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论视域下《人性的污秽》中匿名信的解读

2015-03-01

关键词:匿名信芬妮科尔曼

赵 娜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文学艺术研究】

外部论视域下《人性的污秽》中匿名信的解读

赵 娜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菲利普·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秽》再现了当代美国复杂的种族、性别、身份、政治等问题。匿名信是小说主题表达的核心要素,结合柏奇的外部论观点分析,匿名信不仅是个体行为,它的产生也是社会环境反馈的结果;社会因素以复杂方式影响并决定了个体心理信念。匿名信的语义既由外部社会语境决定,同时个体性经验因素也参与并决定语义内容。

外部论;匿名信;菲利普·罗斯

20世纪是人类历史理论的黄金时期,哲学、文学、科学等领域理论如排山倒海般涌向我们,多元主义的理论态势令人目不暇接。这个世纪哲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其一就是语言的转向,而“语言转向只不过是表征转向的第一个阶段”。[1]20世纪中期以降,心灵哲学成为哲学领域的新贵,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关于语义、心理内容的意义也产生了内部论与外部论之争。内部论主张大脑或身体的物理构成决定心理、语义内容,外部论则认为语义内容和心理内容不仅仅是由个体大脑和身体的物理构成所决定,而且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决定。“在当代,内容外在论已然成为广为接受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纯粹的内在论是站不住脚的。”[2]以外部论为理论基础,本文试图分析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小说《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以下简称《人》)中匿名信的意义,探讨心理内容的决定因素在于心理内容的个体化,而个体化的心灵是随附于环境的,既有物理环境,也有社会环境。于是可以看出个体心理内容的复杂性,实践多视角、多元主义理解。

一、外部论的观念

外部论,常称作反个体主义,最先是由普特南(Hilary Putnam)提出,后来又有柏奇(Tyler Burge)后续的支持和论证。外部论者使用的基本范畴是宽内容,他们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即心理内容由持有者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决定,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普特南通过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自然类型的术语以及索引性语词的分析得出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结论,他不否认心理状态对理解意义的关系,但提出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外部物理世界与随语言劳动分工形成的语言共同体的集体概念。柏奇不赞成普特南的“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基本观点,而是强调意义是弥漫在主体和客体、能指和所指之中、之间的一种现象。[3]343柏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意义的形成和本质:一是意义的因果性问题,即意义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他的结论是意义因果依赖于环境。在《语言在什么意义上是社会的》(Wherein is Language Social?)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果我们不与经验的或社会的世界相互作用,我们就不可能有我们所具有的那些思想,由此有些解释者将他的观点总结为“社会外在主义”或狭义的非个体主义,而忽视了他强调的环境的多元性。二是意义的个体性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更为复杂,要回答的是意义的个体差异性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伯特这个人在星期一医生办公室使用了“关节炎”这个词,在他老板办公室,他对老板说他有“关节炎”病要去就医,同一个语词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是,有时同一个词意义相同,但用于不同的具体语境还会发生微妙的差异。柏奇说:“个体语言使用产生的差异具有一个普遍的原因。语言依赖于个体的经历、使用和心理结构。比如个体语词意义的差异是意义与信念之间亲密关系的自然结果。”[4]329柏奇认为个体主义的语义学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方面,即使两个人的身体、心理结构完全相同,他们对同一事物仍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同一语词对他们仍可能具有不同意义。比如在《人》中,当科尔曼使用“spooks”这个词时,他意指两名从未出现的学生,而从未露面的学生却投诉他诬蔑他们为“黑鬼”,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另一方面,个体主义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体心理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柏奇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并不是纯个体主义的。”[4]331个体的心理状态本身是由外在的物理、社会环境所决定。

在批判以随附性概念为基础的个体主义的基础上,柏奇表述了自己的非个体主义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即使与环境相分离的个体身体的历史保持不变,个体所用语词的指称在原则上是经常变化的。……个体语词的经验指称本身显然不是个体的心理生活,或不是他的观点。思想是个体关于世界的观点”。[4]332他反复强调个体心理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而不是个体自身,心理内容随附于环境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意义随个体身体之外的环境而改变。柏奇重要的贡献在于将语言意义的外部研究应用于心理内容的外部研究,他认为语言意义的研究与个体心理研究的观点相一致,语言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语言是社会性的论述就可以推论为心理内容的社会性,当然,意义随附于环境,心理状态的内容也是随附于外在环境,既有社会又有自然、物理因素。

二、匿名信的个案分析

菲利普·罗斯(1933—)是叱咤美国文坛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几乎囊括美国文学各项大奖,并连续多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堪称最具影响力的在世小说家。《人》以1998年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性丑闻为历史宏观语境,是一部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作品问世以来,研究者聚焦作品反映的族裔身份、伦理道德、权力话语等问题,2003年改编成电影,引起广泛的关注。匿名信是贯穿小说的核心线索,折射出当代美国社会新的种族、性别、政治等权力关系,通过运用柏奇的外部论,本文解读匿名信的语义既由社会环境决定,同时与个体的经验息息相关。

