,争取合作,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使相关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方面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跨越了语言教学和计算机技术学科,它们的结合及对语言学习的贡献不是两者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语言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乘积。如果说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是分秒迥异,这使得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目前较为前沿的智能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和教育数据挖掘,在近几年将会像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一样迅速普及开来,但研究者亦须保持谨慎,新旧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应用之间并非简单替代。研究者需要了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最新发展动态,却不能一味求新潮而忽略任何辅助语言学习的技术应用都是为了语言学习的本质[28],简单认为新技术优而旧则劣。对于国内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者而言,除了引介国外先进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应用和积极开发新的技术应用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语言教学实践中。与关注技术开发相比较,选择合适的辅助语言学习的技术及探索如何将其融合到语言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1] Hulstijn, J. Connectionist model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the training of listening skills with the aid of multimedia software[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3,(16): 413-425.

[2] Correia, R., Pellegrini, T., Eskenazi, M., Trancoso, I., Baptista, J., & Mamede, 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games for Portuguese: exploring the best features [M]. Proc. SLaTE. 2011.

[3] Hasan, M., & Hoon, T. B. Podcast Applic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3, 6(2): 128-135.

[4] Chan, W. M., Chen, I. R., &Dopel, M. Learning on the move: Applying podcasting technologies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CALL 2008, Fukuoka, Japan.

[5] Okuyama, Y. Distance language learning via synchronous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CMC): Eight factors affecting NS-NNS chat interaction [J]. JALT CALL Journal, 2005, 1(2): 3-20.

[6] Volle, L. M. Analyzing oral skills in a voice email and online interviews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5, 9(3): 146-163.

[7] Hsu, H.Y., Wang, S.-K., &Comac, L. Using audioblogs to assist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 perception [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8, (21):181-198.

[8] Levy, M., Wang, Y., & Chen, N. S. Developing the skills and techniques for online language teaching [J]. 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8, (3): 17-34.

[9] Handley, Z., & Hamel, M. J. Establishing a methodology for benchmarking speech synthesis for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5, 9(3): 99-120.

[10] Coniam, D. Evaluating the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atbots for their potential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J]. ReCALL Journal, 2008, 20(1): 98-116.

[11] Chun, D. M. CALL technologies for L2 reading. In L.Ducate & N. Arnold (Eds.), Calling on CALL: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new direc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 CALICO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5. Texas State University. San Marcos, TX: CALICO Publications. 2006:69-98.

[12] Fard H. E., & Nabifar, N. The Effect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Iranian EFL Context [J]. Journal of Academic and Applied Studies, 2011,(4): 1-8.

[13] Al-Seghayer, K.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devices in readers’ construction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hypertext content [J]. CALICO Journal, 2007, (24): 531-559.

[14] Huang, H.T., &Liou, H. C.Vocabulary learning in an automated graded reading program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7, 11(3): 64-82.

[15] Laufer, B.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and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Does technology make a difference [C]. In Proceedings of EURALEX’00. 2000.

[16] Koyama, T., & Takeuchi, O. How look-up frequency affects EFL learn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se of handheld-electronic dictionaries [C]. the CLaSIC Conference,2004.

[17] L’Haire, S. FipsOrtho: A spell checker for learners of French [J]. ReCALL Journal, 2007, 19(2): 137-161.

[18] Hegelheimer, V. Helping ESL writers through a multimodal, corpus-based online grammar resource [J]. CALICO Journal, 2006, (24): 5-32.

[19] Ho, M.C., &Savignon, S. J. Face-to-face and computer-mediated peer review in EFL writing [J]. CALICO Journal, 200, (24): 269-290.

[20] Leijten, M., & Van Waes, L.. Keystroke logging in writing research using inputlog to analyze and visualize writing processes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2013, 30(3): 358-392.

[21] Gonglewski, M., & DuBravac, S. Multiliteracy: Second language literacy in the multimedia environment. In L. Ducate & N. Arnold (Eds.), Calling on CALL: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new direc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 CALICO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5. Texas State University. San Marcos, TX: CALICO Publications. 2006:43-68.

[22] Carr, T., Morrison, A., Cox, G., &Deason, A. Weathering wikis: Net-based learning meets political science in a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J].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007, 24(3): 266-284.

[23] Kasemvilas, S., & Olfman, L. Design alternatives for a Media Wiki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writing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s, 2009, (4): 87-104.

[24] Hadjerrouit, S. A Collaborative Writing Approach to Wiki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J]. Issues in Informing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8): 433-449.

[25] Nie, Y. J. Analysis of EFL learners’ writing process i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Major and Non-English major learners [J].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2014, 9(1): 72-76.

[26] Nie, Y. J., Yin, J. J. Internet-Based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 Resistant Behaviors: Alleviating or Deteriorating? [J].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elf-Learning, 2014, 23(7): 125-135.

[27] Garrett, N. Technology in the serv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Trends and issue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75):74-101.

[28] Nie, Y. J. Influence of Flipped Classroom on Learner’s Empowerment -A study based on English Writing Cours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15,(12):1-7.

[责任编辑 石晓博]

Synthesis of Foreign Researches on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I Zheng-ya

(SchoolofForeignStudies,Xi’anUniversity,Xi’an710056,China)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mputer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which intend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its systematic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from grammar, vocabulary,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hich encourages Chinese researchers to grasp the hidden learning theories, shift learning paradigm accordingly, seek to be entitled to judging and choosing the suitable CALL and get involved into its initiation and perfection through providing feedback and so on.

CALL, language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kills

2015-05-15

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视域下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行为(15JK2149)研究成果; 西安文理学院2015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课程翻转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JG2015B016)研究成果

李征娅(1975—),女,陕西富平人,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H319;G434

A

1008-777X(2015)05-0115-05

猜你喜欢

音视频研究者听力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3KB深圳市一禾音视频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WIFI音视频信号传输的关键问题探究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