《人》由叙述者“祖克曼讲述了科尔曼相当公然和坦然争取自我决定的故事”。[5]135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凭借极浅的肤色以犹太裔身份进入美国主流社会,隐瞒黑人身份几乎度过了辉煌的一生。偶然机缘,71岁的科尔曼结识了34岁的福尼雅·法利,陷入情欲,开始了新生。就在这时,他们不合规范的关系被学院教授德芬妮·鲁斯发现,并写了一封匿名信对其行为进行控诉。这封信为:

人人皆知你正在性欲上剥削/一个受凌辱、没文化/比你小一半的/女人。[6]34

这封有意义的语言使用旨在表现我们社会的实在,真实地解释了我们的生活。从信内命题可见,代表社会规范的德芬妮·鲁斯教授通过匿名信控诉科尔曼对受尽凌辱、没有文化、比他小一半的女人的剥削。该信不仅表征了发信者相信的内容,而且利用人人皆知的话语确证了她的信念,是社会集体规范对个体压制的权力话语。该信命题表征了男性对女性剥削压迫的理论假设,这一惯性思维反映了男性剥削女性的历史以及二者之间的对抗关系。

存在认知者德芬妮和科尔曼,信内世界W1和信外世界W2,W1中的德芬妮和W2中的科尔曼具有相同的内部构成,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却可以具有不同的内容。并且,这种不同是由他们所处世界的不同引起的。

信内世界中的认知主体为发信者德芬妮,信外世界认知主体为收信人科尔曼。在信内世界,德芬妮认为“人人皆知”这个表述为真;在信外世界,科尔曼认为这个表述为假。真与假的心理内容在于二者处于两种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德芬妮处在信内虚拟世界,心理表征为基于事实基础上的信念。信外世界,科尔曼与福妮雅两个人的交往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柏奇认为, 一阶思想预设了特定的条件, 而且我们关于其中一些条件的知识只能经验地获得。”[7]50通过学校人事处,德芬妮了解到福尼雅遭到前夫的虐打,经历了两个幼儿的意外死亡,一直从事清洁工、挤奶工等体力工作,从而证实她是一位深受创伤的女人:“一个信念得到辩护当且仅当认知者得到辩护地相信得到了辩护”。[2]即当且仅当她是一个受凌辱、没文化、年龄小一半的女人,他们的性剥削关系命题在德芬妮看来才为真。所以在德芬妮世界她的信念是真实的,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是语言共同体的集体信念。德芬妮假定的客观性规范坚定了她的自我认识。如果说“女性主义的一个目标就是矫正现有认识的偏见性”,[8]那么德芬妮认识主体的偏见正是有待于矫正的。

柏奇认为社会因素会以复杂的方式渗透到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个人习语的语义学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信念本身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决定的。德芬妮绝对相信自己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原因就在于,证据并不限于信念,它可以是经验。经验是被动的,一个人不能像对待信念一样对待经验:它可以自主地抛弃一个信念,但却不能自主地抛弃一个经验。一个人对他经验的控制是很有限的:他可以选择注意什么,但却不能选择他要经验到什么。所以经验既不同于思想,也不同于信念,它本身并不涉及判断,也不涉及相信”。[9]德芬妮经验感知的事实并且是验证的事实具有充分的条件,然而人们对事实的感知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化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描述为对事实的曲解。“在柏奇看来, 无论一个思想的内容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自我知识的自我指称和自我证实的性质都保证了这种知识的权威性。”[7]50当一个年长的、有地位的男人与年轻的妇女交往,人们会使用剥削与利用的固化关系来对此评判。总之,人类的心灵是渗透着社会性、关系性的实在,不是一种纯个体主义的东西,它是在人与外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德芬妮固化的观念是集体社会环境遗传下的思维范式,社会外在因素以纷繁复杂的方式影响并决定了个体的心理信念。

与科尔曼交往过程中受到的侮辱和压迫的事实经历,使德芬妮认定他具有厌女癖心理,而且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对她进行报复,从第一次面试,到为学生出头,最后的“幽灵”事件,二者不可调和的关系,尤其是后者对前者采取的蔑视、讽刺、愤怒的态度都使得德芬妮对他进行疯狂的想象,对他们的性关系进行了她需要的理解,最终发了这封非理性的理性信件,是她信念的表达。德芬妮采用匿名信策略谴责科尔曼不道德性行为是对他的进一步对抗,对他报复行为的揭露,她预料会遭到他的反抗,知道“现在他绝不会放过她了”。[6]180由此可见,德芬妮的心理理内容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强烈的女性主义信念植根于外部社会环境,与语言社会群体的固化思想及个体经验等外部社会环境分不开。

科尔曼处在信外实在世界,在实在世界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人人皆知的新闻,而他是事件描述的主体。在科尔曼世界,他否认性剥削控诉,愤怒质问谁是“人人”。他不认可匿名信内容,为了确定自己的信念,他问福尼雅:“和一个七十一岁的人上床你感觉怎样?”她对他说:“跟一个七十一岁的人一起再好不过了。他的习惯已经固定,不可能改变了。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没有惊奇。”[6]24即使他确证了自己的信念,然而外部社会环境使他屈从,放弃了控告德芬妮的打算。自我信念在社会集体的压迫声音中产生自我怀疑,动摇了他们是合法性关系的理念,由于自我的行为无法得到语言社区认同,最终在阴谋中屈服于社会集体话语,最终走向肉体消失。

科尔曼在“幽灵”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中之所以采取退缩策略,与他的真实身份息息相关。作为个体的种族身份所引发的问题是美国延续的种族问题的突出表现。美国当下复杂的种族环境现实诱发科尔曼伪装成犹太人进入社会,其目的是为了不受种族身份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发展。然而他试图以逃避社会定义的种族身份来对抗种族问题的方式,最终还是在“幽灵”事件中作为种族主义者受到惩罚。“对于科尔曼·西尔克来说,进入白人的世界更是令人心焦的,因为事实上他是一个希望被平等对待的黑人,而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进入主流文化的困难混杂着他全力试图保守自己秘密的心理。”[5]137自我的尊严使科尔曼放弃了辩护,他选择为自己的背叛负责,最终实践了俄狄浦斯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成为现代种族主义的牺牲者。可见,个体的心理信念最终受制于外部社会语境的影响、制约。

三、外部论解读匿名信的局限性

匿名信作者写这样一封针对科尔曼的信意指什么。“《人》是罗斯终生献身于美国(或民族)自我流动性审美的合乎逻辑的产物。”[10]人人皆知,是写信人所预设的条件,具体指向谁呢?这里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外部论强调语义内容不在大脑之中,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信的意义就在于写信人完全认为你就是收信人科尔曼,这就是语言意义的重大性。匿名信的杀伤力以这种方式突显出来。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变化,然而性禁忌这个范畴改变得较少,这种固定不变显示了性话语作为禁忌的有效性依然存在,也印证了社会环境外部论的意义。

然而匿名信是个体行为,它的产生不仅是社会环境反馈的结果,也是作为独特个体的行为。德芬妮心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臆想。内在主义者洛尔认为:心理内容可以有指称,而且这指称是由思想者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3]381作为匿名信的作者,德芬妮对该事件的定义源自她与科尔曼之前的几度交锋。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的特殊经验、感觉是不同于他人的,匿名信是个体行为,她对科尔曼的感觉是她特有的,不是语言共同体所享有的。外在主义对心理内容的解释忽略了人的内部过程,特殊的语句是个体的行为,而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比如一对孪生姐妹,生长于同样的环境,一个成为教育者,一个却成为罪犯,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在个体内在肌质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即使环境相同,个体会说出不同的话,具有不同意义,即使同一句话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反应。匿名信是心灵中所发生的东西,不存在没有主体的声音,匿名信命题态度动词“知道”与命题主体人人的意向性相关,是人与心理内容的某种关系。在外在主义看来,其内容与所指有关,而所指由外在关系所决定。个体意识流的个体身体性是参与语义和心理内容建构的,何为决定性因素是今后依然会关注研讨的问题。对于匿名信的语义理解可以利用外部论加深社会环境对个体影响的认识,也要从内部论考虑个体经验性的问题,毕竟个体差异是普遍认可的事实,所以可以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阐释对匿名信的理解。

[1] Timothy Williamson. Past the Linguistic Turn [C]. In B. Leiter (ed). The Future for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08.

[2] 王华平.内容外在论与辩护内在论[J]. 世界哲学, 2011,(3):102-119.

[3] 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Maria Baghramian.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Dublin: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1999.

[5] David Gooblar. The Major Phases of Philip Roth [M]. New York: Continuum, 2011.

[6] [美]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M].刘珠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7] 田平.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权威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49-54.

[8] [英]雷·兰顿.认识论中的女性主义[C].[英]米兰达·弗里克.女性主义哲学指南.肖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

[9] Tyler Burge. Individualism and The Mental [C]. In John Heil (ed). Philosophy of Mind: A Guide and Anth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10.

[10] Timothy Parrish. Becoming Black: Zuckerman’s Bifurcating Self in The Human Stain [C]. In Philip Roth: New Perspectives on an American Author, 2005: 209-223.

[责任编辑 兰一斐]

An Analysis of the Anonymous Letter inTheHumanSt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ism

ZHAO Na

(SchoolofForeignStudies,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Philip Roth’sTheHumanStainrepresents complicated American issues of ethnicity, gender, identity, politics, etc. The anonymous letter is a core element in expressing its theme. Via a discussion of Tyler Burge’s externalism,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anonymous letter is not only operated by an individual’s act, but derives from outside social environment; social factors influnece and determine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belief in a complicated wa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onymous letters lies in the factor of social determinism, but individual experience remains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meaning.

externalism; anonymous letter; Philip Roth

2015-06-11

2014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叙事与情感研究(14JK1720)成果

赵 娜(1976—),女,山东平阴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及外语教学研究。

I106.4

A

1008-777X(2015)05-0052-04

猜你喜欢

匿名信芬妮科尔曼
妙答
苏炳添60米又跑出亚洲纪录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匿名信
加州的天空没有雨
阴魂不散
匿名信
妙答